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零跑汽车披露2023年中报。财报显示,零跑汽车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8.13亿元,同比增长14%,创同期新高;毛利为-5.9%,同环比均持续改善;研发投入同比提升超50%,经营现金流首次实现转正。
今年二季度,零跑汽车交付新车33,993辆,同比增长12%;其中,6月交付达13209台,单月交付量创新高,当月位居新势力第二。随着销售产品结构的调整,二季度,C平台车型占比从37%跃升到80%以上,单车收入同比增长27%,使得收入同比增长41%。
在下半年“开局之战”的7月,零跑汽车再创新高,达14335台,其中C系列交付超过12,000台,占比约85%。零跑汽车联席总裁武强表示,今年接下来数月,零跑汽车有望达到1.5-2万辆的月销量。
毛利持续改善,还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
2023年上半年,零跑汽车毛利为-5.9%,2022年同期为-26%,2022年下半年则为-8.1%。由此可见,零跑毛利率同、环比均在持续改善。
零跑方面表示,毛利率水平改善主要是由于公司产品结构改善,车辆平均制造成本在售价中占比下降。具体来看,今年二季度,零跑汽车单车成本13.5万元,比上季度环比下行了1.3万元,这使其上半年单车毛利率环比改善2.7%。
极具性价比的增程版上市后,C11的销量开始直线上升。数据显示,零跑C11从今年1月426辆的销量低点,上升至7月的9283辆,单车月销量上涨了近22倍。
敬华曾指出,零跑做C11的增程车型,主要是增程所用的电池容量更小,意味着受电池涨价的影响较小,成本也更可控,同时也能提高产品的毛利率。
当前,零跑汽车产品主要聚焦在15万-20万价格区间段,在此价位段的纯电动车型受制于锂电池成本的压力,毛利率较难提升。这是因为纯电动车型中电池成本约占其总成本的四成,而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增程式版本由于电池容量较原有纯电版减少了一半左右,预计可带来单车2-3万元的BOM成本的下降。另从售价上来看,目前增程版本价格仅比纯电版便宜4000-6000元,换算后可以带来1.6-2.4万元的毛利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增程版车型的推出虽让零跑上半年毛利率有所改善,但是近期新能源汽车降价潮又起,零跑汽车也在8月1日宣布旗下C系列部分车型降价,包括两款C11车型以及三款C01车型,最高降价幅度为2万元。降价背后不免让人对其后续毛利产生担忧。
对此,敬华表示,降价是为了增加高配车销量、优化产品结构,由于高配车型本身毛利空间就比较大,所以降价并不会影响到零跑汽车后续毛利的改善。
她还指出,展望市场下半年,从七八月份的价格波动就可以看到,市场整体竞争会持续,零跑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零跑也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
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技术变现”成第二增长极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零跑六个月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人民币1.52亿,而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经营活动使用的现金净额为人民币5.81亿,较去年同期增加7.33亿。
对此,零跑表示是由于收到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和整车销售的毛利率改善。不过,结合零跑的亏损情况和业务经营支出情况来看,零跑的现金流或难以长久支撑业务运转。因此,在卖车之外,零跑还在积极寻求生钱之道。
作为业内少有的坚持全域自研的车企,零跑在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诸多智能汽车核心领域均有所布局。凭借全域自研占,零跑占到了BOM成本的30%之上。
对应到研发投入上,2023年上半年,零跑汽车持续进行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研发投入为人民币8.23亿,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人民币5.26亿提升超50%。
除了通过自研实现技术降本外,零跑还开始将目光聚焦于“技术变现”。
今年7月,零跑发布了名为“四叶草”的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通过“1颗SOC+1颗MCU”的芯片方案即实现了中央超算,可支持座舱域、智驾域、动力域、车身域“四域合一”,覆盖15个模块功能,并具备无感化在线OTA、可拓展性强、部署灵活等多重亮点。据介绍,“四叶草”架构除了应用于零跑自身品牌,还将对外输出给第三方车企,助力零跑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借由“四叶草”架构,零跑可提供四种技术输出商业合作模式,分别是:基于四叶草架构+周边控制器(含车灯、摄像头、雷达等)的技术共享;基于四叶草架构+周边控制器+电池+电驱的技术共享;基于下车体(含电子电气架构、电池、电驱)整体交付的技术共享;基于整车级的合作共享。
对于合作传言,敬华补充说,在四叶草电子架构发布的同时,零跑也发布了四种商业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方式并非无中生有,也是在沟通中逐步制定出来的。她强调,零跑“技术合作的趋势非常清晰”,随着技术合作,零跑自研的三电系统等零部件的对外供应也将带来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