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带着儿子去4S店试驾。4S店的试驾指导师傅是个老帅哥,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到了试驾场地开起车来,却是西装暴徒,将MG7的性能和优势展得淋漓尽致,儿子都着迷了。经过自己试驾,感觉MG7产品力确实配得上价格,动力与操控方面,个人认为,除了影豹,25万以内的燃油车,无出其右者,可是影豹没有MG7"魅"啊:“长腿丰臀,金发碧眼,腰胯功夫一流”,这就是MG72.0T翡冷翠版本给我的映像。
作为一个全新设计生产的、上市只有几个月的新车,难免会有一些小问题。顾客在决定购买刚上市全新款车辆的时候,就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尤其是自主品牌,毕竟不像那些百年车企,经验丰富老道。长城,比亚迪,吉利,奇瑞,传祺,当年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走好了,就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大道。
几乎差不多的价格,君威、蒙迪欧的品质更成熟,若不嫌膈应,鸭格、佳妹的口碑更可靠,为什么买什么要MG7至美造型,2.0T,261马力,405牛米,245宽胎,百公里加速6.5秒,可升降尾翼,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民族情怀。很多国人愿意为民族品牌的发展尽一份力量,前提是尽这份力量,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自己能够接受。这些用户可以接受油耗可能比合资车稍高一点,接受细节不是那么成熟,接受车辆偶有小故障,前提是,厂家与经销商,必须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问题。
注意,上面说的这些购买MG7的加分项,没有一样是4S店贡献的。
但是,MG7优秀的产品力,口碑却一降再降,多数是4S店贡献的。为何这么说?
看看车质网上MG7的投诉量万分比,除了发动机盖板油漆烤黄一项应该由厂家直接反馈并解决外,其他的,哪一件是4S店不能协调处置的,哪一件是应该被投诉到车质网的?MG的售后策略有或许有不妥之处,4S店权力有限,问题是,所有被投诉了的4S店,你们拍着良心想一想,你们切实地与厂家沟通了没有?你们有没有把自己看做是MG的一份子,为MG的形象,为MG的前途努力???
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孙亦炯孙总说“这台车不仅仅是MG赛道传承的最新门面,同时也承载着品牌进阶焕新的重任。”上汽MG的豪情,设计团队、生产测试团队的努力成果,MG7优美的造型,出色的动力参数,国内一流的操控感受,就要被这样“糟践”吗?真的,真的替设计者、生产者感到心疼。
国内的4S店,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事实上成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了,我个人认为,4S店应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应该是“服务密集型”的行业。很难相信,那些自己驾驶奔驰S级的4S店老总,能够从内心里平等地、谦虚地对待购买十几万价格车辆的客户。奔驰坐车盖维权事件、宝马冰激凌事件,红旗车主砸车事件,真正给车企品牌造成重大损失的,不是老外,不是车企的决策者,是部分“买办”。这些人,对国人瞧不起,没有认同感,他们对自己所依赖生存的车企,也没有归属感,他们不关心品牌的发展,他们只关心自己,对国人是毒药,对车企也是毒药。
这让我想起了丰田埃尔法的加价。一台在“日本的定价是360万日元起,换算成人民币20万起”的车,在国内一度加价买到百万,肥了谁的腰包,损失了谁的利益?每辆车加价的60万中,丰田拿走了几万?诚然,日本人可能对中国感情复杂,但在经商方面,他们会耍奸,不太会犯蠢。丰田的产能不至于满足不了埃尔法在国内的销量。若埃尔法只是适度地饥饿营销,40万左右的价格,需要购买保姆型MPV的早就购买了,就没有腾势D9、传祺E8、岚图梦想家、长城高山太多的发展机会。现在呢,埃尔法降价都未必能保住销量。丰田悔之晚矣!
MG7的推出,是上汽对自己造车功底的信心,也是国内燃油车轿车最后的腾飞机会,对MG品牌在国内的布局至关重要。凭籍MG7的设计与动力参数,只要品控把握住,没有大众凌度与CC的什么事了,抢掉现代索纳塔的大部分市场,砍下雅阁的一部分市场也没什么问题。可惜呀,看看MG7刚发布时,媒体的热切期望,再看看现在车质网陡增的被投诉曲线,看看MG7惨淡的销量,其中的对比,实在让人痛心。
一个经销商的应对不当,就能对整个品牌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以“红旗车主砸车事件”为例来说,车企不太可能禁止用户因为质量问题退货或者换车,尤其是新款车型,车企有这个准备,也应该有这个预算。但是为什么河北沧州某红旗4S店宁可维修13次,也不给用户换车呢?用我简单的脑袋想一下,质保期内,每次免费维护,车企至少要给4S店一笔工时费,或者还有活动的空间,比如夸大维修范围,获得一些不需要更换的备件。为客户换车,维护的是品牌的信誉和形象,4S店要费时费力,却不能获得直接的好处,甚至可能会被车企惩罚,于是就没有动力了。此前有报道,4S店在发动机内加白糖,原本可以轻松维修部件的情况下换总成,都是这个套路,损害的是用户的体验和品牌的口碑,损害的是车企的利益,获利的是4S店。在某些情况下,车企与4S店的追求并不一致,利益是相悖的。
以这次购车经历为例,当地4S店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应该是刻意地:
1、收取订金超多,制式合同写“订金”,收据写“定金”;
2、收据不盖财务章盖发票章;
3、PDI检查没有细致做;
4、车辆疑似二手,陈旧痕迹不能说明合理原因;
5、客户验车前不出示合格证以及PDI检查报告等任何文件。
可怕的是,4S店管理人员在屡次的交流过程中,始终都认为自己的做法,合理合规,理直气壮。拒绝认知不足,自然不会有任何进步的希望。
“主机厂家把车交到4S店手里,对4S店的约束更多的是在量上而不是价上,这就导致了一个销售乱象,不同的人到同一家4S店或者不同的4S店买车,最后的成交价都不一样,砍价成了消费者买车的必修课。”
“另外,现在的4S店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再是整洁、专业,而是套路满满,稍不留神就会被销售所谓的优惠活动带坑里,4S店现在也被称为“4儿子店”。同时,在遇到质量问题时,4S店与汽车厂家总会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倒霉的还是消费者。”
其实,更倒霉的是汽车品牌厂家。4S店作为汽车品牌的重要销售渠道,其不规范的销售行为直接影响着汽车品牌的形象和声誉。4S店模式本身是优秀的模式,是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汽车厂家销售与服务的好办法。但在国内,几乎所有的新势力品牌都不使用4S店销售模式,Jeep、阿尔法·罗密欧和DS等传统品牌在国内也抛弃了4S店模式,比亚迪、长城也逐步更换成直营店模式。其他友商或者自己,此前采用4S模式的惨痛经历,或许是促成这种改变的重要原因。
已经有成熟4S销售渠道的汽车品牌厂商,应加强对4S店的监管,规范销售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以维护品牌的良好形象。同时,消费者在购车时也应保持警惕,选择信誉良好的4S店,避免自身权益受到损害。
即便消费者钟情于某品牌,若当地没有足够信誉的4S店,购车体验糟糕,大概率只好选其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