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公婆婆从杭州接到宁波养老的时候,舒建梅就知道婆婆有着多年的糖尿病,不曾想,接下来会面临那么多的意外——
83岁的婆婆先是“中风”,接着“失明”,双手双脚的末梢神经逐渐失去知觉……88岁的公公先后罹患左肾盂高级别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多种疾病。同时,患有高血压的84岁的母亲也需要她的照顾。
《孝经·广至德》有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在江北湾头,提到舒建梅一家子,她的左邻右舍和朋友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阿梅是孝老爱亲的践行者与典范。”每每遇到熟人,他们都会亲切地叫她一句:“好媳妇。”
她是家里的“太阳”
见到舒建梅的时候,她戴着一副眼镜,头发随意地扎成一束,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深蓝色衬衫的袖口,还沾了点饭食的痕迹,想是没来得及收拾。
她太忙了。
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5点起床,做好早餐后,给双眼视力只有0.1的婆婆洗脸、盛饭、倒水,然后又照顾患有癌症的公公和高血压的母亲。每个礼拜,公公需要住院治疗一次,每一次住院的流程都显得非常“劳心劳力”:第一天,提前挂号,带公公去做核酸检测;第二天,取核酸检测报告单;第三天,安排公公住院;第四天,接公公出院回家。
舒建梅的父亲早逝,自父亲去世后,她就把母亲接到自己家生活,这一住就是10多年。2018年4月28日,舒建梅将长居杭州的公公婆婆接到刚装修好的宁波家中。二室一厅的房子仅有83平方米,这么多人怎么住?她把主卧让给了公公婆婆,次卧给了母亲,自己则和丈夫睡在客厅里的一张折叠沙发上。
此后的每一天,三水湾小区都能看到这样温馨的一幕:舒建梅搀扶着年迈的婆婆一起散步,旁边分别是丈夫、公公、母亲……这个新搬来的“五口之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天有不测风云。
2019年的一天,一次打扫卫生时,舒建梅发现卫生间有血迹。经询问,原来是公公尿血了。大大咧咧的公公完全不当一回事,表示自己几年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很快便好了。
放心不下的舒建梅坚持带公公去了医院检查,医生则诊断为发炎,开了一礼拜的盐水。没想到,停药以后,再次发现尿血的情况,舒建梅隐隐不安中再次就医,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左肾盂高级别癌,如今已是中晚期,需要立即做手术!
在照顾公公及家中大小事务的同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婆婆又“中风了”。
2020年6月14日一早,舒建梅发现婆婆脚步虚浮,言语含糊,有点“大舌头”。午饭后,心细的舒建梅越想越不对劲,急忙带着婆婆打车到了医院,还没到急诊室,婆婆就已经面唇发白。幸亏抢救及时,若再晚一步,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事情总是一茬接着一茬。
今年3月,公公再一次检查出来癌症复发。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舒建梅首先想到的是安稳住老人的情绪,她开玩笑地告诉公公:“咱们小区环境很好,这里的老人都活到95岁以上,所以一些身后事不用过早去考虑。”
在她的细心照顾下,虽然每个礼拜都在医院和家中来回奔波,公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每一天都会自己下楼溜弯,每一顿饭都少不了吃肉。
说到吃饭,没有比舒建梅更细心的人了。每一天的早餐,她变着花样给三位老人换口味,馄饨、面条、粥……顿顿不重样。中餐和晚饭,则更加丰盛。
“公公婆婆喜欢吃肉,我母亲则不太吃,同时要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的一些饮食,又要保证营养……我们家每一顿都是荤素搭配,有鱼有肉也有汤,足足七八个菜。”
在舒建梅的细心照顾下,三位老人的身体都恢复得很好。除此之外,她还关照到老人的精神需求:婆婆爱聊天,她每天陪着唠嗑;公公爱听越剧,她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母亲爱看连续剧,她提前帮她下载好。
在婆婆眼中:“她是家里的太阳,让老人感到幸福,让孩子感到温暖。”
“只要老人在,我就不能生病”
数年如一日,舒建梅的生活规律又严谨。
从年初到年尾,从早到晚,舒建梅一刻也不得闲。每一位老人都有专门的药物,光是婆婆一个人的药就有十几种,都需要一一安排妥当。除此之外,每隔几天就要去医院挂号,带着老人住院、配药,一拿药就是满满两大包。
她常说,要把老人当成一块宝来爱护,她也这么做了。
为了照顾三位老人,舒建梅的生活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她放弃了喜欢的广场舞,放弃了自己的交际圈,也放弃了儿孙绕膝的日常。去年孙子出生,她分身乏术无法照顾,只能看着视频和照片来弥补思念。
对舒建梅而言,她的重心就是家中的三位老人,尤其是公公婆婆。
因长期患有糖尿病,婆婆已基本失明,手脚末稍神经失去知觉。有时候,手指上不小心磕碰出伤口、鲜血直流,她尤不自知。甚至,上厕所的时候,有时候擦不干净,经常把厕所弄得屎尿满地。
考虑到老人的自尊心,舒建梅总是在没有旁人时,一遍又一遍地教导着婆婆上厕所的习惯。因为看不见,婆婆吃药时,舒建梅都要数好了服侍她服下。人老了就容易便秘,当婆婆排不出大便时,舒建梅就下手为婆婆排便;当婆婆气脉不通、不能排气,打不上哏儿来时,她就让婆婆躺下,为婆婆揉肚子做按摩,一揉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气通为止。
琐碎的日常常常消耗一个人的耐心,舒建梅却始终对三位老人关怀备至,从无怨言。在外人看来,她精明干练,做事事无巨细。实际上,她也近60岁了,也曾是一个癌症病人。
舒建梅坦言,上了年纪后,很多事情变得力不从心。早些年,她因患甲状腺癌摘除了整个甲状腺,现在依旧在吃药。照顾老人的几年来,大大小小的毛病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久病成医的她,对自己的小病小痛了如指掌,该吃什么药,该做什么治疗,很多时候她自己就能对症下药。她觉得,只要不住院,一切都可以熬得过去。“我如果住院了,这个家可就要乱了。”
作为子女,舒建梅孝敬公婆和母亲,尽心竭力陪伴老人安享晚年;作为妻子,她爱护丈夫,任劳任怨支撑家庭;作为母亲,她以身作则,为儿子儿媳做出了榜样。丈夫提起妻子的所作所为,常常感慨自己娶到了一个好妻子。
她没有厚实的肩膀,却成了整个家庭的脊梁;她不会说动人的话语,却用行动谱写了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数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着三位老人,演绎着人间真爱。她,就是性格坚强、内心柔软的舒建梅。
华松清:衢江区爱心企业家助残扶贫持续10余年
华松清,男,1969年7月出生,群众,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人,浙江华博纸品包装有限公司和衢州市华颐达包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公司主营包装装潢、彩印纸箱、各类纸类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他是一个创业者,也是一个助残者。十余年间,他把一个小企业,发展成拥有6000万元固定资产的纸制品公司,2007年又创办了衢州市华颐达包装有限公司;十余年间,他始终如一,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书写着与爱同行、助残为乐的感人乐章。从2011年至今,华松清创办的残疾人托养机构持续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帮助许多困难残疾人创收增收,迈上了小康之路。
创立残疾人工疗站,开启助残扶贫历程
华博纸品包装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华松清就把优先安置残疾人就业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原则。2011年6月,他创立了残疾人工疗站,集中安置了23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组织他们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同时也给予康复治疗。这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大多因残致贫,家庭生活条件差。残疾人工疗站不仅不收取任何康复治疗费用,还为这些安置人员提供辅助性就业,每月发放最低保障工资并全员缴纳社保。在华松清这里,这些残疾人能够自食其力,不仅缓解了家庭负担,剩余的钱还能补贴家用。
残疾人之家场所成立之初居住环境比较简陋,为了给大家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华松清筹措了70万元资金,对残疾人之家进行大幅修整,大大改善了残疾员工的居住条件。看见残疾员工盖的被子破旧,他就给所有的残疾员工添置了全新寝具。“发展自己,回报社会,有能力就要有作为,这是一个人的本分,更是实业人的责任。”这是华松清常说的一句话。
助残更助力,温暖每个残疾人家庭
在残疾人之家,华松清一直强调说:“现在他们的工作解决了,接下来要提升残疾员工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独立的走上社会,减轻家庭负担,这才是我想要的结果”。这几年23个残疾员工通过农疗,工疗,娱疗等康复训练已经有17个人可以独立走上社会,周末回家帮助父母打扫卫生,煮饭做菜等。残疾员工家属常说,因为华松清的帮助,他们不幸的生活有了转机,黑白人生从此平添了斑斓色彩。
说起华松清,在残疾人之家生活的万明亮满怀感激之情。万明良父母双亡,现在由侄儿万一雄监护,而万一雄在2013年患了尿毒症,每隔一天就需要到医院里透析,家庭特别困难。华松清得知后,便让残疾人之家管理老师徐建英带着礼品和慰问金去看望,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机构庇护服务对象余黎芳的父亲2007父亲因车祸去世,没有找到肇事者,也没有得到任何赔偿。家中还有一位二姐余黎燕和她一样患有重度精神残疾,所有的负担全落在了72岁年迈的母亲身上,生活特别困难。华松清时常带着员工一起看望这位老母亲。余黎芳妈妈动情地说“谢谢华博残疾人之家,谢谢华总,让我女儿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学会了各种生活技能,减轻了我的负担,不然家里2个重度残疾的女儿需要照顾,我真不知道这个日子怎么过。”
改造再提升,获评省级五星级“残疾人之家”
2012年4月,残疾人工疗站进行升级改造成为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随着机构影响力的扩大,庇护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家庭。华松清扩大了机构规模,共安置了30多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同时,强化了管理人员的队伍,不断提升机构的托养水平,为残疾人康复训练和辅助性就业保驾护航。
2019年,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再一次进行升级改造成为华博“残疾人之家”,并被评为省级四星级。华松清并未因此满足,依然持续加大对“残疾人之家”的投入。2020年,华博“残疾人之家”进行软硬件各方面的升级改造,最终获评省级五星级“残疾人之家”,是衢江区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省级五星级。自2019年1月开始,华松清不再以机构名义申报增值税退税,而是以纯公益性质经营着“残疾人之家”,坚持为残疾员工发放最低保障工资和缴纳社保,华松清自己生活节俭,却每年为机构的残疾员工贴补大额资金而无怨无悔。
弘扬人道,积善厚德;与爱同行,温暖心灵。华松清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真诚和善良,用真情和奉献谱写了一曲与爱同行、助残为乐的感人乐章;用自己的质朴和真诚诠释了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李立峰:冲锋在抗疫一线的海岛女护士
李立峰,女,1977年11月出生,44岁,中共预备党员,籍贯浙江省舟山市,现居舟山市普陀区东港街道,舟山市普陀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曾获得浙江省级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2020年4月被浙江省护理学会评为“坚守前线杰出护士”,2021年3月被评为普陀区第一批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021年,先后获得“舟山好人”和“浙江好人”荣誉。
从业25年来,她时刻牢记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着一身白衣奔走在与疾病抗击的最前线。在工作中,她是一丝不苟的护士长,承担起病区的院感质控职责,带领护士团队与感染科医生完美配合;在工作之余,她又是细心体贴的同事和朋友,尽量配合每个职工的生活需求进行排班,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她的带领下,感染科护理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稳步提升。
主动请战冲锋陷阵
她以身作则进入隔离病房内部,为患者精心护理。为了全面掌握隔离病房病人病情动态,为其进行抽血、输液、护理等一系列操作,她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每次穿戴防护用具至少10小时以上。因穿着过久,有时上班期间会明显感到眩晕、缺氧、心悸等不适,口罩、护目镜也在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痕。常常一晚上过去,鼻梁上的印痕还未消褪,第二天又得接着上岗,但她仍带头冲锋在前、决不退岗。面对领导安排她暂时休息的要求,她用一句坚定的“我可以的”坚决拒绝,转身又投入了工作之中。
科学管理统筹调配
新的任务新的起航
在抗疫过程中,李立峰也不忘积极地与党组织靠拢,不断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她顺利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如今,疫情已持续一年半有余,在这场持久战中,防控形势不断变化,但她心中紧绷的责任之弦未曾松懈。舟山港口众多,国际航运船舶竞相进入中国靠港维修,每日往来的船员人数众多,防控压力陡然增大。对待每一位就诊的患者,她都一如既往保持着细心和耐心,带领医护团队成功的打赢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战役。
今年四月,普陀医院接到收治12名新冠核酸阳性船员的任务。12名船员感染了“德尔塔”变异毒株,情况危急,救治任务繁重。面对这样的情形,她再次毅然拒绝了要求她暂时休息的安排,放弃了陪同女儿高考,与团队一起全身心投入了这场艰巨、紧张的抗疫阻击战中,为救治做足了准备。
科学划分病区、重新调配人员、准备充足物资......她用丰富的救治经验妥善安排好一切,为战斗布置好一切。
当患者被转运入感染科区域时,她有条不紊地进行指挥调度,将患者按病情轻重有序引导下车,进行体温测量、预检登记、陪同CT检查等流程。在她的合理安排下,半小时后,所有患者均顺利入住负压病房。
“德尔塔”变异毒株危险性更大,对防控的要求更高。她驻扎在了医院,负责与上级各位专家的对接并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每日对12名患者分别制定个体化观察要点表,提醒当班护士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她认真地履行护士长职责,根据患者病情及实际工作量,实时调整护理排班,制定科室各班岗位职责,明确分工、优化流程,并要求每班为下一班制定患者治疗表单,确保在重重防护下仍然能准确及时地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她还制定了各项新举措用以严格监管医护人员,确保人人防护到位。她要求上岗前两两相互检查,在通道设立镜子要求上岗人员自我监督,并在工作结束时通过摄像头及语音提示监督防护脱卸流程是否到位。
她细心规范和优化每个流程。从标本采样后的密封消毒规范操作,到患者送检的防护和消杀,再到病区保洁工作的履行和监督,可以说感染科的角角落落她都耐心考虑,绝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出现漏洞的地方。
感染科那条并不长的走廊上,李立峰反复行走了无数遍。从初次披上白衣的懵懂到如今的独当一面,岁月赋予了她坚定和不屈,她又用这份坚定,始终冲锋在与疾病斗争的最前沿,为经手护理的每位患者,带来健康的信念。
她不仅是一线战士,更是整个护理团队的支柱和强大的靠山。荣誉加身,她却从不自满,只是对鲜花和掌声淡淡地说:“我是护士,要对患者负责。”这是她的信念,也是她作为感染科护理团队的领导者和指挥官,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自始至终的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她的严格管控和尽心关爱下,护理团队以零感染、零掉队的骄人成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毛道国:义务担当患病乘客的“专职接送员”
毛道国,男,1968年3月出生,群众,籍贯温岭,浙江畅达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城乡公交公司二车队车长(驾驶员)。获得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特别奖等荣誉,入选2021年10月浙江好人榜。
2006年,毛道国成了一名公交车司机。遇到出行不便的乘客,毛道国主动上门接送,给乘客亲人般的温暖;有时乘客上车后有情绪,他退步忍让,微笑待人,贴心服务,保障行车安全……爱做好事,永远笑脸相迎的城乡公交司机毛道国,也叫“毛桃”,细腻又润燥,用他的举手之劳滋润温暖着身边的人。
一次偶遇结缘,两年接送护航
“喂,郭大妈,您可以准备到门口等我?我这边出发了,一会儿见!”每周二、四早上,毛道国开着私家车将郭文琴从家里接到公交车上,再乘坐他开的公交车去温岭市中医院南屏院区做血透。这样的暖心约定,已经持续了2年多。
郭文琴今年63岁,家住石塘镇兴建村。因身患尿毒症,每周两次要去医院做血透。郭文琴还因为患有糖尿病,视力变得模糊。因丈夫和儿子都出去谋生,她要一个人去温岭做血透,上下公交车对她来说是一件难事。
2年前的一天,毛道国看到她从三轮车上下来,摸索着向他的公交车走来,赶紧前去搀扶着她上车。了解了郭大妈的境况后,毛道国为之动容。随后他发出邀请:“郭大妈,你行动不便,以后我来你家接你,然后搭我的公交车去温岭做血透。”
他们互留了手机号码。从此,他就担负起将接送郭大妈的“分外事。”这一坚持,就是2年多,风雨无阻。
62个台阶,支撑相伴让艰辛变安心
“谢谢毛师傅!”郭大妈感激道,这一句道谢说了无数次,却实在不足以表达她心头的感动。碰到陡峭的台阶,毛道国甚至要背着郭大妈下去。下台阶后,毛道国将郭大妈扶上自己的私家车,一直开到公交车上车的车门。他熟练地搀扶着郭大妈上车就坐,然后拿出口罩给她戴好。
从箬山到温岭大约1个小时车程。车子经过温岭市中医院南屏院区附近,毛道国停下车子。他对车内乘客道一句:“不好意思,耽搁大家几分钟,我送下这位大妈到医院。”然后扶着郭大妈下车、过马路直到医院门口,交给护士或保安后他才放心离开。
他的暖心相助,让她重燃生命的希望
郭大妈在医院治疗和血透一般要持续几个小时。一般下午三四点左右,毛道国会准时到达医院将郭大妈扶上公交车。到箬山车站后,他又用私家车送郭大妈回家。“扶着她上台阶确实是个体力活,碰到刮风大雨,衣服都湿透了。”毛道国说,送完郭大妈他都要比平常晚半个小时到家。
郭大妈身患疾病,曾经对生活失去信心。毛师傅的暖心相助,让她倍感温暖,也让她重燃生命的希望。郭大妈说,不管接下来面临多大困难,她都会坚强地活下去。
毛道国今年54岁,离退休还有六七年。他经常对郭大妈说的话是:“你要乐观,我会一直坚持接送你直到退休为止。”郭大妈打心眼里感动。
“助人为乐,品德高尚”,就在2021年5月,郭文琴做了一面锦旗送过去。
5年每周3天,接送从不失约
大约5年前,毛道国开始负责温岭城区到箬山一带的线路。有一次,他的车子开到温岭市中医院的公交站点,偶遇了患病十多年的尿毒症患者徐恩夫,从此,徐恩夫蜿蜒曲折的“血透路”变得平坦畅通了许多。
通过零零碎碎的交流,毛道国了解到,徐恩夫家住石塘镇双红村,每隔一天就要步行半小时到箬山乘他的车进城血透,结束后再返回。因患病,徐恩夫体力直线下降,没了劳动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生计,妻子每天夜班,白天徐恩夫只能独自一人前往医院做血透。每次兜兜转转,加上从箬山回到双红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对徐恩夫来说是很大的考验。“所以我就决定,要多帮帮徐恩夫,让他看病求医的道路更顺畅一些。”
郑夏发是石塘镇的村民,他跟毛道国认识,是因为2017年的时候,他的妻子脚骨受伤,频繁进城治疗,期间全靠毛道国接送和照料,这让郑夏发很是感动。当他得知毛道国又在帮助徐恩夫,郑夏发便主动请缨加入,担负起每周三次送徐恩夫去站点赶毛道国的公交,以及护送血透后的徐恩夫返回家中的任务,这也帮毛道国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毛师傅一直热心帮助他人,我也要向他学习,帮他分担一点。”
期间,毛道国还抽空去了几次徐恩夫的家中“家访”,得知他的房子四面漏风,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联系了一批志愿者,大家筹钱把徐恩夫的家翻新修补了一下,让徐恩夫一家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想乘客所想,初心使然
“我从23岁开始当驾驶员,至今已经31年了”,他说,“以前当驾驶员挺有面子的,现在虽然驾驶员(岗位)不像以前那样香饽饽了,但既然选择了,我的想法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乘客满意顶要紧了”。
他不仅这么说,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三年来,他始终坚持安全行车和优质服务,不仅零投诉,而且收到乘客送来得各类锦旗、表扬信等10余件,受到乘客的点赞无数。
作为一名驾驶员,他用心把服务做到极致。自实行无人售票之后,他考虑到个别乘客出门没带零钱,为方便乘客,每次出车前都会特意兑换一些一元硬币备着,遇到有需要的乘客就帮忙兑换;此外,他也会私下准备一些常见药品、备用雨伞,疫情期间专门准备口罩。
“毛道国党驾驶员16年了,是我们的优秀员工,他为乘客服务和奉献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温岭市城乡公交有限公司2车队副队长林钰海说。
面对夸奖,毛道国显得有些不好意思,“驾驶员属于服务行业,是移动的文明窗口,服务好每一位乘客,就是我的责任所在。”
此外,毛道国每个月都会把收入的一部分钱捐到慈善平台,去帮助需要帮助得人。他相信,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潘园根:最平凡的英雄
潘园根,男,1965年10月29日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省杭州市,现住址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浙江联鑫板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救下一车人
2021年7月25日,是潘园根一行人到达阿克苏的第二天。根据既定的行程,他们来到新疆温宿县柯柯牙镇“归园田居·塔村”景区考察。在景区入口处的停车场,潘园根刚下车准备活动一下筋骨。“车在不停往前滑,救命啊……”突然,潘园根听到呼救声,循声看去,只见距离自己右前方两三米处一辆白色越野车正在往前溜,驾驶室的门敞开着,车内两个小孩大声呼救,还有一位老人已吓得说不出话。
潘园根没多想就一个箭步冲到车辆左侧,左手一把抓住方向盘,并顺着下滑的车辆斜着身子后退,试图跳进驾驶室踩住刹车。由于车下滑的速度过快,潘园根的右脚刚踩上驾驶室的踏板就滑了下来。滑下来,放上去,再滑下来,再放上去……几次尝试都失败后,潘园根仍然没有放弃,想要控制不断下滑的车辆。车辆后退着冲出停车场的第一道路沿石,就在要冲过位于马路上的第二道路沿石时,潘园根的左脚被绊了一下,车辆的左前方车轮直接从他的左脚踝处碾压过去,他顺势倒在路旁。车辆受到阻力,转变了方向,溜到马路对面的一个低洼处停下来。而这个低洼处旁边就是50多米深的河道。
等到同行的同伴发现状况赶过来,潘园根已经整个人倒地了。同伴看到他的左脚脚掌和脚踝已被轧得变形,完全错位,还有一个10多厘米的创口。“我当时已经完全麻木了,由于脚踝完全错位,我躺地上已经看不到我的脚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潘园根说,大家都被他的伤势吓到了。虽然他以为自己的脚“保不住”了,但仍保持着镇定,因为他不想自己的伤让朋友和家人过于担心。
这时,买好门票的车主也返回了原地,儿子哭着跑过来说:“妈妈,我们的车滑坡溜到下面去了,一位叔叔为了救我们受伤了。”孩子妈妈看到马路对面的车,又看到躺在地下的潘园根,已迈不开双腿。稍微缓过神来后,她连忙冲到潘园根的面前不停地说着对不起。“是因为我的疏忽造成您受伤,是您保了我一家人的平安……”潘园根还不停地宽慰她:“幸好有惊无险,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相信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冲上前去,只要人没事就行了。”
舍己救人受赞扬谱写动人“民族情”
“一定要全力救治!”阿克苏当地政府得知后,高度重视。当日16时10分,救护车到达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随后医护人员对潘园根进行了内踝骨折复位固定手术。21时20分,刚做完手术的潘园根平躺在骨一科的病床上输液,受伤的脚踝裹着纱布。“他被送来时,脚踝骨完全错位,出血较多,必须立刻进行手术。”该院骨一科主任说。“我们知道潘园根是为了救人受伤的,都很感动,肯定会想尽一切办好救治英雄。”
当晚,车主赶到医院向潘园根表达感激之情。走进病房,车主“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边哭边拉着潘园根的手说:“恩人,对不起,因为我的疏忽使您受伤。如果没有您,我的车肯定会溜到马路对面的河道里,后果不堪设想……”
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到病房进行慰问,表彰他“见义勇为”的行为;医院的病友听说他的救人事迹都竖起了大拇指……看到来自大家的关爱,想想这些天发生的事,潘园根也格外感动,他说:“我受伤后,无论是景区工作人员,还是政府、医生、游客,大家都特别关心我,我始终被一股暖流包裹着。”
听说一位来自杭州萧山的游客在景区紧急时刻救人,来自阿克苏当地的媒体也纷纷来报道。很少面对镜头的潘园根说,“在阿克苏做了很多年生意的朋友常跟我说,阿克苏的营商环境特别好,各族群众热情好客,虽然我是第一次来阿克苏,但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了阿克苏人的热情。我受伤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各族兄弟姐妹竭尽全力帮助我,我觉得这趟阿克苏之行非常值得。”潘园根说,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情。
当地媒体报道了潘园根的感人事迹后,网友们更是纷纷为“英雄”点赞。“希望英雄早日康复!”“虽然阿克苏和杭州相隔千里,但深深的民族情却没有距离。”“始终有一种力量温暖着我们,谢谢你,舍身救人!”……正如温宿县在授予潘园根“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时提出:“潘园根同志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赞歌。”
“善良正直”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8月5日,在阿克苏住院了10天后,潘园根在浙大二院援疆骨科主治医生章相锋的陪同下,从阿克苏返回杭州,进入浙大二院进行后续治疗。8月9日、8月16日、9月28日,算上在阿克苏的2次手术,潘园根前前后后经历了5次手术,固定、清创、植皮……好在,他受伤的左脚正在慢慢恢复。“如果再回到事故发生的时刻,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救人。”潘园根说。
这样的选择,在潘园根看来是每个人遇到了都会出手的“本能”。而这样温暖的瞬间,潘园根的身上发生了不止一次。今年大年初二,潘园根在老家衙前亲戚家做客吃饭,晚上8点,他吃完饭准备散步回家,突然在衙前中心幼儿园附近停下了一辆车,车里传来“救命”的声响。潘园根马上冲到了马路对面,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有一家人吃完过年饭回家,女人开着车,后排坐着孩子,而坐在副驾驶的老公突然耍起了“酒疯”,女人生怕他会做出危险行为来,连忙停车喊人。“还好是虚惊一场,但既然有人喊救命,我肯定是要冲上去的。”
潘园根所在的单位得知他的事迹后,让他放下工作好好休息。“从公司建立之初,老潘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不管是工作能力还是成绩,都不在话下。只要是交给他的事,一直很放心。”单位负责人对他高度评价。这几年,潘园根先后荣获2012年海宁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度海宁市优秀优秀党务工作,2016年黄湾镇(尖山新区)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他去救人一点也不意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他就会从自己不太高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贫困学生;邻居朋友有困难他也总会默默地帮一把;遇到陌生人需要帮助也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在潘园根看来,“善良正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本能”,更是对“共产党员”的光荣诠释。
危难来临时,是冲锋还是后退,考量着一个人的本性,潘园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在当今社会,见义勇为道德观越来越充实在人们的内心,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与支持,无不体现善良、无私的美德和良知,潘园根就是这样的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灌注着社会道德榜样。
沈志林:数十载守候如初将大爱付诸小事
沈志林,男,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永福社区21组居民,今年64岁。他无怨无悔,照顾智力残障的大哥一家老少5口人,不管是外人的闲言碎语还是经济最艰苦的时候,始终没有放弃。他43年如一日,每天3次给大哥一家送饭洗衣,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一手带大大哥家两代有智力残障的孩子。直至今天,还是继续践行自己对已故双亲的承诺,将照顾大哥一家当做自己的责任。
长兄如父一人撑起两个家
沈志林是天仙河水务集团的一名普通职工,妻子常年经营一家小卖部,自身家庭生活状况也并不是十分富裕。他的哥哥沈志高,因先天性的智力残疾,没有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沈志林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大哥沈志高跟普通人不一样,因此他一直对这位虽然年长于他,但是体弱多病且只有孩童般智力的大哥多有照顾。长大成年后,沈志林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大哥的工作。随着父母的离世,照顾大哥一家的重任也都落到了沈志林身上。在他的照顾下,大哥这个家也渐渐有了起色,大哥也和临村的胡美英结了婚。
侄女沈月芳的出生给原本贫苦的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喜悦,有了盼头,可爱的女婴也是大嫂胡美英的全部希望。但是随着侄女的长大,却逐渐体现出了与同龄人的不同,不会开口说话,不能跟同龄人一起玩耍,甚至对外界的刺激都没有什么反应,家人这才意识到侄女遗传了父亲的先天智力残障。这一噩耗彻底击垮了大嫂胡美芳,在一个夜晚喝下了一整瓶农药,如果不是每晚沈志林都有去大哥家看一下门锁是否锁牢再回家睡觉的习惯,就无法及时发现和救治大嫂。虽然由于发现及时,大嫂保住了性命,但是由于打击太大,身体康复之后精神就开始失常,无法正常工作和照顾孩子。可怜的小侄女还未长大,便已失去了父母的完整的疼爱和关怀。
沈志林一边照顾大哥和大嫂,一边承担起了抚养侄女的重担,将侄女视如己出。每天给她洗衣喂饭,时时关心她的身心健康。有次寒冬的夜晚,侄女发了高烧一直不退,二十年前的海盐交通和医疗系统并不发达,药店更是寥寥无几,心急如焚的沈志林就迎着刺骨的寒风在海盐的大街小巷里挨家挨户的求购退烧药。也是为了侄女,沈志林练就了一手扎辫子的好手艺,每天给侄女梳头扎辫子这一习惯也一直持续到侄女长大成人。在沈志林的悉心呵护之下,虽还是不能比肩正常人,但是能够生活自理,也有了稳定的工作,还找了一位身心健康的丈夫,这让沈志林感到无比欣慰。
噩耗再度传来始终不离不弃
可是天又不随人愿,原本以为侄女的长大成家,日子会越来越好,但是由于有遗传性的智力残障,侄女生下的侄孙也有这种疾病。沈志高的女婿为了让这个家能有好的收获,常年忙碌奔波,经常性地咳嗽也没有引起重视。2017年6月,因为经常咳嗽,实在挨不过便去了医院检查,“肺癌晚期”这一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像一把重锤彻底砸碎了这个本就苦不堪言的家。
因为治疗不及时,病情恶化迅速,从发现到去世不过寥寥数月。2018年1月沈志高的女婿因医治无效而去世。家中顶梁柱的倒下,四口人又面临着更为窘迫的生活,沈志高一家的重担又都压在了沈志林的身上。因为智力关系,侄孙沈佳伟一直没有上学,长大后的他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沈志林就多方联系跑动,才终于在望海街道新亚阳光庇护中心为侄孙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也可以自给自足。因为担心侄孙上下班的安全问题,沈志林不厌其烦地每天陪着侄孙坐公交车上下班,一遍遍教他怎么自己坐公交车。现在,侄孙有了稳定的工作,也在沈志林一遍遍的教导下可以独自上下班。即便如此,沈志林的一颗心也总是牵挂着侄孙,经常偷偷跟在侄孙后面,防止发生意外,保障其安全。
沈志林已经照顾大哥一家老少多口人四十余个年头了。平时更是不厌其烦的一天两三回往大哥家方向走,总感觉放心不下,每天给大哥一家送饭洗衣,还要给大哥和侄孙洗头洗澡,每天都要等大哥一家睡下,检查完煤气水电和电线插头是不是安全之后才趁着夜色匆匆回家。遇上打雷下雨天,沈志林也都会往大哥家去瞧瞧,看看窗户有没有关好,衣服有没有收。虽然分了家,各自有家庭,但是沈志林一直都将残障的大哥一家当成自己的亲人。
付出不求回报孝心传承延续
沈志高的家只是一幢有着两个房间的平房,这幢30多年的老房子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现在已经显得十分破旧,房间内拥挤、狭小、杂乱。炎热的三伏天,满头大汗的沈志林正蹲着修补大哥沈志高家摇晃椅子,房间里只有一盏吊扇缓缓的转着。大哥沈志高欣慰的拿着扇子帮正在低头干活的沈志林扇着扇子,见到陌生人进来露出憨厚的笑容。
这个年近70的老人,在留下心酸和无奈的泪水之后,依旧雷打不动的每天早、中、晚定时往大哥家跑,照常洗衣做饭、惯例检查水电煤气的安全,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关照各种注意事项,不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沈志林说:“父母离世之前特意嘱咐做弟弟的多少帮衬一点。他是我哥,长兄如父,我对他有责任,要养他到老的,只要我还做得动,大哥一家就不能没有饭吃。”
在父亲的感染下,沈志林的两个女儿也经常在节假日回来看望大伯一家,给大伯一家添置点东西,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而沈志林的妻子更是成为了他的好帮手,村里人常常能看到两人一起到沈志高家里忙碌、劳作的身影。沈志林的妻子说:“老沈是在做好事,我要是拦着他,我心里也不舒服,能帮着点就帮着点,这么多年做下来也习惯了,他是个好男人,我不后悔跟着他。”也是因为有着一个宽宏大量的妻子的支持,沈志林才能一往无前的照顾大哥一家,因为他知道家里的一切妻子都会打点好。
小传:陶岳贵,男,1932年12月出生,89岁,中共党员,浙江省缙云县,现居缙云县七里乡,七里乡大园村村民。他用脚步与诚信踏出5万里“长征路”,自掏腰包数万元,20余年坚持为四里八乡的乡村百姓免费理发。
主要事迹:
“老陶帮我们理发这么多年,从来不收我们一分钱、不吃我们一顿饭,我们这些老人都打心里感激他敬佩他”,周坎头村一位老人感慨的说到。这是老陶自己定的“铁规矩”,21年来,他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从未收取任何回报。每逢过年过节,老陶就特别的忙。正月里,农村里的年味是那么浓,走亲戚,会朋友,放鞭炮,忙碌了一年的农民还在享受着难得的空闲,老陶却早已闲不住了,他心里惦记着偏远乡村的老人们。“正月里一定要给老人们好好的‘整整’,让他们过新年也有个好形象”。寒风中,老陶肩扛着简单的行装,又向着偏远乡村出发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炎夏酷暑,陶岳贵老人从未停止过义务理发服务。每次一忙就是大半天,有时候理发的人多,他都顾不上喝口水,顾不上坐下来休息一会。
致敬词:陶岳贵老人从近70岁的古稀之年自学理发技术,从手推剪到剃刀,右手无名指严重变形,用坏了18个电推剪,20余年坚持徒步翻山越岭为乡村百姓义务免费理发,用诚信和脚步踏出了5万里“长征路”,这份初心与善心,坚持与大爱,令人动容与敬佩。
吴爱图:无言的承诺,无声的坚守,她将11000多个日夜献给一条小小渡轮
铜钱礁岛位于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港的东北角,岛上通往石浦镇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艘“象农渡98”轮。吴爱图是这艘轮渡船的船长,从17岁登船至今34年,她一直坚守在这条小小的渡轮上。
为帮父亲分忧,17岁的姑娘登上了轮渡船
渡船早上6点开航,晚上6点收班,一天累计来回30多趟,每趟航行五六分钟。这艘渡船每日往返于石浦延昌码头和铜钱礁渡埠之间,途径小山供油码头,没有航班航次,到码头接完乘客就开船,年均客流量约为15万人次。从17岁到50岁,吴爱图已在这条水上航线上运送了500余万人次。
这些年,岛上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工作,目前留在岛上的只剩下六七十户人家,大多数为老年人,吴爱图仍然坚守在这条小小的渡船上,每天往返于小岛和大陆之间,保障村民们的日常出行。
丈夫为救乘客离世,她忍痛坚守承诺
船上的工作充满艰辛,做这行的多是男子,女船长更是凤毛麟角。象山有四位女渡工,女船长只有吴爱图一人,她也是宁波市唯一一个农渡船女船长。因为没有年轻人愿意接手,父亲年岁大了以后,将船全权交给了吴爱图。吴爱图答应父亲,自己会做好这份事业的接力,不让村民为出行犯愁。那些年,吴爱图和丈夫一同运营渡船,夫妻之间默契配合,船上的日子单调重复,倒也踏实。但是2016年12月的一天,丈夫去救一位落水乘客,人救上来了,可她的丈夫却再也没有回来……吴爱图觉得天都塌了,熟悉的地方变成了永远的伤心地,她一度想放弃开船。
岛上的居民来看她,村委会主任也来了,劝她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毕竟她还年轻,水面情况熟悉,开船小心谨慎,当时真找不出比她更适合开这条渡轮的人了。”村委会主任说。
一个多月里,吴爱图在夜里辗转难眠。她想起了对父亲的承诺,想到渡船是整个岛上居民出行仅有的交通东西,船不开,这个小岛就会跟外面失联。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年纪大的,又不会开,那村民们怎么办……思来想去,最终,吴爱图又走上了渡船,回到了驾驶舱。自那以后,一时找不到新搭档,只能靠自己撑起这艘船,延续这份事业,保住全岛村民唯一的出行通道。
安全驶航,守护岛民出行平安
每天,吴爱图在几平方米的驾驶舱里从早忙到晚,不仅枯燥,有时也很危险。“有一次涨潮了,一排船的缆绳断了,那排船顺着潮水压向我开的渡船,当时我吓坏了,赶紧掉头,逃过一劫。”吴爱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心有余悸。铜钱礁岛停靠了100多艘渔船,这对每次停靠渡轮是一个考验,但吴爱图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从没出过一次事故。
因为没有换班的渡工,且渡船采用“以渡养渡”和承包经营的模式,这么多年来,她唯一一次离开宁波,是送女儿去温州读大学。
2018年年底,象山推进渡运公交化改革,注册成立了象山县汽车轮渡有限公司农村渡运公交分公司,开始定船只、定航线、定航班的“公交化运营”。像吴爱图这样的老渡工均被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她30余年如一日坚守在渡轮上的故事也终于被更多的人们知晓,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新网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为这位石浦港上的“摆渡人”点赞。2019年,获评宁波好人;2020年获评“浙江好人”、“最美象山人”。2021年获评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获评第七届宁波市道德模范、第七届浙江省道德模范。
“浪的执着,礁的顽强,舵的责任。船再小,也载着生命。三十四载的坚守,五百万人次的从容摆渡。每个传奇的背后,隐藏着坚守和执着。涛拍浦港岸,风颂船女心。”最美象山人的颁奖词如此称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