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发布的2023年12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0.7%,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指数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分项指数显示,销售量、供应量均呈上升走势,供应量升幅有所收窄,库存量呈下降走势;从市场来看,对一些大宗商品的冬储需求拉动了销售指数的上涨,但反弹动力仍显不足,后续虽仍有补库空间,但幅度不及往年正常年份。从供应端来看,由于新冠疫情的反复、全球产业链的中断和极端天气的频发,大宗商品的供应受到影响,导致能源市场供应偏紧及工业品供过于求。综合来看,当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宽松,市场情绪谨慎。后期来看,进入1月份,随着前期宏观利好消息被市场逐步消化,叠加多地天气将处于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市场需求将继续下降,加之春节临近,终端企业需求将有所放缓,贸易商也将逐步季节性离市,整体交易活跃度下降。同时由于资金压力趋于加大,供方为了回笼资金,会有意加快出货速度,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趋于走低。
一、商品供应增速继续减缓。
2023年12月份,大宗商品供应指数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调,当月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至100.3%,为今年仅高于1月份的第二低点。从各主要商品情况来看,随着预期节前消费端备货增加,部分商品生产企业生产热情依然高涨,本月商品整体产量有所增加,但受制于利润、原料、限产、检修等因素影响,部分商品生产企业逐渐下调生产计划,市场供应增速减缓。各主要商品中,受市场需求走弱利润降低的影响,钢铁企业生产意愿下降,导致钢铁供应量下降,铁矿石、原煤、成品油和汽车供应量均有所增加,其中铁矿石、原煤因为冬储行为导致需求增加,供应量有所增加,成品油受12月份的炼油利润较前期有所上涨,供应量增加,化工方面受到开工负荷率下滑及红海事件的影响,供应量有所减少。
1、钢厂生产意愿下降,钢铁供应量呈下降走势
2023年12月份,钢铁供应量较上月下降1.5,结束连续六个月供应量上升的格局,显示出:12月以来,钢材市场需求走弱,炼钢利润降低,企业生产意愿相应下降,同时采暖季限产政策逐渐严格,对钢材生产有一定抑制作用。在此情况下,钢厂生产有所下降。生产指数为45.8%,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据中钢协统计,12月上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日产粗钢193.16万吨,环比下降4.19%,日产生铁181.43万吨,环比下降3.21%,日产钢材191.25万吨,环比下降12.26%。到中旬时,日产粗钢192.89万吨,环比下降0.14%,日产生铁181.46万吨,环比上升0.01%,日产钢材196.13万吨,环比上升2.55%。中旬生产较上旬小幅回升,但幅度远小于上旬的环比下降幅度。结合来看,12月内钢材生产呈现下降态势。1月份,钢厂生产将面临多方面压力。一是钢铁需求随着气温进一步下降,供给端动力相应下降。二是采暖季钢厂停限产将会持续严格落实。三是春节前高炉检修情况较多,直接限制生产。在多个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下,后市生产端或将持续走低。
2、发运量和到港量环比均出现增量,铁矿石供应增加
2023年12月份,铁矿石供应量较上月增加2.3%,供应量再次转为扩张。从供应端的表现来看,全球铁矿石发运量以及中国铁矿石到港量环比均出现增量。需求端方面,日均铁水产量环比下降2.7万吨/天至222.1万吨/天,降幅1.2%。12月份中国45港到港量绝对值环比有所增加,预计12月份中国45港铁矿石到港量为10498万吨,月环比增加307.2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减少217万吨;日均到港338.6万吨,月环比减少0.9万吨。1-12月份,我国45港铁矿石预计到港总量12.04亿吨,同比增加3102.9万吨,增幅2.6%。2月份全球铁矿石发运总量环比增加,预计12月份全球铁矿石发运量为14909万吨,月环比增加1685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增加958万吨,处于今年月度偏高位置;日均发运480.9万吨,月环比增加40.1万吨。1-12月份,全球铁矿石发运量累计达到15.69亿吨,年同比增加5139万吨,增幅为3.39%。根据近三年年末冲量后的发运来看,2023年1月份全球铁矿石发运量环比下降1960万吨,2022年1月份环比下降1754万,2021年1月份环比下降1902万吨,预计2024年1月份全球铁矿石发运量环比或将明显下降。
3、高库存下市场煤采购积极性低迷,煤炭供应增速继续放缓
2023年12月份,煤炭供应量较上月增加1.2%,增速较上月放缓1.4个百分点,煤炭供应量连续十一个月增加,但增速连续两个月放缓,显示出:进入年末,部分上游煤矿陆续完成年度生产任务,煤炭产量预期缩减,受寒潮天气影响范围及强度增大,电厂耗煤明显加快,但在高库存下市场煤采购积极性低迷,加之非电行业进入消费淡季,采购需求释放有限,市场呈现供需双弱局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份全国生产原煤4.1亿吨,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379.9万吨。1-11月全国原煤累计产量42.4亿吨,同比增长2.9%。据Mysteel煤矿开工数据显示,截止12月29日,全国426家煤矿开工率为90.1%,周环比下降0.6%,临近年末部分煤矿生产任务即将完成,叠加安全检查及雨雪天气等影响,部分煤矿生产阶段性受限,整体供应水平有所缩减。站台及终端补库需求稍有增加,部分在产煤矿拉煤车辆增多,少数煤矿根据自身库存及需求情况上下小幅调整煤价。但随着港口煤炭价格下跌,市场户整体需求一般,产地价格持续承压。
4、中国独立炼厂开工率预期上涨,成品油资源供应上升
2023年12月份,成品油供应量较上月增加0.7%,结束了之前连续两个月的下降,显示出:四季度以来汽柴油产量均呈现不同程度下跌;主因“金九银十”汽柴油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库存上移,汽柴油价格震荡走跌,独立炼厂因炼油利润不佳,及对后市需求呈看空预期,降低开工负荷,进入12月份,炼油利润虽有上涨,但是多数炼厂因原油配额不足,需求疲软,维持低位开工率运行。数据显示,截止12月28日,本月国内独立炼厂产能利用率63.85%,其中汽油产量356.75万吨,柴油总产量727.84。月内产能利用率小幅上涨,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汽柴油产量呈呈震荡上涨趋势。12月份以来独立炼厂汽油价格先跌后涨,柴油价格震荡收跌。截止12月28日当周,汽油均价8354元/吨,环比上涨77元/吨,涨幅0.93%;柴油均价7210元/吨,环比下跌227元/吨,跌幅3.05%。
二、销售增速小幅回升。
2023年12月份,大宗商品销售指数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至101.4%,显示企业的冬储行为及节前消费端备货为大宗市场需求端提供支撑,销售指数上涨,但受制于大宗市场行情低迷,企业冬储的热情不及往年,且加之部分地区疫情反复,持续降雪,又进一步影响了市场需求,终端企业采购越发趋于谨慎,本月销售指数增速仅表现为小幅回升。各主要商品中,铁矿石、原煤、有色金属和汽车销售量继续增加,增速继续加快;化工销售量均有所增加,但前期石化产品价格上涨主要在于成本和供给层面的驱动,随着驱动力的边际弱化,以及价格上涨之后的传导逐步出现阻力,后期价格上涨恐难持续,故销售增速有所减缓;钢铁方面,12月是钢铁行业的传统淡季,今年大范围暴雪寒潮天气使得多地气温骤降,也加快了钢市需求衰减的步伐,整体需求进入了季节性衰退期,市场销售量出现下降;成品油方面,进入12月,需求依旧平淡,且出口量受阻,对炼厂开工仍有制约,导致成品油销售量下降。
1、行业淡季效应显现,钢铁市场供需同步下降
2、钢厂节前补库刚需,铁矿石需求整体上升
3、寒潮天气加速需求的释放,煤炭销售整体增多
4、需求依旧平淡,且出口量受阻,成品油市场销售量下降
三、商品库存出现回落。
2023年12月份,大宗商品库存指数为99.8%,较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整体商品库存量在连续两个月增加后出现回落,从指数的变化情况看,本月销售指数大于供应指数,库存压力减缓,加之多重因素影响下的限产检修,商品供应增速减缓,导致市场库存整体减少。从各主要商品库存情况来看,钢铁、铁矿石、有色金属库存量减少,其余品种库存量继续增加,但增速较上月均有所减缓。
1、流动性偏紧加大库存压力,钢铁库存量继续下降
2023年11月份,钢铁库存量较上月减少0.4%,降幅较上月收缩0.7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下降。西本新干线监测库存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全国主要样本城市螺纹钢累计库存396.85万吨,月环比增加28.3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5.29万吨;线材累计库存52.81万吨,月环比增加2.41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4.61万吨;五大钢材品种累计库存894.85万吨,月环比增加20.88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3.74万吨。从钢厂库存来看,据中钢协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501.65万吨,比上一旬增加91.04万吨,增长6.45%:比上月同旬减少31.34万吨,下降2.04%;比去年底增加194.21万吨,增长14.85%;比去年同旬减少97.36万吨,下降6.09%,比前年同旬增加144.65万吨,增长10.66%。尽管最近累库幅度不大,但从钢联样本看,今年累库比过往年份要稍早,12月就已连续累库三周了,1月累库幅度将加大,或超过200万吨。统计局数据显示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9.9天,同比增加0.9天,基本面的压力将加大,看是否倒逼钢厂进一步减产。2024年初钢厂大概率不大会像2023年初那样囤货,贸易商更是谨慎做库存。所以,一旦显性库存增加明显,对价格的压力就可想而知。
2、受供需双重影响,铁矿石库存量再次下跌
2023年12月份,铁矿石库存量仅表现一个月的回升后,再次呈现下跌走势,本月铁矿石库存量较上月减少0.7%。12月中国45港铁矿石库存整体延续了10月中旬至今的累库趋势。节奏上,月初累库幅度有所扩大,中旬出现小幅去库后月末再度回归累库通道。截止12月28日,45港铁矿石库存总量11991.73万吨,较上月底高494万吨,比今年年初库存低1138.8万吨,比去年同期库存低1193.9万吨。本月45港铁矿石库存整体表现累库趋势,上旬我国受强降温及大风天气影响,供应端下降且疏港阶段性回升,库存小幅去库,中下旬到港恢复叠加铁水呈下行趋势,45港库存重回累库通道。短期来看,供应端,1月铁矿石发运量季末冲量后回落,综合海漂库存及到港比例来看,巴西、澳洲预计到港量大幅增加后下降,受矿价影响非主流到港量预计依旧强势,2024年1月份到港量预计表现同、环比均增加;需求端,1月份部分钢厂检修高炉即将复产,高炉铁水产量环比回升,但节前补库预期下,原料价格中枢仍处高位,钢厂利润修复依旧承压,铁水产量回升空间有限。在供需双重影响下,1月港口库存预计延续累库趋势。
3、需求端表现不佳,煤炭库存增速减缓
2023年12月份,煤炭库存量继续增加,当月较上月增加0.1%,增速较上月减少2.8个百分点,显示在高库存制约下,终端仍以刚需补库为主,终端需求整体依旧偏弱。据Mysteel动力煤港口库存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2日,Mysteel统计55个港口样本动力煤库存6745.00,环比减230.7;其中东北区域港口库存335.40,环比减9.3,环渤海区域港口库存2926.80,环比减196.6,华东区域港口库存1166.00,环比减8,江内区域港口库存963.80,环比减51.8,华南区域港口库存1353.00,环比增35(单位:万吨)。本周库存华南库存上涨外其余港口库存均呈下降态势,港口降库困难,整体交投表现不畅,需求端表现不佳,基本刚需拉运为主。年关将至,部分贸易商急于出货降价销售,下游还盘走低,上下游还报盘价差拉大,交投僵持,实际成交表现不佳。现港口降库节奏较慢,市场信心不足,多以观望为主,短期内全国各港降库压力依旧。
4、经销商加大清库力度,汽车库存量增速放缓
2023年12月份,汽车库存指数较上月增加0.4%,增速较上月减缓2.4个百分点,显示随着供应持续增加,而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汽车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市场的情况来看,12月进入收尾冲刺阶段,年底旺季市场需求持续释放。目前,有近20余家车企官宣下调车价,经销商也加大限时优惠方案,各地方补贴也密集出台,全力促进汽车消费。12月上半月,部分地区大范围雨雪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客和车辆交付,销量增长相对乏力。下半月,在返乡潮带动下,叠加年底大促,客流及销量超预期走高。综合预计12月乘用车终端零售量在245万左右,与去年12月基本持平。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VehicleInventoryAlertIndex)显示,2023年12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3.7%,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6.7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仍处在不景气区间,但景气度显著回升。尽管汽车消费复苏,但距离主机厂对经销商的考核目标和预期仍有距离。临近年末,经销商为达成全年任务目标拿到年终返利,加大清库力度。经销商库存压力有所缓解,但盈利压力依然较大。
综合来看,12月份,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的供需博弈仍然明显,需求疲弱或是整体大宗商品共同面临的困境,而此时供应的过剩或紧张便成为了商品价格的主导逻辑。从目前来看,需求的疲弱有望随着海内外经济的复苏得到改善,加之市场内生动力稳定释放以及稳经济政策进一步发力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回稳向好运行仍具备基础。
1、经济运行基本平稳,2024年有望继续回升向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23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小幅下降。从指数的结构变化来看,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企业生产活动持稳运行,新动能继续稳定增长。但出口受季节性影响回落明显,原材料与产成品价格指数差有所扩大。从指数全年走势来看,经济呈现稳定恢复、结构向好发展态势。2024年经济有望继续回升向好。
回顾2023年,制造业PMI全年均值为49.9%,高于2022年全年均值0.8个百分点。从指数年内走势来看,制造业PMI在一季度运行在50%以上的较好水平,显示在疫情影响消退后经济快速恢复,二季度指数较快回落,显示在积压需求快速释放后经济回升势头有所放缓,三、四季度指数均值运行在49.5%左右的水平,显示在各地积极落实稳经济促增长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我国经济保持相对稳定运行。结合制造业PMI和四大行业PMI走势来看,全年经济呈现稳定恢复、结构向好发展态势。
2、年终岁末看油气大宗商品走势
近期国内、国外均有重要会议召开。国内方面,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2021年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总基调均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的会议在2021年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基调“稳字当头”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要求,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显示出对中高速增长水平的进一步重视。国内经济向好的大方向为市场信心形成托底,良好的预期将成为2024年大宗商品市场的一颗定心丸。
总的来看,当前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总体复苏的格局并未发生改变,大宗商品整体环境预期继续改善。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预计2024年我国油气需求仍将是全球油气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产业链最全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油气对外依存度高位运行。因此,除了仍需要从全球市场大规模进口油气外,还应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