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2日上午,2022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分论坛二“创新设计管理研究”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人与机器的协同共创成为新常态,原有的创新设计管理理念与方法受到挑战,本论坛邀请13位产业界、教育界专家,从创新管理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团队组织与协作的新方式、创新设计的新生态。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为主题演讲,由中国美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刘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演讲嘉宾包括: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创意中心住建空间开发部设计总监葛本和克先生(日),华人运通高合汽车上海设计中心总监赫英先生,LplusDesign品牌首席设计师、原联想消费PC设计高级总监李凤朗先生,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总监王韬先生,OPPOColorOS主管、交互设计专家牟伟成先生,中国美术学院讲师徐望霓女士。
上半场学术主持
下半场为圆桌讨论,由浙江理工大学张祖耀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嘉宾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段胜峰教授,《艺术与设计》杂志社长钱竹先生,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高级总监诸臣先生,飞鱼设计创始人余飚先生,以及部分主题演讲嘉宾,共10位专家再次就议题展开圆桌讨论。
下半场学术主持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张祖耀
分论坛二现场嘉宾合影
主题演讲
会议上半场,与会专家分别从住建空间开发、汽车设计、人本设计、设计管理、终端软件设计和智慧出行体验设计六大维度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创新设计、产业升级及人工智能与设计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专家们从当下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出发,展示了众多人工智能下的设计创新案例,介绍了数字生态时代下的创新设计方法,探讨了创新设计在技术、管理和团队上的突破与革新。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其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当下与未来的设计,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设计本身的意义,应当站在“人本”的角度下,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设计与体验。
01
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创意中心住建空间开发部设计总监,葛本和克
02
华人运通高合汽车上海设计中心总监,赫英
赫英先生就当下和未来的汽车设计创新提出了“数字生态设计”的新思路。在今天的时代,无论是工作的工具还是生活的产品,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数智化,数智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谈到如何给客户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赫英先生相信,应该把新的数智力量融入进来。产品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当中,高合汽车产品更倾向于后者,通过产品对最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地为客户带来意料之外的感受,让用户觉得可以为有情趣的生活付出相应的价值,这也是高合汽车希望可以创造出的感觉。赫英先生相信,只有这样,中国的品牌才能有机会走向国际,要通过设计为我们的品牌和产品赋能,把更多的情趣价值代入到产品当中。
03
LplusDesign品牌首席设计师、原联想消费PC设计高级总监,李凤朗
04
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总监,王韬
05
OPPOColorOS主管、交互设计专家,牟伟成
智能手机已全方位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终端软件的创新设计也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视的话题。牟伟成先生从对比和变化的角度,剖析终端软件和传统的软件间的差距。他首先介绍了发展近10年的ColorOS系统,并提出三个设计难点:第一,“灵魂与肉体”,设计师会发现设计创新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和局限,在硬件上有很难逾越的鸿沟和边界;第二,“理想与现实”,希望可以构建一个做设计创新的软件系统;第三,“昨天与今天”,面对如今效率为先的潮流,应当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整个周期做细致的拆分,从而做好对应的严谨交付。最后,他深度探讨了构建创新的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未来设计面临的挑战与方向。
06
中国美术学院讲师,徐望霓
徐望霓女士就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发表主题演讲。她列举了部分校企合作的代表学生作品,深入探讨产学研的合作方式与具体的实施方式。她提出,以往高校的课程是非常简单地老师面对学生的知识输送过程,但作为校企联合项目,如何有效发挥各单位的特点,如何使资源最大化,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针对未来设计创想,徐望霓女士提出设计师需要从最底层的社会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到新人文、新消费、新技术、新场景、新生活的思考,从而才能构建出我们的人文感知力、服务体验洞察力、技术创新应用和艺术创造力,最终产生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
圆桌会议
在会议下半场的圆桌讨论上,与会专家们共同围绕“人工智能的创新设计应用及未来的设计机遇”、“‘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设计”和“协作网络模式下的高效设计管理方法”三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议题一:人工智能的创新设计应用及未来的设计机遇
段胜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再厉害,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的话题。尤其在美术院校、艺术圈,很多艺术家并不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他,在艺术的发展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是一个高峰,这些高峰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可以进化迭代,但如果用艺术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表达问题,艺术家可以形成每一个时期各自的高点,而不能完全被一个技术来替代。
余飙先生认为,社会发展是所有行业的效率提升共同带动的,当下我们把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使用,其可以产生什么样的效率,是否可以作为评测或优化的工具来使用,以及未来的产出能力等等,这些都不是人工智能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如何能够找到最佳的,最好的答案。他相信人工智能个性化会越来越具有独特性,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我们在未来的效率变得更高。
钱竹先生认为我们不用恐惧人工智能,用机器人写作不是新鲜事,即使这样也没改变新闻业走下坡的状态。ChatGPT的人工智能是建立在高质量的数据库的基础上的,但是当下我们并没有好的设计数据库,也没有好的艺术设计库,在没有形成高质量数据库且人工智能没有对高质量的数据库进行适应和训练的时候,完全实现利用人工智能创新设计的过程将会非常长。
诸臣先生认为人工智能和工业设计之间在未来的赋能共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设计师为人工智能的产品赋能,第二个阶段是通过人工智能解决设计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人工智能和工业设计的双向赋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其人性化的参数会越来越多,在面对广大市场普识的设计问题时,人工智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而当下,人工智能取代艺术家的预测率只占了3.8%,高危行业更多的是客户、会计、前台等岗位。
议题二:“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设计
李凤朗先生认为人工智能出现以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焦虑,例如ChatGPT等应用出现后,人应该怎么办,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但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无论是站在未来人工智能下的用户角度,或是人工智能之外的生活方式,都需要扔掉这些负面的看法,回到人本的方式。
葛本和克先生就如何将“以人为本”理念与设计相结合的问题,提出四个要点:第一,洞察力,特别是用户的痛点;第二,战略执行力;第三,创新、创意思路;第四,传播,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用户。他认为创造价值是由人来创造的,设计师将AI作为一种手段来使用,但如果使用方式使用错误的话,人就会被人工智能所支配。
牟伟成先生从终端设计视角提出早些年对于用户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审美或表现层面,近年来更多是从软件交互的应用性角度入手,针对用户行为做层次区分与研究,从而相应地提升软件的功能性及应用性。针对场景化服务设计,也不再是利用手机完成各种功能,一味地满足用户,而是在运动、学习、教育、家庭等场景里做深度构建,最终做到选择性地做设计。
王韬先生站在企业角度谈商业化的本质,他认为要考虑两层关系。第一,给终端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二,对于车企来讲,商业化逻辑就是要提升销量,而提升销量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提高产品力和用户对产品的黏性。所以从设计角度而言,整体就是要以人为本。用户体验的话题已经不需要再谈,就是一个基数的关系。
议题三:协作网络模式下的高效设计管理方法
李凤朗先生认为,设计团队应当多吸收全球不同视角下的文化,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们一起工作,共同做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设计管理就是从不同文化视角一起看一件事情,一起为最好的目标努力,这就是最好的管理。
牟伟成先生认为,团队管理需要对设计师人才给予包容,对于团队组建,早些时候会刻意地强调不同背景的交叉学科,邀请心理学或计算机专业出身,同时又热爱设计的人参与到设计当中。从全球的设计教育来看,不论是用户洞察还是技术,只有全链路设计才能从不同的纬度做到技术创新,设计的包容性应该要体现在对整个设计、生产以及最终的销售流程中。
余飙先生就设计管理提出看法,认为管理者需要设计一个目标管理,在目标下确定机制和评价体系。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是否可以对生态管理提供方向,是否可以在设计管理或创新管理上有所突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完整论坛内容请扫码预约
《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预计2023年12月31日前出版)
论坛直播回放
论坛图片回放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国际设计研究学会
行业支持单位
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
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
绍兴市工业设计协会
总策划
王昀、毕学锋、刘征、刘永红、罗仕鉴、刘肖健
执行策划
熊娜
学术助理
张玲燕、陈颂喆、殷彦琳、钟方旭、刘雅雯、华焓亦、陈爽莹、郭武、于秀佳、王舟薇、张千禧、徐雯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