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时与WiFi魔盒销售人员对话截图。
销售人员展示的WiFi探针设备。
“前些日子,我在逛商场时,手机莫名其妙连接上了一个类似于推广的WiFi,无论怎么都去不掉。”10月21日,在天津工作的徐小姐对记者表示。
那么,这一“精准营销”手段是否合规,它距离骚扰有多远呢?
“WiFi设备获取用户Mac地址,以及互联网公司通过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均是很正常的技术,但是如果把用户画像对应的手机号码也对应出来,对应的用户就‘透明’了,在公共市场上很容易出问题。”10月19日,网络安全专家张百川对记者表示。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年度报告显示,网民通过WiFi触网比例高达91.8%,其中公共场所WiFi上网比例近半(42.4%)。WiFi已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介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WiFi的入口地位已基本确定。在这一背景下,WiFi探针技术也应运而生。
“手机Mac地址可以理解为手机的‘身份证’,每台设备的Mac地址都是独一无二的。”10月17日,从事网络安全方面工作的李淳(化名)称,“这类WiFi探针技术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探测无线设备的Mac地址是目前互联网路由器均备的基本功能,WiFi探针可以通过民用WiFi的WLAN信号段获取设备的Mac地址,且用户可以通过关闭移动设备的无线路由功能来主动屏蔽对Mac地址的获取能力。所以个人认为获取Mac地址本身并不违规。”
综合不少网店的产品介绍可以发现,由于此类设备大小与普通的WiFi路由器相仿,买家可以将其放置在某一人流密集的地方,或者车载、背包该设备,以采集更多的用户信息。
“技术上,如果只知道用户手机的Mac地址,是无法知道用户手机号码或用户画像的。但如果做WiFi探针的公司与拥有Mac手机号码对应关系的电信运营商有合作,或者接入了拥有用户画像数据公司的数据库,就另当别论了,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张百川告诉新京报记者。
在张百川看来,获得用户号码以及用户画像是“营销层面”的事情,“只要电信运营商,以及大数据拥有方乐意与WiFi探针设备销售公司合作,是完全可以达成上述功能的。”
一些公司甚至推出了“AI电销”服务,如声牙科技在其“声牙盒子”的宣传资料中称,“AI电销机器人的拨号频率可以达到每天800-1000通,是人工拨打频率的4-5倍。”
那么,这算不算违规呢?有从事安全行业的专家对记者表示,手机Mac地址不属于用户隐私范畴,从产品介绍来看,这些设备的销售方没有获得用户隐私信息,并不违法,但此类设备也需要监管,“应该有专业的管理部门来防范它做非法的事情,如果通过WiFi收集用户信息就属于违法行为。”
“此前,WiFi探针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有VIP到店提醒、人流监控、区域热点图、智慧交通乃至考勤等。”李淳表示,“而一旦将Mac地址与用户画像匹配起来,就可以达到分析店铺客源的效果。”
记者在一份声牙盒子的“画像匹配结果”中发现,其用户画像维度精确到了27项,例如“性别女,25-34岁,本科,旅游达人,无未成年子女,收入3-5k,无车,企业白领,IT业人员,已婚无房,手机档次低档等”。
“用户的设备号本身并不能识别用户的身份,可一旦和手机号结合,就能识别出用户的真实身份,属于个人信息范围,未经用户同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违反网络安全法等法律的基本规定。此外,即便商家在收集用户信息时,用户同意了,但收集之后它再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获知用户手机号码进行拨打,是一种营销行为,也是一种未得到用户同意的行为,涉嫌侵犯用户的生活安宁权。”10月22日,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记者罗亦丹马婧白金蕾实习生赵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