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汽车生产线上,有人专门给车身“正骨”。
海南海马就有这样一位深藏不露的“正骨师傅”,他就是今年55岁,在涂装钣金生产线上已整整工作了32年的王道友。
在一望无际的“钣金田”里,他仅凭借肉眼就能看出车身曲线细微的差距,用双手的触感能分辨出车身的细微凹凸,在不破坏漆膜的前提下能把受损的部位恢复原样,相当于不开刀给车身做“动骨手术”。
论一名优秀的钣金工是怎样练成的
所谓钣金工,就像给汽车外壳做正骨手术的“医生”,是技术与修复艺术的融合。
比如在汽车发生碰撞后对车身进行修复,让车身外观和性能恢复如初。
汽车制造中的涂装钣金,则是对生产线运行中车身产生的变形、凹坑等问题进行修复。海南海马生产车间藏着不少身怀绝技的钣金工,王道友就是其中一位。
1992年8月,年轻的王道友来到海马涂装车间,成为一名普通的钣金整修工,但当时懵懂的他对钣金几乎毫无概念,只知道这个活要掌握并不容易。
幸运的是,进入车间不久,公司便请来了一位日本钣金专家给操作员培训白车身钣金整修。尽管培训期只有3个月,但王道友兴奋极了,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
培训开始,专家先是让学员戴上两双厚厚的棉手套,专门摸白车身全身,训练手感,找出钣金缺陷。“专家要求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让摸车身我就全神贯注摸车身。”王道友回忆。
钣金工需要训练手感来“诊断”
于是,王道友就像达·芬奇早年学画画每天画鸡蛋一样,不断地用双手感受车身的轮廓与起伏,每天生产的车都让他摸遍了。他训练的手感悟性很高,经过20多天的手感触摸苦练,王道友算是入了行,基本上做到一摸就能判断车身是否有钣金缺陷。
三个月的培训很快结束了,但王道友对技艺的探索一直在延续。他还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心得:先看车型再判断缺陷、根据缺陷选择工具、根据工具调整施力点。
现在他回忆那时的培训,专家的一句“你没有把握的就不要修”,让王道友记了三十多年。“这是日本专家师傅临走时对我说的一句话,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多年后我发觉这句话有问题。不修的话,困难得不到解决,技能也永远得不到突破。”
他也幸好记住该记住的话,努力提升技术,扩大自己“有把握”的范围。
这是他对师傅的唯一一次“叛逆”,也正是这种突破,助力他攻克数不胜数的难题,不断扩大技艺“舒适圈”,现在才可以从容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实力派“强迫症”,严守质量关卡
作为一个专门“挑毛病”并解决毛病的人,王道友把质量看得比什么都重,眼里容不下一点瑕疵。
车间同事回忆,曾经有一批车的车顶左右两边有细微的凹坑,一是平常人察觉不出来;二是凹坑的位置特殊,现有的修复工具都不适用。
但王道友没有“视而不见”,通过多轮的检查和操作,他根据凹坑的实际情况自制了修复工具,最终完美处理了问题。
每当王道友回想这段往事,总会忍不住笑着说:“任务完成的瞬间自豪感满满,真的很享受那种技能带来的自豪感。”
32年的钣金生涯,王道友不知道解决了多少难题,很多“高光时刻”他都记不太清了,却始终沉迷于这种艰难任务的挑战。“只要肯动脑动手,总会有解决办法。不能因为眼前的难题就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这是王道友一直以来的坚持。
深耕“钣金田”,培养后代人
“完美的个人,远远比不过一个优秀的团队。人人都要学习,都要提高。”这是王道友对车间里的年轻人经常说的一句话。
经历过各种钣金问题,随着产量提高,王道友意识到涂装车间必须有一个过硬的钣金整修团队,才符合生产的实际需要,而且效率也能提高很多。因此,他向部门提出培养钣金工的建议,并得到了部门领导的重视,抓紧培养钣金工的任务也就落在了他肩上。
第一批加入王道友“战队”的学员有12人,这12人本身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中表现就很优秀,但王道友传授的技能更丰富,对他们的要求也更严格。除了负责日常的工作外,王道友每天在废件上敲出一大堆凹点和凸点,然后让学员把凹点和凸点修平,一天要练好几遍。
钣金工艺不仅需要有匠人一样的耐心,还需要持续的专注与毅力。王道友常常给徒弟们说:学会这门手艺,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你对待这项工作的态度,你的态度没摆正,耐心不够的话,你永远也学不到这门手艺的精髓。
王道友在车间指导新人实操
“王师傅平时很平易近人,但在培训中就像变了一个人,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每一个学员。”王克是第一批培训生中的一员,也是其中的“优秀毕业生”,如今已经能够在岗位上独当一面了。
如今,王道友已经陪伴海马走过32年岁月,跟随海马的脚步一步步成长,也用自己的力量回报企业。他自制钣金修复工具、创建涂装三车间的钣金培训道场、编写《涂装钣金修复教材》、制作各类钣金看板……最初的钣金“小白”成了钣金田里的“守望者”。他说,自己将在这片“钣金田”里继续耕耘,向前开拓技术创新,向后培养一代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