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车展上,各玩家都把「端到端」当明牌用,基本都在谈大模型上车。
车企把高阶智驾视为技术高地,他们希望在这个最关键的技术尺度上,把产品差异化做出来,快速占领用户心智。
路径有两种,要么下重本自研琢磨产品特点,要么盯着供应商交付定制化方案,既要速度,又要质量。
而在中阶、低阶智驾层面,则是另一番光景。
随着车企「智驾平权」口号越喊越响,车企希望把旗下所有车型都跟智驾挂上钩,中、低阶智驾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尤其是低阶智驾产品,在出海背景下,可以与汽车标配划上等号。
与此同时,由于产品技术成熟,车企不会想把精力耗在标准化任务上,基本都让供应商承包了中、低阶市场的产品供给。
不同于高阶市场中,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紧绷的关系,在中、低阶市场的语境内,供应商似乎还能在车企主动放权下,吃到一波短暂红利。
01、高阶智驾要么自研,要么可控,要么「投华」
高阶智驾,如今成了车企与供应商之间最激烈的博弈场。
这不仅关系到议价权,也决定了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所以车企往往抱着强烈的自研态度,投身于高阶智驾的壁垒构建。
典型代表为蔚小理三家新势力企业。
先明确一点,自研并不等于全栈自研,尽管在很多时候,全栈自研是车企宣告技术主权的强势标语。
但全栈自研的实际含义,是指从底层开发工具链到算法架构的软硬件一体全包揽。
这显然不现实,一家车企的能力,还强大不到对抗一整条复杂、繁琐的供应链。
因此,在车企「全栈自研」的语境中,往往先与自研高阶智驾算法方案划等号。
在蔚小理看来,绕过了方案商这一环,自研高阶智驾算法,意味着掌握了AI的核心进化能力,能够及时根据用户反馈对系统进行深度优化,并直接获得真实车队数据资产并完成高效利用。
近两年,传统车企也在跟随新势力步伐,加入了高阶智驾的自研矩阵。
但自研有鲜明的对立面,好处是掌握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差异化,代价是付出巨大成本。
尤其像蔚小理,早已不满足于自研算法,而是将自研范围扩大到了底层工具链,使得研发成本高企。
小鹏智驾负责人李力耘表示,小鹏每年AI训练费用的投入高达35亿元。理想智驾研发副总裁郎咸朋也透露,理想每年在训练算力方面,投入就超过10亿元。
说实话,车卖不好,不是谁都有砸出数十亿的勇气与能力。
更高效的方式是从头部供应商借力,合作共赢。当然,车企为了掌控主导权,往往在合作关系上加上了一层「资本干预」。
即车企与智驾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变成全栈可控。
利用经济手段介入,车企可以不允许供应商提供「黑盒」方案,而是对供应商提出更细化的定制化要求,并且车企还能从供应商借力,不花费过高的研发成本,让其快速亮相第一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除自研与可控两种方式,将高阶智驾方案外包给华为,正成为另一条新路径。
行业共识是,华为乾崑智驾ADS,拥有与特斯拉FSD颉颃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搭载华为ADS的车型、品牌,可以借华为的品牌效应,标榜自己的智驾能力位居头部。
目前,已经有多家车企选择「投华」:
一部分是基于鸿蒙智选模式开展深度合作,比如问界、智界、享界、尊界等系列车型,另一部分基于华为乾崑智驾ADS方案,比如阿维塔11/12、方程豹豹8、岚图梦想家等重点车型。
当然,通过与华为合作,在保证智驾水平的同时,依然可以展现差异化。
最近,方程豹豹8搭载华为乾坤ADS3.0,标榜自己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的硬派车型」,智驾可以结合越野SUV的场景需求,展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能力;以及岚图梦想家乾崑版,搭载华为乾崑ADS3.0,与大型MPV的家用化需求结合,从另一个维度阐述智驾水平。
由此,车企基本都围绕这三条路径,为占领高阶智驾领地开始竞相追逐,市场连锁反应传导至中、低阶市场,潮水开始涌动。
02、中、低阶智驾,世纪性价比难题
技术进阶,行业对于高、中、低阶智驾的定义同样在动态变化。
在当下阶段,高阶智驾的显著标签为支持城区NOA。
这往往要求传感器硬件配置中包含激光雷达,并对数量有一定要求,采用多个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配合使用,比如11V5R1L(11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个激光雷达),算力基本是上百TOPS起步,比如搭载一颗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就达到了254TOPS;
中阶智驾则要求能实现高速NOA、城市记忆领航,虽然对技术要求降低,但仍然需要系统具备一定感知能力,因此传感器种类、数量上都需要多样化,如7V3R的配置标准,算力则在数十TOPS至100+TOPS区间内,比如地平线面向该市场推出的征程6E,算力为80TOPS,征程6M算力为128TOPS。
而低阶智驾则意味着功能、配置都降到了基础级,仅提供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等基础驾驶辅助功能,传感器配置通常为1R1V的前式一体机,算力为3-5TOPS,没有深度融合算法,仅仅在数据上做叠加处理。
很明显,高、中、低阶三重语境下,从技术含量到成本空间都呈阶梯级递减。
这就使得,车企与供应商在不同语境下面对的课题不一样。
一条分水岭出现在高阶与中低阶智驾之间,向上走,关键词是差异化,向下走,关键词其实是性价比。
而现在,车企把这个性价比难题抛给了供应商。
博世智能驾控事业部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采访中直言,当智驾一旦成为标准件,车企不愿花费大量成本做共性方案。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1-5月,我国乘用车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已经突破了50%。其中,低阶智驾占比较大,这就意味着低阶智驾在技术上没有壁垒可言,与之连带的中阶智驾,也在揭开技术面纱。
吴永桥表示,基于100TOPS的中阶智驾方案已经很常见。这意味着,供应商的任务其实是在更低的算力、硬件成本上把高速NOA、自动泊车等性能做出来。
所以当车企把中阶智驾「预算有限」的压力传导至上游时,供应商已经把道场做到了用32TOPS支撑的千元级别:
但这也意味着,当中阶智驾方案都卷向千元级后,对于低阶智驾这类更成熟的市场,车企给予的成本空间更窄了。
在这片红海市场,供应商注定走「薄利多销」路线,这要求其能在芯片上做到降本。
典型代表如Mobileye,在智驾早期就与众多车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吉利集团、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等,得益于其自研的EyeQ系列芯片,实现ADAS产品大规模出货。
以及地平线,面向低阶市场接连推出征程3(算力5TOPS)、征程6B芯片(算力10+TOPS),目前已经获得博世、四维图新等供应商的意向合作。
其中,四维图新就基于自研的AC8025芯片+地平线征程J3芯片,推出舱行泊一体方案,成本做到2000元级别,可以上车5-10万级车型。
四维图新CEO程鹏直言,目前没有哪家供应商可以做到这样极致的性价比。
今年10月,四维图新智驾产品总出货量超过100万台,已定点和已量产总计超过200万台,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在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其L2级ADAS产品以32.44%的份额占据市场第一。
可以说,从图商转型为供应商,四维图新锚定低阶智驾市场杀出了重围。
03、智驾变局下,供应商亟需发挥主动性
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到整个高、中、低智驾领域。
前有广汽埃安霸王龙,搭载Momenta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支持全国无图NOA,售价16.98万元起;后有小鹏P7+,售价16.99万元起,搭载小鹏鹰眼纯视觉方案,同样做到全国都能开。
当高阶智驾都渗透到16万级别,中、低阶智驾毫无疑问将继续往下沉市场奔涌。
吴永桥表示,中阶智驾市场会很快在10-15万级车上标配,如果汽车没有高速NOA,消费者将不会购买。
明年,将是中阶智驾市场的爆发期。
欧洲政策要求,自2024年7月起,所有新车都需配备智能速度辅助(ISA)系统;而国内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大力扶持,也在促成车企普及智驾功能,首先将低阶智驾作为产品卖点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于供应商而言,事物的两面性在此刻强烈凸显。
供应商没有绝对的舒适区可言,尤其在华为这类高能玩家入局后,行业的马太效应已经开始,生意流向了更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华为推出ADS基础版与高阶版,基础版去掉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方案,不支持城区NOA,主要面向中阶智驾市场,目前,基础版方案已经在问界新款M7Pro、智界S7Pro、深蓝S7车型上量产上车,面向15-25万级市场。
显然,当华为这样的头部智驾玩家都把生意做到中低端市场时,其它供应商们必须警觉起来,要想继续留在牌桌上,必须提升产品服务能力。
一是从纵向延伸,顺着从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阶梯向上爬。
博世找到了文远知行充当队友,依托对方在软件、算法的技术储备,与博世在软硬件集成、工程化量产的落地经验相结合,推出了端到端高阶智驾方案,覆盖高速、城市等各类应用场景,目前已在奇瑞星途星纪元ES、ET车型上量产落地。
四维图新选择与轻舟智航合作,双方在轻量化地图、智驾域控领域与高阶智驾算法能力上产生互补,开发出行业首个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中高阶智驾方案,在高速NOA上实现高安全接管水平与通过率,基于轻图模式适合大规模部署城市NOA,面向15万级市场。
二是从横向拓展,补齐全栈能力。
行业惯用全栈一词,来评价一家供应商的实力。
比如提供全栈智驾解决方案,从硬件到软件的一体式开发、落地方案全部承包,这代表该供应商拥有一整条智驾供应链的掌控权,保证产品交付效率与稳定性。
但做到这种程度的供应商都居于头部,比如华为,一般供应商很难看齐。
实际上,车企也会忌惮供应商过于强势,使其失去议价权,所以往往通过中间件拆分,采用「分开定点」的形式。
但车企既然拆分开,就需要把它整合起来,如果车企自身没有集成能力,那么它就需要具备全栈集成能力的供应商进行兜底。
因此,供应商想在供应链上博得车企青睐,至少需要具备这类全栈能力,帮车企做好工程化落地。再不济,至少具备软件全栈能力,提供从感知到规控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能看到,包括博世、地平线等供应商都在积极行动,在本身硬件属性基础上,从各纬度补充软件算法能力,以期向车企突出软硬件一体式解决方案的全面性。
处于智驾大变局中,供应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累更多筹码,在单个纬度领先一点,就可能脱颖而出。
正如行业人士所言,今天评估赢的标准,不是100%,而是51%。因为就算别人是49%,一年、十年过去,也能拉开很大差距。
由此,从低、中、高阶不同起点出发的供应商们,开始了一场关乎性能、成本、效率的追逐战,在这个考验耐力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自我超越与革新,方能在智驾领域汹涌的浪潮中,锚定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