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克拉克曾以10年为期,研究价格变动对239家报纸的流通效果的影响,并认为价格不具有弹性,甚至发现在订阅费和零售价均上扬的情况下,报纸发行量仍然增加。[1]同样,在1982年到1991年的近10年间,英国全国性大报采取了持续涨价的手段,但发行量依然上升了14%。[2]
根据美国一个“短期和长期需求价格”的统计表,报刊杂志的短期弹性为0.10,长期弹性为0.52,是缺乏弹性的。[3]这就表示,对于报刊发行来说,如果降低价格,那么不但不会“薄利多销”,反而会造成“谷贱伤农”。但是事实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报刊发行的价格战频发,而且还有很多取得了成功。
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有名的报纸发行价格战发生在1872年,刚刚推出的《申报》采用中国土造的毛太纸印刷,每份零售价压低到铜钱8文,两个月后,《上海新报》无奈应战,也把定价由原来的30文降至8文,但终因洋纸印刷、成本过高而无法支撑,宣布停刊。击败竞争对手后,《申报》又把价格提高到铜钱10文,以增加收入。[4]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两个信息:
第一,
在《上海新报》与《申报》进行竞争时,《申报》需求价格弹性是比较大的,甚至很有可能是大于1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功地以低价争取到大量读者,迫使《上海新报》明知将大量亏损也要无奈背水一战。
第二,
《上海新报》停刊后,《申报》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小于1的,而且一定小于《上海新报》存在时的需求价格弹性,所以《申报》才敢放心提高发行价格,而不担心需求下降影响总收入。
可见,同样一份报纸,在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会具有不同的价格弹性。这是因为在《上海新报》停刊后,《申报》的可替代性降低,重要程度提高,所以它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相应地降低了。
1993年,伦敦两大严肃报纸《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之间也爆发了一场价格战。这是一场奇异的价格大战。一般来说,价格战是都市报等经常采用的竞争手段,而严肃性大报则都非常注重维持可靠、良好的形象,很少采用这种相对初级的竞争手法。但《泰晤士报》是世界知名的严肃报纸,却在默多克的带领下主动挑起了这场价格战,不但获益颇多,更绝的是还能及时把报价提升到价格战之前的水平,全身而退。
这场“战争”的经过是这样的:1993年9月,《泰晤士报》首先开始降价,把报纸价格从45便士降到30便士,35万份的销量增长了24%。1994年6月,《每日电讯报》的销量跌落到100万份以下,于是也把报纸价格从48便士降到30便士。第二天,《泰晤士报》继续降价到20便士。到了1995年1月,双方价格都下降到5便士,大概相当于原来报价的1/10。这时,《每日电讯报》的发行量是102万份,而《泰晤士报》达到了57万份。[6]现在可以看出,《泰晤士报》的降价虽然带来了销售量的剧增,但销售量的增加比率远不及价格的下降比率,因此,它的需求对价格是缺乏弹性的,大幅降价减少了它的发行收入,会给报社经营带来很大压力。不过《泰晤士报》凭借雄厚的资本撑了下来,直到1995年7月,《泰晤士报》成功地把报价提到25便士,到1996年底的时候,价格又回到了大战之前的水平,但发行量却没有受太大的影响。1997年时,《泰晤士报》的发行量达到79.2万份。
现在看来,《泰晤士报》的降价以低价格让潜在读者有了一个接近、了解自己的机会,以高质量让现实读者有了一个喜爱、忠于自己的理由,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发行、成功地提高了读者忠诚度。从这个案例可见,对于报纸来说,发行价格战的成功,不仅仅是由报纸的需求价格弹性决定,更重要的还在于市场的竞争态势和报纸的实际质量。毕竟,报纸提供的是信息和资讯,满足的是消费者较高层次的需求,只有以可靠的质量做后盾,才可能成为价格战中的不败者。
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微观部分》,组编:教育部高教司,主编: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主编:郭庆光、孟建,赵曙光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赵曙光、史宇鹏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传媒经济学数字信息经济学与知识产权》,布莱恩·卡欣、哈尔·瓦里安编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定价》,肯特·B·门罗著,孙忠译,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新编社会主义价格学》,李慧中、朱强、蔡增信编,蒋家俊审定,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市场营销中的定价策略》,王慧农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唐绪军著;
RobertG.Picard:《媒介经济学》,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年版;
理查德·希克洛什:《报业大兼并》,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管理经济学讲义,nwpunec.net/vod1/gljjx.ppt;
“钢笔之王”的兴衰之道,wg365.com.cn/2005/2005-9-27/wg3652005927171553.shtml;
张潇潇郑一卉《2002年初武汉地区报纸价格大战的夭折》,woxie.com/article/list.aspid=5089;
《学子论文:近代民营大报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news.sina.com.cn/o/2005-07-05/09566353237s.shtml;
《传媒业发达国家报业同城大战态势》,cnki.net/webnews/view/display.phppage=3329&font=minifont。
注释:
[1]RobertG.Picard:《媒介经济学》第83页,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年版
[2]理查德·希克洛什:《报业大兼并》第368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张潇潇郑一卉《2002年初武汉地区报纸价格大战的夭折》,woxie.com/article/list.aspid=5089
病人为治病到处打听什么医院好、哪些医院有专家。病人对专家语言的信任程度比较高。专家的语言一般人都尊为圣旨,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照办。
1.6以几个病人疾病被治愈为诱导,以病人的现身说教,以前在未治疗时是什么情况,病情使他多么他痛不欲生。经过药品的治疗后,现在可以跳了,可以睡了。
二、病种
三、管理
3.1药品食品监督局
3.2加强工商管理
3.3建立公众举报制度
参考文献
第一,显然,三得利不是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就是没有出钱;
第二,因此,三得利不能使用奥林匹克图标;
其次是为了强化上述受众的推理,在语言读音上也进行了模仿,最后字幕是:“好运08,三得利啤酒”。好运和奥运听起来有点象,强化了受众的推理结论。
三、分析
四、启发
其次准备经典的总结语:好运08,荣仕雅/群工/帝高/鄂尔多斯羊绒!
五、结束语
内容为王既是衡量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内在定律,也是媒体获胜的法宝。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生产内容,还包括了广义上的内容扩张和整合。一方面,对内容的进一步挖掘,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媒体担任的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角色,以信息内容为主,表现形式为辅,生产出属于媒体自身的有特色的产品。很多媒体都紧紧抓住这一定律,并已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策略。
1.关联延伸策略
无论企业还是对于媒体而言,树立品牌无疑是对自身产品的一种成乘数效应的增值。品牌带来的巨大价值若只专注在起始产品的发展显然是一种浪费,众多的企业家和媒体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实践甚至已经取得成功。
笔者非常赞同喻国明教授所提出的,媒体自身做大做强必须经历的三部曲: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其中系列化就是将媒体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进行开发和关联延伸,达到“借力”的作用,使其延伸的产品天然地具有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品牌的继承性。
2.互动策略
3.双头版与索引策略
索引策略与双头版的相通之处在于增加报纸信息量的呈现。广州率先把第一、二版全部改为索引的是《广州日报》,这个尝试取得了成功并且使《南方都市报》也跟着使用索引版。这可以说是一、二版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广州日报》改版后版面少了文字的拥挤,变清新了;另一方面,信息量呈现的增大能更多地吸引注意力。
二、突破发行,争取市场
1.根据市场细分来进行有效发行
作为市场极端细分的产物,社区报、免费报纸、DM媒体有着突破传统媒体发行量的潜力,随手可得的吸引力,蓄势待发。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可以辟一块试验田,为争取市场增加一个筹码。
2.增加报偿的促销策略
3.整合营销策略
(紧转第94页)
总的来说,媒介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除了上述提到过的关联延伸策略、互动策略、双头版与索引策略、重新定位、附加价值促销策略、品牌推广策略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其他策略。
注释
禹建强:《媒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祝寿臣:《世界新闻媒体六大发展趋势》。/zgjx/2007-02/25/content_5768392.htm,2007-02-25/2007-04-08。
禹建强:《媒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