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比亚迪业绩增长“新引擎”。2023年比亚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24万辆,同比增长337%,让比亚迪成为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最多的中国品牌。截至目前,比亚迪已进入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巴西、匈牙利、泰国等多个海外地区投资建厂,为中国制造擦亮“新名片”。天风研究推出【比亚迪的“大航海时代”·问答系列】,电新孙潇雅团队针对五大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2】90年代丰田出海与当下比亚迪出海有何相同与不同?
【3】日系车出海东南亚对比亚迪有什么启发?
【4】比亚迪欧洲放量路径几何?
【5】怎么看待当前投资机会?
Q1
我们复盘90年至今日经与丰田股价的走势,90-00年代丰田的超额收益明显,PE经历了从被动抬升到戴维斯双击。在91-93财年,丰田收入增长33%,净利润却从160亿下滑至84亿元,净利率从4.4%下滑到1.7%,主要由毛利率下滑所致。这一阶段PE从20X被动抬升至60X,随后的94到00财年,公司净利润基本均录得增长,CAGR=27%,PE也保持高位,和EPS的双击共同驱动了市值的上涨。对比同时期涨幅靠前的其他股票来看,汽车行业的本田PE从20-80-20X、电装PE从20-60-30X;信息技术行业的基恩士从40-120-40X、佳能从20-80-20X,科技+出海的龙头公司基本都经历了一轮估值与业绩的扩张。
Q2
90年代丰田出海与当下比亚迪出海有何相同与不同?
日本于90年代起开始经历泡沫破灭、“失去的三十年”,股价及房价大幅下跌。我们认为当时的丰田与此刻的比亚迪有相似之处,宏观较为低迷、国内市场饱和背景下,需要出海寻求更多的机遇。
相同点:
①在内需放缓、盈利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需要出海开启新增长点;
②同样也面临着贸易摩擦,经历了大规模海外建厂。
不同点:
①丰田出海时期虽也面临贸易壁垒,但大背景是全球化顺风,与当前全球贸易保护思潮加深不同;
②丰田出海早期在面向油车同样发达的欧美国家,以节油、性价比高的中低端车型取胜,较晚才推出高端品牌,且经历本土化之后,从盈利能力上看,利润率并不比国内更高;而比亚迪电车作为全新的产品,出海前期的利润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在许多国家走高举高打的路线;
Q3
日系车出海东南亚对比亚迪有什么启发?
1)产品:结合东南亚国家偏好车型针对性推出电动车产品
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东南亚位于起步增长阶段,日系车企对电车布局较少,新能源汽车或成为我国打开东南亚市场的钥匙。分国家看,泰国、印尼分别偏好空间宽敞、实用性强的皮卡和MPV,比亚迪Atto3的空间、经济性不输油车,动力、舒适性优势明显。马来西亚偏好紧凑型车,比亚迪海豚作为小型电车或能更好迎合市场需求。我们预计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下,25/30年东南亚电车渗透率达到12%/28%,比亚迪凭借优质的车型供给有望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主力。
2)渠道:与当地知名经销商合作,推动服务网点建设
考虑日系品牌压力,我国车企若直接开设直营店建立渠道,可能展业较困难,可通过经销模式快速打开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并通过基建投资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24年初,比亚迪在泰国约有100个销售网点,其总代理宣布未来两年内经销网点将增加3倍。
3)本土化:通过优惠政策加速整车&零部件厂商落地东南亚
本土化生产能减小人工、税收、运输等成本,同时能提高交车效率。比亚迪的泰国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目前也在印尼投资设厂。通过深度参与产业链搭建,帮助对方国家进行电动化技术转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比亚迪有望改变燃油车时代的日系霸权。不同于以往简单的进口产品贸易,其工厂还包括本土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输入,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提升的体现。
4)汽车金融和后市场:解决充电设备短缺问题,提升产品保值率和服务能力
日系车通过银企合作降低了车贷门槛,且两田保值率高达70%,维修服务也方便快捷,这些均为东南亚日系车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因素。我国电车进入东南亚,首先需完善该地区的充电桩建设。截至23年底,泰国电动车和充电桩的比例约为20:1,基础设施的明显缺口将影响电动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使用和普及。另外,比亚迪目前保值率为57%,与两田还有一定差距,提升保值率和服务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品牌认可度。
Q4
比亚迪欧洲放量路径几何?
我们认为比亚迪未来在欧洲的放量路径:首先是替代市场需求大、贸易壁垒较低的HEV(日系为主)、MHEV(欧系、日系、美系),其次是经济性弱的PHEV(格局分散)、关税高的BEV(美系、欧系),最后是本土保护强的油车。为何是这样的替代路径?我们从渗透率、竞争格局、经济性三个角度分析。
1)空间:HEV在欧洲渗透率快速提升
近年来欧洲HEV销量快速上升,渗透率超过BEV+PHEV之和。24年1-5月HEV的渗透率达到21.6%,超过了BEV、PHEV渗透率之和(分别为11.5%、5.6%)。其中13.1%为轻混车,成为HEV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HEV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背景:政策端:欧洲主流国家电车补贴退坡,购车成本相对优势减弱;供给端:丰田强混较早已有布局,大量轻混车型21年上市,促进渗透率快速提升;基建端:欧洲基础充电设施仍然难以支持电动车的普及;经济性:高油价放大HEV低油耗的优势,HEV均价略高于汽油车、但平均油耗明显低于后者。
2)竞争格局:格局较为松散、贸易壁垒低的HEV市场有望成为比亚迪的突破口
以各动力类型销量前十的车型为例,汽油车全部为欧系,来自大众、Stellantis等;HEV前十车型中轻混占6席,包含了日产、起亚、福特、菲亚特品牌,而4款强混车型全部来自于丰田。BEV前十车型中,特斯拉MY遥遥领先,其次是M3,剩余车型全部来自欧系;PHEV前十车型中,销量普遍不高,来自福特、沃尔沃、现代、起亚等。因而,我们认为日系主导的HEV市场相较于被欧美系占据和贸易壁垒高的BEV市场,以及欧系主导的汽油车市场,对比亚迪来说竞争格局更加有利。
3)经济性:欧洲油电价格下,DM5.0将更具优势
我们测算不同动力类型车型的百公里燃料费用,分为5类:BEV、PHEV(综合状态)、PHEV(馈电状态)、HEV(强混)、HEV(轻混)。在欧洲的油电价格下,比亚迪DM4.0车型,相比于日系HEV,未必有更低的补能费用,尤其在用电状态下;但DM5.0车型,在馈电状态下百公里补能费用来到了最低的47.7元,低于丰田Corolla的55元,相比BEV与其他PHEV更加领先。
综上,我们认为比亚迪DM5.0的优势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在海外有望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欧洲替代路径与国内市场有所不同,HEV或是最佳的突破口,也是市场容量较高的方向。
Q5
怎么看待当前投资机会?
日本在90年代之后的起落本质上是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科技+出海两条主线诞生许多牛股,以丰田为典型代表。在泡沫破裂的年代日本依然给予出海的制造与科技龙头估值溢价,因为代表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而中国电车出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