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设计史粗略来看,也就是这样吧。要么是古典学院派,要么是超前抽象派。设计,说起来简单,真想让自己成为经典,很难。作为今天的主角,也是近期车圈的“显眼包”,小米SU7的精神内核在5年、10年、甚至50年之后,依然是一辆漂亮的车小米SU7。
回归设计的本质,寻找符合自然的美、寻找符合直觉的美,用科技的方法去实现!
在聊车之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被哪些雕塑作品震撼过?其实,比起画作,似乎雕塑作品更能让我感到震撼,纪录片《艺术的力量》第二集里的雕塑作品真是“珠圆玉润”!这也影响到我对于汽车这一类产品的喜好,毕竟雕塑与汽车设计的塑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科技实现符合直觉的自然之美,是小米造车审美的时代领先性。我个人认为,这款车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炸裂但是却做到了温润如玉,外观设计,很协调,小米给我感觉就是刚刚好!
1、如何做“高级的汽车设计”?
※“高级感”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性
汽车设计是一门艺术,而“高级感”则是这门艺术更高层次的追求。它是车身比例、前悬长度、L113的长度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表现,可以让一辆车变得更为优雅、精致、大气、稳重。
十几年来,我们对于小米系的设计由陌生到熟悉,如今已经好到了能较准确地判别具有高度统一特性的小米公司产品设计。远远看到一件外形简洁、光洁平整、安静雅致、无任何装饰、或白或黑的消费产品时,一个词语就会自然流出——MILook。
“MILook”的本质是什么?人们除习惯性将其归类为一种“极简”,我私心觉得这样归类还是偏狭隘了点。直到看到14年前,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NaotoFukasawa)曾与英国设计师贾斯珀·莫里森(JasperMorrison)进行过一次触及设计本质的对话,他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设计理念“Supernormal”。
设计师怕人们用“平常(normal)”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但SuperNormal并不是简单的无味或者“无聊(boring)”。它的“super”之处在于它是符合生活品质的标志性物品,不在于外观形式,而是关系到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它们的感知。设计时并不在意努力抓取人们的注意力,但是一旦离开你的生活,你将会觉得无所适从。
莫里森总结说,当你在使用这种SuperNormal物品中突然意识到它如此“平常至极”时,这种感觉就超越了视觉,成为一种因使用而获得的有趣体验。
回顾目前小米生态的设计,都能发现其中的“克制设计”、“忘掉设计”、“隐科技”,它虽平淡如水、貌似普通,却内隐了毫无虚妄的先进技术、顶尖工艺,并以高质量材料打造,具有用过方知的精湛细节。
在汽车设计方面,小米不仅将SuperNormal&RealDesign一以贯之,同时加入了细腻情感的投入,接下来也会讲到整车在自然塑型上呈现“温润如玉”意象化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不乏一些友商已经做过“纯粹”设计,但是或有传承品牌基因或有重塑家族造型,贯彻的不够彻底,但是小米汽车作为后来居上的搅局者,有底气也有实力把“自然塑性”做到极致,所有设计为功能出发,不做刻意的设计,让自然界风来决策。
因此为了让“风”作为小米SU7主操刀的首席设计师,小米也为“风”搭建了一个有实力的团队,首先是具有13年汽车设计经验李田原先生,它是第一位加入宝马的中国设计师,在2017年个人资料被载入宝马慕尼黑博物馆,期间主导设计了宝马具有具有划时代战略意义的重磅产品BMWiX,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李田原主张“SHYTECH”科技内隐的设计逻辑,将大量的智能硬件融入到车身设计中,同时又保持了车辆的美观度。这点与小米的“隐科技”设计不谋而合。
(来自李田原先生的小米SU7独家设计手稿)
2、Cd0.195与SU7的温润如玉
中国人形容君子的时候,总喜欢说这人‘温润如玉’,而咱们赞美和田玉的时候,也总喜欢提到它的‘温润滋泽’。然而,在你看到一台汽车,它也传递给你一种细、腻、润、泽的气质;近期,小米推出的全新车型小米SU7,就用它独特自然手法,让看到它第一眼的人都有一种“一眼入魂”的感慨!
汽车作为工业技术的集大成者,设计的数学之美有很多。小米10周年之际,焕新的自己的logo,新logo采用了“Alive”设计理念,具备“超椭圆”数学之美。国际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小米新logo的时候说过,科技越是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态。我想所有的平面几何图形中,最美的形态应该就圆了。
圆是曲线,没有棱角,以其和谐、对称提现其独特的美感。但如果用圆来作为小米的新logo,似乎又缺少点什么。似乎太过平滑,缺少了小米那一往无前的棱角。
因此,原研哉在方形和圆形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就是介于圆和方形中间的新logo,似乎是随手画出来的,无序且随意,但是圆弧度上包含了贝塞尔曲线,这是在方程里令n=3得到的曲线,它的灵感源于400年前的法国数学家费马,可见还是一根古老的曲线,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在最简单的视觉表现中巧妙地融合了两者。
在小米SU7上同样也有数学的美学设计,所以让整车圆润度达到协调丝滑的效果。
Y0线是汽车外造型最重要的线,它涵盖了前保、发盖、前挡风玻璃、车顶、后挡风玻璃、尾门、后保等零件正侧面的造型线,构成了整车轮廓,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基本姿态。
而小米SU7的Y0线在前风挡28度倾角后顺滑经过B柱,但没有正常下溜,而是有一个圆弧度,营造17度溜背,让气流从尾部流过时与侧面气流形成对冲区,将涡流带走,免去在尾部做分离特征线。风阻可以减少10Counts。
从人体学整体来看,肌肉每块之间都有明显的分界。
以上变化的曲率和明显的棱角就是肌肉的关键。变化的曲率决定了高光的所在,棱角决定了阴影的所在。如此体现出了肌肉的立体感。车的表面也要体现出这种立体饱满的感觉才叫肌肉感。
车身的曲面连续级别直接达到了G4,这是5个连续级别中最高级别,可见在设计之初,小米SU7追求的就是极致的视觉效果和舒适感。它的特点是曲率的变化率的变化率延续,表示曲率的变化率开始缓慢,然后加快,然后再慢慢的结束,这使得G4连续级别能够提供更加平滑的连续效果。当然这种G4连续,是肉眼不可见,气流却可以感知的!风阻直接减少1Count。
小米汽车不愧是风洞里吹出来的。由此就可窥见它Cd0.195的风阻系数从何而来了。除了数学计算带来的极致buff以外,还有一些绝妙之笔。
这是经过水流冲刷洗礼之后的美,呈现出来的光滑曲面是一种治愈之美,通过曲面微调,设计出鹅卵石水滴后视镜,迎风面积减少20%,做出风阻系数最优后视镜。
除了后视镜,还有激光雷达。也是李田原倡导的“隐科技”设计的体现,将雷达与整体造型融为一体,摒弃传统的直接将采购好的雷达模块嵌入外壳,小米做到的是重新定制雷达模块,反复调整让型面达到了光学需求,终于完成了全球首款无边框激光雷达。这套集成化的设计,直接带来的是整体雷达高度降低2mm且迎风面无缝隙,比传统方案提升了4个count。
在精细化设计上,全车17个真风口、8组风道,同级别车中唯一,进一步降低风阻,当然这8个风道每一个都具备真实的作用,经过频繁的经过1000+次数字模型仿真实验、3000+次油泥模型调整,最终实现全球量产车最低风阻。
据说,在小米DesignTeam的创新设计中心,拥有最先进的油泥铣削设备,设备的功率可以达到2000w,洗铣精度可以精确到0.08mm,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跑了!
3、从未有过的设计手法:以风塑形
如何用正确姿势观赏这台“以风塑形”打造的“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小米SU7?
首先远看!立正,站好,看姿态。
为什么会那么协调?车侧来看,打造了一种低趴、矫健的优雅,轮轴比这种常见的评价汽车比例的方式,XiaomiSU7恰恰达到了3倍,轮高比则是2倍的这个空间;在决定一部车姿态的核心数据上小米这一部分做到了极致。
视线转移到车身中部,这条主特征线与下窗线相辅相成,对整车姿态做出丰富的调整,在下窗线微微上调的风格下,主特征线略微俯冲,让整车在稳定中凸显出运动姿态感。
同时通过175度临界涟漪曲面,折线两边的面夹角接近平面,挑战极限冲压工艺,若影若现的棱线特征让整车既有整体的肌肉感,又有线性美,优雅且蕴含力量感。这是绝对区别所有其他柔软曲面设计形态的重要曲面语言特征。这也是为什么这台车曲面的呈现度让人感觉就像一块美玉一样。
对比来看,我国大西北蕴藏着全世界最温润的石头,视觉感和触摸感都是温润的,温润的原因为结构的细腻与紧致,实际上玉石温润是表面漫反射与内漫反射以及散射视觉效应,这与XiaomiSU7的175度临界涟漪曲面有着在自然塑型方面的灵感共通。
这种光泽度也会映射到旁边的地方,玉石的光又叫润泽,寓意有品格的人如玉般发出自身的光,润泽周围的人,影响周围的人。
所谓君子如玉,温润而泽,仁也。
4、SU7的设计细节:引领设计新“范式”
第二步,再近看!
水滴大灯,再次引领大灯“炯炯有神”的世代!其实从设计之初小米的设计团队就认识到了一些设计趋势,AB灯的纤细造型虽然凸显了科技感,但是眯眯眼的设计的确不是类物设计的主流审美,以东方审美为基础,在头灯这个区域小米的设计师预判未来头灯的设计将有一次设计的回潮,头灯这个前脸区域重要的五分之一,还是需要“炯炯有神”!因此,12像素(单侧)矩阵式自适应大灯,支持ADB功能,随光而动。
88颗分体式自动矩阵随动前大灯,可变式日间行车灯光环,融入其中!灯腔内部的C型镀铬饰环隐藏了小米字样的彩蛋。
同步,在前脸部分XiaomiSU7没有采用传统的“新能源前脸”,也是我们俗称的“口罩前脸”,相反以极具记忆点的水滴大灯形成矩阵,在无脸化时代给XiaomiSU7赋予了原创度很高的车身色C口设计。
同时,大灯的轮廓是随着车身进行剪裁,大灯周边的缝隙问题做到了极限,仔细看的确有一种“见缝插针”的效果。
5幅轮毂,在汽车设计圈对于运动车型的定义,应该说是最经典的方式,花瓣的设计具备一些视觉张力,但总体看还是低调了一点,相信小米的1000+的轮毂方案里应该有更惊艳的作品。
※为什么没有采用实体尾翼?
根据小米汽车的DesignTeam描述,并不想给予消费者一出厂就无法改变的东西,而是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尾翼的闭合状态,要最优风阻状态还是极佳的架空体验,由每一个车主自己决定。因此尽管成本激增,最终还是选择了电动尾翼,而非物理实体尾翼;
同事说,翘鸭尾的设计非常凸显运动气质,从工程角度出发,可能正是为电动尾翼而让出的空间。小米SU7为电动尾翼,提供了4个角度可调节(0°、5°、12°、25°)的电动尾翼,收起可提供最低风阻,展开至最大角度25°可提供最大130kg下压力特征线,体现极限工艺之美。
为了区别于当下汽车设计的“穷举”乱象,360颗超红光LED七星光环的形态,也打破了一字型贯穿灯无法破圈的现状,一层层推进感的光环,的确是有一种在图形表达方面,更高级的线型纯粹。结合尾部N型车身扩散器,干净的型面表现出点动感的运动属性。
首先是海湾蓝AquaBlue,源于海平面下60米的海水的颜色,海洋从蓝色到绿色渐变的临界点便是海湾蓝的色彩,也是动态海洋的完美表达,据悉这个深度海水区域是有机生命集中最多的区域。
第二个是雅灰MineralGray,自然界最优雅的灰色,源于敦化雅丹地貌的灰色,色调灰度达到了75%,柔和的不像其他鲜艳的颜色那样过于张扬,而是更加内敛和沉着。
在潘通色的分析来看,柔和与细腻感是对于雅灰的诠释,作为自然界很优雅的一种灰色,呈现出岩石的稳重、厚重,是自然美学的一种“诠释”。
第三个是橄榄绿VerdianceGreen,橄榄绿的色值正是表达大自然和谐含蓄之美的最恰当的色彩。绿中带黄的优雅绿仿佛是为东方人量身定制,自带一股水墨气质,宁静深邃。
一位著名设计师曾预测:未来的汽车设计将会离需求越近,离艺术越远。”设计不就是用“与世为敌”的勇气,打造”与世为友“的真美。小米SU7正用行动映证这一切,让“大自然”主操刀,获得温润如玉的一款车,灵气内蕴、触手凝腻。它美得中正、美得优雅,内有光华却从不卖弄,静静地盛放一份清越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