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客户线上预约维保以及售后市场竞争呈现多样化,汽车延保在提高客户忠诚度、提升经销商盈利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我国汽车延保渗透率不到10%,欧美发达市场已经达到35%,可见发展提升潜力巨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中笔者重点讨论延保运营中的风险控制问题。
//
延保产品风险控制
1.成本价格维度
以车险企业为主导,延保产品占据着抗风险以及杠杆能力强的优势。如果能够形成像事故车一样的市场规模,那必定会产生规模协同效应,从而降低成本。
但就目前而言,汽车延保与续保相比,在强制性要求、某买条件、销售渠道、理赔范围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另外,由于延保市场缺乏数据的累积,所以在产品定价上也会存在一定风险。
以延保公司为主导,由于国内零部件市场是以主机厂为主导,延保机构缺乏对零部件的定价和评估能力,在维修工费、辅料应用、理赔范围等问题上也缺少较为准确的判断,因此延保机构的产品普遍存在“低进严出”的问题:表面看销售价格较低,但实际使用价值和理赔范围都很有限。
以经销商和主机厂为主导,延保产品在数据能力、定价能力、理赔范围、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
经销商层面,无论是中小集团还是如广汇、中升等头部集团,大多都通过金融公司或保险公司转移风险,在自身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延保价格成本显然较高。
主机厂层面,对于售后能力较强的豪华品牌,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可以选择风险自留,但我们看到在欧美成熟市场大多也选择保险公司风险转移。
主机厂的延保成本较为复杂,除了风险转移的成本,还要支付经销商的佣金服务费、管理费等,而且主机厂延保理赔的范围较大,所以在销售价格优势并不明显。而且主机厂的延保产品是以新车销售为主,是典型的“严进宽出”。
2.产品类型维度
以保险公司为主导的延保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小,主要依托于经销商或维修服务商进行推广,以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核心部件为主,所谓的“全面保障”在里程、车龄、范围方面条件比较苛刻。
延保机构主导的产品也是以“三大件”为核心,但类型比较单一。
经销商推出的延保产品相对在车辆故障、理赔范围等方面更具优势,推出的类型更多样,且比较“接地气”,会根据实际情况与主机厂的延保产品差异销售、组合推广。
主机厂推出的延保产品更加全面,包含二手车延保、新车延保、配件延保等,理赔范围也更广,如宝马新车延保,几乎涵盖了除三包易损件以外的所以零部件。
图片来宝马官网
延保销售
风险控制
延保产品销售的专业性包括销售条件、价格、理赔范围、免责条款等方面。
1、以车险企业为主导模式
依然是以经销商和主机厂等线下销售为主要渠道,虽然近年来事故车险已加快线上销售,但对于延保而言难度依然不小。
以车险企业为主导的延保产品在理赔范围方面应特别注意,大多数车险企业推出的产品都是以车辆核心部件为主,在销售时要明确提醒客户,不要含糊其辞,以免给客户造成误解,导致后续发生纠纷投诉。
2、以延保机构为主导模式
以延保机构为主导的模式下销售和理赔是分离的,销售只负责售卖延保产品,以销售业绩为主,难免会误导客户,如扩大理赔范围、对理赔免费条款提醒不到位等。
以延保机构为主导的产品理赔条件相对比较苛刻,而且决定权不在经销商或维修方手中,极易引起客户投诉。
3、以经销商和主机厂为主导模式
以经销商和主机厂为主导的延保产品在价格方面不占优势,但从产品设计到销售以及理赔等环节相对完整。
单从销售角度来看也更加专业,经销商自己售卖自己开发的产品肯定了解的更为清楚,而且也会对后续理赔环节有所顾忌,故而销售风险较低。
主机厂的延保产品主要以新车或再保车辆为主,且理赔范围较大。从品牌整体布局考虑,更多是为了吸引整体品牌车辆回店,以防出保车辆流失。虽然服务佣金较低、产品价格较高,但销售风险最低,长远利益最大。
延保流程风险控制
延保流程包括产品设计推广、销售环节、检测环节、理赔环节等。
在车险企业主导的模式下,产品设计由于缺少大量的数据支持,而且专业性不强,理赔产品越是单一越容易控制成本,也可以降低理赔难度,而且理赔项目比较具体。
表格来自“太平洋保险”
上图所示,太平洋核心保理赔项目,所例举项目看似比较详细,其实所涵盖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部件非常有限。
如发动机所附带的发电机、起动机、水泵,还如偏心轴、偏心轴马达、发动机的系列传感器都不包括在延保范围内,极易造成客户误解抱怨。其实表格中所列举的零件项目,即使较大里程的车辆损坏风险也很低。
延保索赔风险控制
延保索赔风险主要来自于拒赔,拒赔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条款解读有误、材料数据不足、人为损坏、购买延保前故障等。在不同的延保模式下,风险也不尽相同。
再者,有些损坏很难界定是人为破坏还是质量问题,例如空调出风口,出风口格栅松脱或损坏,有人为因素,也有使用环境因素,也有本身材质问题。
如果是损坏比较严重而且破坏性比较强,也不是经常人体接触的地方,笔者认为可能是人为损坏,但是如果客户经常触碰的地方,没有太过明显的外力破坏,而且是某车型经常遇到情况,不是个别现象,这样可能就是材质问题占主导因素。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有判断的基本依据,但是很难有绝对化的“是非之分”,遇到这类情况的案例其实非常多,如果经销商缺少话语权,就很容易引发客户投诉,像这样的案例站在节省成本盈利的角度完全可以拒绝赔付,但是站在维护客户的角度也完全可以赔付。
在主机厂主导的模式下,依托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经销商在理赔环节自主权较大,在低风险模式下,既可以获得维修利益,也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