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在清迈团建顺便开了个半年总结会,昨晚我看到一个车圈朋友的视频号说“公关总监如何评价媒体产出价值”……此篇标题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综合了我们开半年总结会和看了视频之后的感触。
▲视频内容截图,感兴趣的话可自行搜索观看。
我统计了一下目前在6月份月销量榜单上的汽车品牌,总数量为:107个。里面倒数三位的品牌,在2024年6月份销量居然不超过10台。
有24个品牌,2024年6月份销量不超过1000台。
2024年6月份,月销量超过10000台的品牌数量仅为:37个。月销量超过40000台的品牌数量为:15个。月销量超过100000台的品牌数量为:3个,比亚迪,大众,丰田。月销量超过200000台的品牌数量只有比亚迪1个。
目前行业内最悲观的预期是,到2030年,会有超过80%的汽车品牌消失。就看这个榜单的情况,我觉得月销量不到10000台的品牌都挺危险,抛开超豪品牌不算,其实占比差不多也就是70%左右,所以我觉得这个说法并不算是危言耸听。
但不要忘了,在许多汽车品牌消失之前,先消失的肯定是更大比例的汽车媒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汽车媒体么?我所知道的在三大汽车垂直类平台上注册的汽车媒体动辄2、3万家,倘若按照这个基数算,淘汰个99%都不过分吧。那么淘汰的会是哪些媒体呢?
其实无外乎是以下几种:
1、复制粘贴、毫无原创能力的;
2、单纯靠颜值,没有专业能力的;
4、单纯搞关系,没有内容产品力的。
第一种时至今日,我觉得大家懂得都懂。
第二种有人说就是想饱饱眼福——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给用户种种草”。我最近学会了一种说法叫“种野草、杂草甚至是毒草”。某些品牌上市发布全是网红小姐姐,在我看来就是种杂草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种草不是种几根草这么简单,确切说来应该是向下扎根,深入用户心智去“种树”。
颜值主播拍几个镜头甚至搞点擦边,顶多也就能种点路人缘的杂草野草,甚至让人反感拉黑的毒草,他们哪儿来的能力去谈种树?
第三点“娱乐、跨界”前几年也很流行,但问题是,我要是品牌总监,我为啥不直接找其他领域的专业达人?对方的用户粘性和受众群体明显更大更真实更直接,钱难道不应该花在刀刃上么?
第四种就属于人情世故,大家都懂。只是,在曾经高歌猛进的时代,大家不过是雨露均沾分一杯羹,尤其是要给熟人饭吃,这个当然没毛病。但是在一个连品牌自己都要被淘汰80%的时代,“关系”的实际意义,其实就变成了一个媒体“销售”这样的单一职能,它代表不了媒体的产品打造能力,假如只靠关系,当然必死无疑。
这样盘下来,真正有原创能力、定调断言能力、技术和产品解读能力的媒体还剩多少家呢?
另外,有人说比亚迪、小米不也动不动就邀请几百家媒体搞上市发布会么?
对这个事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比亚迪、小米、华为这样的品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会做断言”。油耗2时代油耗3时代、工业奇迹、遥遥领先……它们其实也只需要500家媒体去做复读机、去反复强调强化这些断言就行了。
但是,比亚迪小米华为没有自己的核心媒体圈么?当然有,而且都非常厉害,都是可以进一步的来为品牌深度断言、做技术解读和更高层次的行业定调的。
所以,其他汽车品牌要学的不是他们邀请媒体的数量,而是他们强大的断言能力,以及对媒体进行深层筛选和进行内容共创的专业传播能力——要是既没有这些品牌的断言能力,同时又只会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以及以前的习惯,去和大量没啥断言和解读能力、只会复读点赞、甚至在“重复”、“合唱”这个环节上也没什么实际影响力的媒体走的过近,到最后产品卖得不好,就别怪友商营销能力太强了。
而对媒体自身而言,所能做的,其实就是看清现实,以及每天精进和学习。要是觉得太累其实也可以躺平,只要以后不去怨天尤人“为什么最后被淘汰的是自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