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外媒报道,今年7月将全面实施新的“国六B”标准、燃油车库存过剩,以及传统合资车企竞争力下降,是这轮“价格战”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新车“价格战”背后,与开年车市承压不无关系。数据显示,今年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为129.3万辆,同比下降37.9%,环比下降40.4%。乘联会方面表示,今年车市未现“开门红”,各车企的压力不小,其中合资品牌最为明显。数据显示,今年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为47万辆,同比下降45%,环比下降45%,同比、环比降幅均超过自主品牌。
合资车企遭遇“骨感”现实
传统合资车企是此次燃油车“价格战”的主力。据《华尔街日报》统计,上汽大众将在4月底之前下调20款内燃机与电动车型的价格,每辆车的折扣幅度在2200美元到7300美元之间。美国通用汽车的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一直在下降。一些凯迪拉克经销商在提供CT5车型约25%的短期折扣。
在被称为“世界新能源车试验场”的中国,如何满足现有客户群体的电动化需求,是外国汽车制造商的一大课题及取胜关键。《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一方面,中国燃油车多年来增长平缓;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制造商主导着日益增长的电动车需求。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自主品牌与合资车企的主导地位正在发生转变。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了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
“中国:大众和宝马采取激烈措施应对电动车失败”,德国《慕尼黑水星报》19日称,对大众、宝马等德国汽车制造商来说,虽然燃油机车型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仍然很受欢迎,但电动汽车却销售缓慢。此外,自主品牌更受中国车主的青睐。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大众和宝马也都大幅降低了其电动车型在中国市场的价格。
专家:合理面对“价格战”
德国之声18日报道称,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汽车行业“从来没有这么卷过”。“要利润”还是“要市场”,成了摆在众多车企面前的艰难抉择。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3月1日至12日,全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至约13.1万辆,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下降17%,至约41.4万辆。
彭博社援引罗兰贝格咨询公司驻上海合伙人RonZheng的话表示,汽车价格的大幅下跌也会对二手车的剩余价值以及品牌忠诚度产生巨大影响。瑞银分析师也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在湖北等有地方补贴的省份,汽车销量可能会出现暂时提振,但对于许多公司来说,他们的品牌溢价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使其未来更难以正常价格销售汽车。
对此,崔东树表示,当前汽车的价格下跌确实会给可能会对二手车的价值评估带来不利影响,但部分车企这几年整体销量不是很好,一定程度上产能过剩,在政府补贴下,传统燃油车降价消化库存、解决存量是正常的行业规律,电动车降价也符合当前市场的发展趋势。
彭博社报道称,中国汽车市场持续的价格战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观望,期待进一步降价。《华尔街日报》援引上海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大卫的话表示,尽管部分车型销售火热,但其他汽车制造商却遭遇销售寒潮,车企的生产和经销网络面临一定压力。
崔东树分析称,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技术都是最关键的,未来车企仍需注意技术提升,用相对先进的技术来替代价格的调整。同时,中国车企要合理面对特斯拉等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给行业带来的变化,在原材料和电池的降价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价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