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延伸拓展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索、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

【学习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你知道吗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等腰三角形应用》讲义

课前预习

1.SAS,SSS,ASA,AAS,HL

2.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这样的点有4个

知识点睛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

《13.3等腰三角形》专项练习

1、填空题

2、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重点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

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时12345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变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Ⅱ.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活动一]

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

结论:

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

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xx(元)

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

关系式:y=10x

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1×0.5+10=10.5(cm)

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

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

关系式:L=0.5m+10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

[活动二]

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

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r2r=

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r=≈1.78(cm)

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r=≈2.52(cm)

关系式:r=

2.因矩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

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

据矩形面积公式:S=1×4=4(cm2)

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

面积S=2×(5-2)=6(cm2)

……

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

面积S=x(5-x)=5x-x2(cm2)

从以上两个题中可以看出,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

Ⅲ.随堂练习

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

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

解:1.买1支铅笔价值1×0.2=0.2(元)

买2支铅笔价值2×0.2=0.4(元)

买x支铅笔价值x×0.2=0.2x(元)

所以y=0.2x

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

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

当高h为1cm时,面积S=×5×1=2.5cm2

当高h为2cm时,面积S=×5×2=5cm2

当高为hcm,面积S=×5×h=2.5hcm2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多媒体展示:内角三兄弟之争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三角形的内角和

活动一:见教材P11“探究”.

展示点评:从探究的操作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图中的直线L与△ABC的边BC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吗证明命题的步骤是什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小组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证明方法

反思小结:证明是由题设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正确的过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活动二:见教材P12例1

展示点评:题中所求的`角是哪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吗你能想出几种解法

小组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解题时,如何灵活应用

反思小结:当三角形中已知两角的读数时,可直接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内角;当三角形中未直接给出两内角的度数时,可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是什么

3.数学思想是转化、数形结合.

《三角形综合应用》精讲精练

1.现有3cm,4cm,7cm,9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用四个螺丝将四条不可弯曲的木条围成一个木框,不计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螺丝的距离依次为2,3,4,6,且相邻两木条的夹角均可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两螺丝之间的距离最大值是()

A.5B.6C.7D.10

3.下列五种说法:①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②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④钝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必大于90°;⑤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其中正确的说法有________(填序号).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同步测试

4.(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D与∠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图②,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判断△ADE的形状.为什么

(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中,∠C=90°,∠E=90°,AB⊥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A与∠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13-7/9×6+7/9×2=;

(2)-2.67×132+25×2.67+7×2.67=;

(3)992–1=。

设计意图:

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a+b+c)=;

(3)(+4)(-4)=;

(4)(-3)2=;

(5)a(a+1)(a-1)=;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2)3x2-3x=;

(3)2-16=;

(4)a3-a=;

(5)2-6+9=。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a3-a

a3-a=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符号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成一个体系,研究方法类同,有前两节课做基础,本节课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幂的运算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师]还是就上节课开课提出的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

[师]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

[生]不是,底数是1.1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我认为应是积的乘方才有道理。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老师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尝试、归纳。

出示投影片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2=(ab)·(ab)=(a·a)·(b·b)=a()b()

(2)(ab)3=______=_______=a()b()

(3)(ab)n=______=______=a()b()(n是正整数)

2.把你发现的规律用文字语言表述,再用符号语言表达。

3.解决前面提到的正方体体积计算问题。

4.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能否进行逆运算呢?请验证你的想法。

5.完成课本P170例3。

学生探究的经过:

1.(1)(ab)2=(ab)·(ab)=(a·a)·(b·b)=a2b2,其中第①步是用乘方的意义;第②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③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

(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

(1)(x+2)(x—2)=x2—4;

(2)(1+3a)(1—3a)=1—9a2;

(3)(x+5y)(x—5y)=x2—25y2;

(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上述算式中找到了这一组整式乘法的结果的规律,这些是一类特殊的多项式相乘,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以用(a+b)(a—b)表示左边,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了,即(a+b)(a—b)=a2—b2。

用语言描述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教师活动】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出课题──平方差,并说明这是一个平方差公式和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教师讲述】

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关键是正确寻找公式中的a和b,只有正确找到a和b,一切就变得容易了。现在大家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从中得到启发。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2x—3);

(2)(b+3a)(3a—b);

(3)(—m+n)(—m—n)。

《乘法公式》同步练习

二、填空题

5、幂的乘方,底数______,指数______,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是______。

6、若32×83=2n,则n=______。

《乘法公式》同步测试题

25、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根据所得的两个式子相等即可得到。

此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是一道基础题。

26、由等式左边两数的底数可知,两底数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右边为两底数的和,由此得出规律;

等式左边减数的底数与序号相同,由此得出第n个式子;

1.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一、课堂导入

1.让学生填写[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3.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二、例题讲解

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3).

【分析】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分母不能为零;②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三、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8~129页练习.

一、知识点:

1.坐标(x,y)与点的对应关系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x与y组成的数对,记作(x,y);

注意:x、y的先后顺序对位置的影响。

2.平面直角坐标系:

(1)、构成坐标系的各种名称:四个象限和两条坐标轴

(2)、各种特殊点的坐标特点:坐标轴上的点至少有一个坐标

为0;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点的横坐标为0,原点

的坐标为(0,0)。

3.坐标(x,y)的几何意义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代数与几何联系的纽带,坐标(x,y)有某

几何意义,如点A(-3,2)它到x轴、y轴、原点的距离分别是︱x︱

=︱2︱=2,︱y︱=︱-3︱=3,OA=。

4.注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

点P(x,y)在第一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二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三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四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5.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点的坐标特点:

平行于x轴(或横轴)的直线上的点的这纵坐标相同;

平行于y轴(或纵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

6.各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相同;

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7.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8.特殊位置点的特殊坐标:

坐标轴上点P(x,y)连线平行于坐标轴的点点P(x,y)在各象限的坐标特点

X轴Y轴原点平行X轴平行Y轴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x,0)(0,y)(0,0)纵坐标相同

横坐标不同横坐标相同

纵坐标不同

9.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点分布情况平面图过程如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10.用坐标表示平移:见下图

二、典型训练:

1.位置的确定

1、如图,围棋盘的左下角呈现的是一局围棋比赛中的几手棋.为记录棋谱方便,横线用数字表示.纵线用英文字母表示,这样,黑棋①的位置可记为(C,4),白棋②的位置可记为(E,3),则白棋⑨的位置应记为_____.

2、如图所示的象棋盘上,若帅位于点(1,﹣3)上,相位于点(3,﹣3)上,则炮位于点()

A、(﹣1,1)B、(﹣l,2)C、(﹣2,0)D、(﹣2,2)

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特点:一)确定字母取值范围:

1、点A(m+3,m+1)在x轴上,则A点的坐标为()

A(0,-2)B、(2,0)C、(4,0)D、(0,-4)

2、若点M(1,)在第四象限内,则的取值范围是.

3、已知点P(x,y+1)在第二象限,则点Q(﹣x+2,2y+3)在第象限.

二)确定点的坐标:

1、点在第二象限内,到轴的距离是4,到轴的距离是3,那么点的坐标为()

A.(-4,3)B.(-3,-4)C.(-3,4)D.(3,-4)

2、若点P在x轴的下方,y轴的左方,到每条坐标轴的距离都是3,则点P的坐标为()

A、(3,3)B、(﹣3,3)C、(﹣3,﹣3)D、(3,﹣3)

3、在x轴上与点(0,﹣2)距离是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4、若点(5﹣a,a﹣3)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a=.

三)确定对称点的坐标:

1、P(﹣1,2)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

2、已知点关于轴的对称点为,则的值是()

A.B.C.D.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2)的横坐标乘以﹣1,纵坐标不变,

得到点A,则点A和点A的关系是()

A、关于x轴对称B、将点A向x轴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得点A

C、关于原点对称D、关于y轴对称

3.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1、通过平移把点A(2,﹣3)移到点A(4,﹣2),按同样的平移方式,点B(3,1)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2、如图,点A坐标为(-1,1),将此小船ABCD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ABCD.

(1)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画出平移后的小船ABCD,

写出A,B,C,D各点的坐标.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的顶点A、B、D的坐标分别是(0,0),(5,0),(2,3),则顶点C的坐标是()

A.(3,7)B.(5,3)C.(7,3)D.(8,2)

4.建立直角坐标系

1、如图1是某市市区四个旅游景点示意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请以某景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下列景点的位置.①动物园,②烈士陵园.

2、如图,机器人从A点,沿着西南方向,行了4个单位到达B点后,观察到原点O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则原来A的坐标为(结果保留根号).

3、如图,△AOB是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则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A,B.

5.创新题:一)规律探索型:

1、如图2,已知Al(1,0)、A2(1,1)、A3(-1,1)、A4(-1,-1)、A5(2,-1)、.则点A2015的坐标为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型:

1(0,1)(1,0)2

2(0,2)(1,1),(2,0)3

3(0,3)(1,2)(2,1)(3,0)4

根据上表中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当整点P从点O出发4s时,可以得到的整点的个数为________个.

(2)当整点P从点O出发8s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可以得到的所有整点,并顺次连结这些整点.

(3)当整点P从点O出发____s时,可以得到整点(16,4)的位置.

三、易错题:

1、已知点P(4,a)到横轴的距离是3,则点P的坐标是_____.

2、已知点P(m,n)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等于5,则点P的坐标是_____.

3、已知点P(m,2m-1)在x轴上,则P点的坐标是_______.

4、如图,四边形ABCD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2,8),(11,6),(14,0),(0,0)。

(1)确定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2)如果把原来ABCD各个顶点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增加2,所得的四边形面积又是多少

四、提高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4)所在的象限是()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2、若a0,则点P(-a,2)应在()

A.第象限内B.第二象限内C.第三象限内D.第四象限内

3、已知,则点在第______象限.

4、若+(b+2)2=0,则点M(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

5、点P(1,2)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是.已知点A和点B(a,-b)关于y轴对称,求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C的坐标___________.

6、已知点A(3a-1,2-b),B(2a-4,2b+5).

若A与B关于x轴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若A与B关于y轴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

若A与B关于原点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

7、学生甲错将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次序颠倒,写成(m,n),学生乙错将Q点的坐标写成它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写成(-n,-m),则P点和Q点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8、点P(x,y)在第四象限内,且|x|=2,|y|=5,P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

9、以点(4,0)为圆心,以5为半径的圆与y轴交点的坐标为______.

10、点P(,)到x轴的距离为________,到y轴的距离为_________。

11、点P(m,-n)与两坐标轴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点P到x轴和y轴的距离分别为3和4,则P点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点P在第二象限,若该点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1,则点P的坐标是()

A.(1,)B.(,1)C.(,)D.(1,)

14、点A(4,y)和点B(x,),过A,B两点的直线平行x轴,且,则______,______.

1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4,以AB边所在的直线为x轴,AB边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顶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

16、通过平移把点A(2,-3)移到点A(4,-2),按同样的平移方式,点B(3,1)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

17、如图11,若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BC,则A点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

A.(-3,-2)B.(2,2)C.(3,0)D.(2,1)

1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A(a,b),若ab=0,则点A的位置在().

A.原点B.x轴上C.y轴上D.坐标轴上

19、已知等边△ABC的两个顶点坐标为A(-4,0)、B(2,0),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ABC的面积为______.

20、(1)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都乘以-1,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2)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都乘以-1,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3)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横坐标都乘以-2,纵坐标都乘以-2,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什么是勾股数,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例如:①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不是有理数,②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不是有理数,这为引入“新数”奠定了必要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数不够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第2课时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本课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具体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客观世界中无理数的存在;

②能判断三角形的某边长是否为无理数;

③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④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置疑;第二环节:课题引入;第三环节:获取新知;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质疑

内容:【想一想】

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

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

目的:作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

效果:为后续环节的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的作用

第二环节:课题引入

内容:1.【算一算】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的平方,并提出问题:是整数(或分数)吗?

2.【剪剪拼拼】

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

目的: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

效果: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

第三环节:获取新知

内容:【议一议】→【释一释】→【忆一忆】→【找一找】

【议一议】:已知,请问:①可能是整数吗?②可能是分数吗?

【释一释】:释1.满足的为什么不是整数?

释2.满足的为什么不是分数?

【忆一忆】:让学生回顾“有理数”概念,既然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一定不是有理数,这表明:有理数不够用了,为“新数”(无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目的: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效果: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必要性.

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

内容:【画一画1】→【画一画2】→【仿一仿】→【赛一赛】

【画一画1】:在右1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两条线段:

1.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

2.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画一画2】:在右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四个三角形(右1)

2.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

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

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

【仿一仿】: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的

解:(右2)

仿:在数轴上表示满足的

【赛一赛】:右3是由五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纸片,请你把

它剪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你会吗?试试看!(右3)

目的:进一步感受“新数”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数”表示在数轴上

效果: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1.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客观世界中,的确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

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

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效果:学生总结、相互补充,学会进行概括总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2.1

六、教学设计反思

(一)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二)化抽象为具体

常言道:“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开启学生的思维,因此对新数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认识,还应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当数学语言进行解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环节,加深对新数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数的客观存在,让学生觉得新数并不抽象.

(三)强化知识间联系,注意纠错

既然称之为“新数”,那它当然不是有理数,亦即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新数”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为进一步学习“新数”,即第二课时教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这一点:“新数”不能表示成分数,为无理数的教学奠好基.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

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

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

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

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

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

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

7§1.11

六、作业

课本P7§1.12、3、4

知识与能力:

1.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具三角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

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问题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环节探索活动

活动:

工具: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木条。

动手:能否在平面内用这四根笔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1.1:你能说明你所摆出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B=CD.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1.2:以上活动事实,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完成探究活动1,共同得到:

(1)只有将两两相等的木条分别作为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到: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学生在拼四边形时,能否将相等两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对边;

(2)转动四边形,改变它的形状的过程中,能否观察得到在此过程中它始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3)学生能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证明思路.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3=∠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2如图所示,AC=BD=16,AB=CD=EF=15,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

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如图所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4.如图:AD是ΔABC的边BC边上的中线.

(1)画图: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CE;

(2)判断四边形AB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第四环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几种?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这几种判定方法的,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3)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应用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多边形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多边形外角和公式。

经历探究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转化思想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过程.

教学关键:应用化归的数学方法,把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与互动”的教学方式,并配以真的情境来引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活动1:判断下列图形,从多边形上任取一点c,作对角线,判断分成三角形的个数。

活动2:①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多少条对角线他们将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②总结多边形内角和,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多边形边数分成三角形的个数图形

内角和计算规律

三角形31180°(3-2)·180°

四边形4

五边形5

六边形6

七边形7

。。。。。。

n边形n

活动3:把一个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总结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一般的,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条对角线,他们将n边形分为_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巩固练习:看谁求得又快又准!(抢答)

例1:已知四边形ABCD,∠A+∠C=180°,求∠B+∠D=

(点评: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另一组对角也互补。)

(二)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

活动4:例2如图,在五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五边形的外角和.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分析:(1)任何一个外角同于他相邻的内角有什系

(2)五边形的五个外角加上与他们相邻的内角所得总和是多少

(3)上述总和与五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有什么关系

解:五边形的外角和=______________-五边形的内角和

活动5:探究如果将例2中五边形换成n边(n≥3),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也可以理解为: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点出发,沿多边形的各边走过各点之后回到点A.最后再转回出发时的方向。由于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身体共转动了一周,也就是说所转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______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_________。

结论:多边形的外角和=___________。

练习1: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

练习2: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等于________,每一个内角等于_______。

练习3.已知一个多边形,它的内角和等于外角和,它是几边形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课本P84:习题7.3的2、6题

附知识拓展—平面镶嵌

(五)随堂练习(练一练)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九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_。

2、一个多边形当边数增加1时,它的内角和增加()。

3、已知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5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4、一个多边形从一个顶点可引对角线3条,这个多边形内角和等于()

A:360°B:540°C:720°D:900°

5.已知一个多边形,它的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2倍,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1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2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能力,体会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性,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立方根的求法

三、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了平方根的知识,由于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还是采取类比的思想,在全面回顾平方根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进行立方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立方根知识并不难,可以与平方根知识对比着学,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陌生心理。在学习方法上,提倡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概念的得出,归纳性质,解题之后都要进行适当的反思,在反思中看待与理解新知识和新问题,会更理性和全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

情境创设问题: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27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因为=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归纳:

立方根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小组讨论后引出概念。

通过具体问题得出立方根的概念

探究一: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8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的立方根是()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任何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

【总结归纳】

一个数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其中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

探究二: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总结:

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即。

THE END
1.20212022学年云南省德宏州梁河一中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6.在下列汽车标志的图案中,能用图形的平移来分析其形成过程的是( ) A. B. C. D. 组卷:354引用:14难度:0.8 解析 7.如图,测量运动员跳远成绩选取的是AB的长度,其依据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垂线段最短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组卷:401引用:10难度:0.8 解析 8.下列四个命题中https://www.jyeoo.com/sj/17410798-7f52-47cd-a670-5f10f5bf125a
2.《神印王座第一季93集》神马在线观看简介: 《神印王座第一季93集》是Foti,白沙力导演的一部超级经典的武侠哈萨克斯坦片,该剧讲述了:殊不知在商绝思绪混乱时陆明惜早已来过并且看到了这一幕,想看更多的相关影视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jingyingjiajiao.com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播放列表 剧情简介 演员表 发表评论 主题曲 台词 播出时间 报错 wjhttps://www.jingyingjiajiao.com/czsx/shiti_id_7bfe5f9c7aebf6c339282b0c69733bad
3.汽车最新标志,引领潮流,彰显品牌力量建筑材料展望未来,汽车最新标志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汽车行业的设计潮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汽车标志设计将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期待未来更多精彩的汽车标志设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视觉享受。https://www.sansongguo.cn/post/201.html
4.疯狂猜图汽车标志导读疯狂猜图汽车标志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主要涉及识别各种汽车品牌的标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汽车标志及其特征,以帮助您猜测:1. 奔驰:三叉 疯狂猜图汽车标志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主要涉及识别各种汽车品牌的标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汽车标志及其特征,以帮助您猜测: http://kx.gyscw.com/wdzx/202411/610832.html
5.3D动画演示汽车构造从古代的马车到现代的汽车,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交通工具的进化之路。汽车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其构造复杂多样,其中的内部机械结构更是让人望而生畏。通过3D动画演示,我们可http://www.jiansuji-tx.com/article/2155470.html
6.掌握汽车绘画基础技巧:从几何图形到细节勾勒的完整指南汽车绘画既有趣又充满创意,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只需掌握一些基础技巧和步骤,就能大致描绘出汽车的外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讲解汽车绘画的简单方法。 基本形状 汽车的外形主要由基本的几何图形构成。首先,车身轮廓多用长方形来描绘,这部分是汽车的主体,比如许多轿车和SUV都是这样的形状。接着,车轮则用圆形或椭http://www.qichelingyu.com/h-nd-373269.html
7.QT教程QT6图形系统揭秘使用纹理映射,将重复的图案或图像使用纹理进行映射,减少绘图调用。 减少绘图对象,尽量减少需要绘制的对象数量,提高渲染效率。 使用精灵,将频繁更新的对象使用精灵进行管理,减少绘图调用。 图形系统调试 在开发过程中,可以使用QT提供的图形系统调试工具进行性能分析和问题定位。例如,使用QGLViewer进行OpenGL渲染性能分析,使用Qhttps://blog.csdn.net/mtyxb/article/details/138921858
8.《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4篇)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一、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观察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和图形,建立中心对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h8jt3t8.html
9.计算机绘图软件12篇(全文)1 需求分析 为确保提升田径人体动作绘图质量,能够更加形象、立体的绘制田径人体动作图形,仅仅采取传统的简笔画技巧来绘制人体动作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田径绘图需求[2]。对此,基于当前计算机绘图技术、信息化软件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开发田径人体动作绘图软件,已成为一种未来田径人体动作绘图的趋势。优化设https://www.99xueshu.com/w/ikeyuiurhort.html
10.2025年驾考科三六月一号新规则最明显的变化是取消泊车入库和斜坡定点停车两个项目,而增加直角转弯、侧方停车与曲线行驶等新项目。此外,考生需在考试过程中使用导航仪器进行模拟导航,以考察考生的实际驾驶能力。二、考试流程新规实施后,考试流程也将有所变动。首先,考试时长将延长至30分钟。其次,考生需先进行科目二的考试,通过后方可进行科目三考试https://www.ybjk.com/ks/njroii.htm
11.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9.如图,一栅栏顶部是由 全等的三角形组成,下部分是由全等的矩形 组成.请你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分析说明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 10.请你分析下面图案的形成过程. 11.下图是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问怎样将△BCD 变成△EAB? 12.以一直角三角形为“基本图形”,利用旋转而得到一个风车风轮图案.你能设计出几种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20/7012043064004123.shtm
12.CAD(1)绝对直角坐标:绘图区内任何一点均可以用x,y,z来表示,在XOY平面绘图时,Z坐标缺省值为0,用户仅输入X、Y坐标即可 (2)绝对极坐标:极坐标是通过相对于极点的距离和角度来定义点的位置的,表示方法是:距离<角度 2.相对坐标:相对坐标是某点(例如A点)相对某一特定点(例如B点)的位置,绘图中常将上一操作点看成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9930059_1126761587.html
13.RationalDMIS2019常见应用问题解决方法51CTO博客在测头区,校验规定义面板中,点击“球”形图标,会切换为环形图案,自动切换为环规的定义。[老版本适用] 可以用球直接校验,和球测针一样;[新版本适用] 1.6.7软件图形区中,测头偏离机器本身 双击测头数据,观察是否实际偏移(DX、DY、DZ)太大,右键点击“重置校验数据”,然后重新校验。 https://blog.51cto.com/u_14941238/340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