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车为何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2023年9月4日,2023慕尼黑车展拉开帷幕,中国车企的参展格外引人注目,参加此次IAA(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的中国企业有50余家,在上一届的基础上实现了翻倍。
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包括整车、技术、品牌在内的全方位出海,随着欧盟通过2035年“禁燃令”,中国企业在欧市场机遇逐渐扩大,慕尼黑车展成为中国品牌展示品牌于前沿技术的机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力,集中刷新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产品的认知。
智能车产业链有什么特点?
我们知道汽车与房地产一样,都是产业链条复杂,影响范围能量很广的行业。它与传统汽车有诸多不同之处,比如可以通过供给创造需求。
2)中游企业包括执行系统制造业,目前执行系统中最重要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系统,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车载传感器收集有关车辆周围环境的数据,然后计算这些信息数据;根据计算结果,ADAS将为驾驶员提供一些相应的提醒,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ADAS市场增长迅速。
3)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服务业,下游应用端主要包括有出行、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场景,科技型企业均能从中找到各自擅长领域作为突破口,例如滴滴出行利用自动驾驶车辆在收集路测数据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
我国智能车行业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展望2024年,行业格局或仍有变数:
1)一方面预计新能源车渗透率将继续提升,自主品牌及新势力的新能源车型或将进一步蚕食合资品牌市场;
2)另一方面,随着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入局,预计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将继续加剧,新能源车企市场表现或将进一步分化:华为、小米等新进入者在品牌知名度、产品生态、销售渠道等方面形成长足积累,预计将有望成为国内新能源车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产品上市后有望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获取一定份额;比亚迪、理想等销量领先的新能源车企已逐步形成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力,未来将有望持续推出用户定位精准、性价比高、产品竞争力强的新车型,在新能源市场中巩固自身优势地位,继续维持较高市场份额;而在产品、品牌等领域竞争力相对不足的新能源车企在持续加剧的新能源市场竞争中将可能面临销量及市场份额下滑的风险。
在自动驾驶领域,各家车企布局得怎么样?
最近华为和搭载它智驾系统的问界出圈了,小鹏也在逐步实现它所承诺的“年内50城覆盖”、24年“全国都能开”的城市智驾(NGP)愿景。
受益技术进步、城市应用场景拓宽,智驾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重要的考虑因素。供给端,车企已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发力点,打造差异化卖点,从今年到明年将迎来“标配智驾”时代;需求端,智驾目前已经有效影响购车决策,未来能够找准差异化卖点、技术领先的头部车企将在今年底至明年初形成差异化,并保持两年以上的领先优势。
在华为、蔚来、小鹏、理想、智己、极越等品牌加速推进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落地的带动下,预计智驾能力将有望成为新车型的重要卖点,在智能化领域布局领先的车企有望受益。
时至年终消费旺季,汽车行业又现降价潮?
汽车消费已经成为当下提振消费非常重要的议题,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年初的车企价格战,从传统车企刮到了新能源。临近年末,比亚迪等车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降价潮。
近两年的价格战主要因子是景气波动所致库存波动,而这两年叠加了自主vs合资竞争、电动vs燃油竞争的新增因素,且后两者所带来的价格降幅相对较大,动辄上万,三者叠加则就带来了力度超前的“价格战”,而在“价格战”的过程中,市场格局也相应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由于合资价格、电动价格仍未到底,我们预计2024年将延续2023年的价格压力。
从需求端来看,降价有助于终端销量的同比增长,所以价格战对板块影响有限。从11月初比亚迪终端降价影响来看,板块在降价一周内相对大盘涨跌幅+2.5pct,降价半个月内相对大盘涨幅缩窄至1.9pct。预计此次比亚迪月底终端促销对板块影响有限。
其实市场对价格战已有预期,心理“脱敏”,今年以来,前几次价格战市场反应较为激烈,并且对全年降价节奏有预判,从特斯拉1月降价、湖北3月降价、到极氪8月降价对板块冲击影响来看,市场对价格战逐渐脱敏,反应逐渐减弱。
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9.3万辆和297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和4.1%,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7.4%,或侧面体现终端需求依然强劲,合理推测11月车企降价更多为经销商端年底冲销量行为。
作为出口新三样,智能汽车的出口表现如何?
中国的新能源车正在弯道超车,走向世界。尽管今年进出口受到了一些抑制,但新能源车的出口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得益于中国汽车产业链较强的韧性及新能源汽车产品力持续提升等优势,中国乘用车出口在2021年突破瓶颈全面进入快速发展期。2021/2022中国乘用车出口分别增长104%/63%达到164/268万辆,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排名超过德国达到第二。2023年以来,中国对海外汽车出口势头仍然强劲。2023年1-10月,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达到359万辆,同比增长72%,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出口大国。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数量达到140万辆,同比增长77%。整体来看,我们预计2023/2024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将分别同比增长66%、30%,维持高速增长趋势,我国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仍大有可为。
出口量的持续提升将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带来品牌在海外市场影响力的提升,为后续的市场开拓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规模提升有望带动成本下行及费用分摊,提升车企海外市场盈利水平。
造车新势力销量分化,怎么看这个现象?
整体上来看,今年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龙头企业)的整体销量还是比较强劲的,有多家车企在11月份的销量都创了新高。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分化,理想和小鹏势头很强劲,今年以来单月销量稳步爬升,连创新高,理想11月交付新车4.1万辆,同比增长172.9%,月交付量连续两次突破4万辆大关,1-11月累计交付新车32.56万辆。小鹏11月共交付新车2.01万辆,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245%,1-11月累计交付12.1万辆,超过了2022年全年交付量。理想和小鹏在新势力车企榜单中也是分别稳居第二、第三位。而蔚来11月份的销量直接跌出了榜单前五,继续出现环比下滑的状况,是主要几家新势力中唯一出现环比下滑的企业,11月交付新车1.59万辆,环比下降0.7%,今年以来累计交付量14.2万辆。
蔚来的销量下滑,跟它坚持不降价也有一定的关系,今年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先是从燃油车开始掀起的价格战传导到了新能源车,之后是华为、小米等跨界企业纷纷入局,不断推出技术先进的新款车型,也势必会分走一部分市场份额。
今年由华为带起的一波智能车行情,2024年还会延续吗?细分风口在哪里?
华为2009年开始车载通信模块研发布局,2013年正式进入车联网市场,2019年全面大规模进军汽车业务,采取3种模式合作赋能车企,零部件供应模式、解决方案模式(HI)、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合作逐渐深入,“含华量”依次提升。
目前华为零部件供应模式产品已供应多家车企车型;HI模式的代表车企阿维塔陆续推出阿维塔11/12,此外华为长安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深化合作,并将逐步开放股权多元化;智选模式的首家合作车企为赛力斯,双方推出问界M5/M7/新M7等多款车型,并吸引奇瑞、江淮、北汽等陆续加入,智选模式持续扩容。伴随11月华为奇瑞智选纯电轿车智界S7正式上市,以及后续问界M9、智界其他车型、华为江淮合作旗舰车型等陆续落地,预计华为将在未来几年快速补齐各价格带、各类型产品矩阵,同时广泛合作更多战略伙伴,华为系汽车生态圈将成为智能汽车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汽车后市展望:还能布局吗?
目前受益于政策+技术+商业的三方共振,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增长期:
1)政策端:国外部分国家L3级政策已出台,国内政策有望取得实质性落地;2)技术端:多种技术突破利于降低硬件将本,有望促进智驾普及;3)商业端:主机厂NOA场景不断泛化,消费者已将智驾功能作为选购重要决策项。
普通投资者如何布局?
由于智能汽车产业链涉及细分领域和企业众多,研究壁垒较高自不必说,而且未来个股分化表现可能会越来越严重,使得个股投资更加困难,所以对于智能车产业链这类涉及“硬科技”和创新的成长板块,普通投资者可以借道ETF去投资,在把握行业长期成长趋势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可能是相对更优的选择。
华夏智能车ETF$智能车ETF(159888)(159888)追踪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指数选取为智能车提供终端感知、平台应用的公司,以及其他受益于智能车的代表性沪深A股作为样本股,反映智能车产业公司的整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车硬件软件提供商,整车厂商,互联网厂商,行业应用供应商等。
再细分一点,从申万二级分类上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智能车指数中汽车零部件的权重最高,占到了24.7%,前三大重仓行业汽车零部件、半导体、软件开发的权重占比合计达到了53%以上,科技属性非常明显。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