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本想全款买车,却被忽悠成了贷款买车
销售人员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办理贷款
不仅没有免息,还多掏不少各种服务费
最关键的是因为缺少证据陷入维权困境
疑惑
明明可以全款购车,为什么车商总劝贷款买?
防范
不要在空白合同签字,算出贷款买车多花的钱再做决定
提醒
别贪便宜,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
本想全款购车,销售人员不断推荐促销活动,说贷款第一年免利息,等于第一年白用钱。没想到一年过去了,说好的购车贷款不仅没免息,还多了各种“贷款服务费”。
车商、银行、担保公司之间的复杂关系,让车主遭遇消费贷款套路,缺乏关键证据让维权有难度。
做局
甜言蜜语包裹下挖着大坑
诱惑车主上当
销售的语言诱惑——贷款免一年利息相当于白用一年钱,不花白不花
2018年8月18日,袁女士在西安西部车城陕西追日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追日汽车公司)购买了一辆售价十几万元的东风日产小轿车。原本打算全款支付,但当时的销售人员刘某称,他们与银行有合作,如果选择银行分期付款贷款三年,第一年免息,还款一年后可提前结清,不用付任何利息和手续费(已写入购车合同)。首付49000元后,贷款的七万多元自己可以白用一年钱,所以没必要全款购买。
经不住销售人员的推荐,袁女士最终选择了分期贷款购买,签了购车合同,并按照约定买了保险。合同签订后,销售人员称,购车合同和发票他们公司要做贷款使用,不能给当事人,等办理完后再给顾客。随后,销售人员安排袁女士跟银行工作人员签订了办理分期付款的合同,当时让她签的是一份写有各类条款的制式合同,个人信息和签名处是空白。问原因,对方告知都是制式合同,签字是走流程而已,让袁女士在空白签名处签字。同时,还给袁女士录了视频,视频内容涉及购车日期、放贷方(盛和公司,未指明是西安盛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还是浙江宁波盛和担保公司)、贷款金额(视频里提到金额77000元。未提到多贷的9073元服务费及利息864.33元,以及月供2614元中包含9073元服务的利息)。
华商报记者加入到他们的维权群,对多名车主进行了采访。
销售的语言诱惑——有钱人都花银行里的钱
花小钱买新车余钱投资钱生钱
市民王先生于2016年6月19日在西部车城汽车超市里买了一辆比亚迪速锐,西安盛和公司一名女销售人员马某接待了他。他最初想全款购车,销售人员告诉他,现在有钱人都是花银行里的钱,花小钱买新车先开着,钱可以慢慢还,把手头余钱投到其他地方钱生钱,没必一次性购车。首付金额少,还可以提前还款。王先生觉得销售人员是替他考虑如何省钱,就按销售人员推荐的选择了贷款购车,首付了37648元。
次日,银行工作人员纪某让他签了份合同,说是可以提前还款且没有利息,给了他一张银行卡,让他往卡里打1518元,分打36期汇钱。还让王先生付了附加费2689元、公证封户费1800元、银行监管费1280元、服务费2400元、GPS费2500元、担保费、客审费3300元、还款保证金1518元、报户费500元。
王先生表示,自己当时听销售人员说这些都是固定费用,贷款买车都要交的,并没有细算这些超过1.3万元的额外费用,只想着付了4万多就买到新车,心里还美滋滋的。等到了还钱时,冷静下来的王先生越算越觉得上当了。还款到12期时,他提出提前还款,西安盛和公司却把剩余两年的利息全给算上了。看到这种情况,王先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还月供,直到2019年6月还清这笔贷款。
本想全款买车,被忽悠地贷款购车后,各种费用加起来多掏了近两万元。
迷局
编好网设好套“守株待兔”
一旦入局好进难出
一连串的套路——公司员工假冒银行人员办贷款
签完字,合同收据都收走
10月10日,在西安高新区锦业一路某写字楼,华商报记者与多名车主找到了事件背后的西安盛和公司。
来此维权的车主高先生告诉记者,2016年6月17日他在三桥西部车城汽车超市买了一辆吉利远景轿车,当时是准备全款购买,销售人员说服了他贷款比较划算,一位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人给他办理了一系列手续,并拿着签字处空白的合同让他签字,自己预付了29950元后,工作人员就开始办理贷款和担保事宜。交了钱签了字,却没有拿到任何合同、收据。
很多车主通过查寻银行还款记录、咨询有关部门之后,隐藏在背后的一些事情慢慢地就暴露并清晰起来。原来,当时上门办理银行贷款的并非银行人员,而是假冒银行人员的西安盛和公司员工。
一连串的疑惑——车商、银行、担保公司啥关系?
每辆车多收的钱怎么分?
车主王先生拿出了一份“客户个人银行贷款购车监管协议”,落款单位为西安盛和公司。面对这个证据,盛和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陈某称,协议没有盖公章,他不承认。王先生又出示了他跟该公司人员纪某的聊天记录,称当时就是纪某以银行工作人员的名义跟他签的贷款合同,并签定了这份协议。在证据面前,陈某表示,纪某的确是他们的员工。
记者问陈某:“既然是你们公司的人员,为什么要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他们的银行工牌又是怎么来的呢?”
陈某称,他们跟银行有协作合同,员工佩戴银行工牌属于代办行为。车主提出,当时盛和的员工并没有说明代办,而是作为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办理贷款的,要知道是代办贷款,他们不会在空白签字的合同上签名按手印。
车主高先生为了维权去了盛和公司三趟,盛和公司负责人陈某几次说法都不统一,一会儿称没合同说不清,一会说钱给谁就跟谁去要,一会又说不行就到法院去告好了。
当记者问及每辆车多收的近两万元去哪儿了,车商、担保又是如何分成的,陈某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现在购买新车,车商都不愿意消费者全款购买,想方设法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购买,就是要把一块蛋糕分成多块蛋糕,加起来利润大一些。至于多出来的钱怎么分,他不能说。
陈某说,最近很多车主向市场、税务、银监等部门反映情况,目前他们公司已处于注销状态。
破局
签字前注意4点
维权时注意收集证据
内行揭露黑幕——利用“障眼法”诱导进入陷阱
一辆车骗几万元很正常
记者多渠道联系上一位早年从事汽车金融贷款的资深信贷经理李先生。李先生告诉记者,在分期付款买车的多种贷款形式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或分期公司”贷款。以往,银行直接贷款给个人,一旦客户无法按时还款或恶意拖延还款,银行会受损失,所以一些银行就与第三方担保公司或分期公司合作,由担保公司或分期公司帮其招揽贷款客户。客户不还款,由担保公司或分期公司进行处理。第三方担保公司或分期公司会通过多加各种费用把风险转嫁加到消费者身上。
第三方担保公司或分期公司看中了一些买车人想占小便宜的想法,利用种种“障眼法”诱导消费者进入陷阱,并设计了很多应对方案,如以种种理由暂扣买车人的购车合同、发票等手续、违规收取费用不给开收据。特别是一些签字处是空白的合同里,第三方担保公司几乎把所有的法律责任撇得干干净净。一般情况下,卖一辆车骗几万元很正常。
一家4S店的金融服务中心经理刘女士说,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防范上当要注意4个方面:1)注意贷款额度,车主要先自算贷款购车多花的钱,再决定是否贷款;2)注意贷款渠道,部分经销商会采用“拼缝”手段骗收额外款项;3)注意费用账目,防止经销商利用复杂的计算方式多收款项;4)注意签购车合同及其他手续时,严禁在签名空白的合同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