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

概况青岛市是国内重要的家电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家电及电子信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首批且唯一连续3年获五星级评价的示范基地。2021年,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推动家电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迈进,形成“先进制造实力+世界级品牌+创新研发能力”的发展新优势。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青岛市家电及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突破发展态势,家用电力器具制造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同)增长19.1%,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21%,高于全市12.9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9.7%,高于全国增速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增速11.6个百分点。

品牌领跑产业高端2021年,青岛市深化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开展“717青岛品牌日”等线上、线下品牌推广活动。海尔集团连续13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首位,海尔品牌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零售量分别连续14年、13年、12年和11年居全球首位;海信电视全渠道整体销售额占有率居全国首位;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评冷柜、冷藏展示柜品牌口碑榜冠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分别居“2021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三位和第六位。

技术创新优势突出2021年,青岛市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导,建立全球协同研发体系,整合全球研发平台资源协调产品合作开发,支撑品牌全面领跑。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专利质量、国际标准引领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全面覆盖五大国际标准组织,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分别居2021年全球智慧家庭发明专利排行榜首位和第七位。在国内集聚高端研发平台、机构,拥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家用电器)等41家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由海尔集团牵头组建家电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山东省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2021年,青岛市推进“项目落地年”活动,梳理智能家电产业链图谱,编制精准招商地图,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三菱重工海尔空调机(二期)、海尔净水互联工厂等项目竣工投产,澳柯玛智慧冷链智能化制造、青岛光谷电磁科技有限公司等项目加快建设,海尔中央空调(胶州)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开工。上游电子信息制造业补链强链项目加快推进,芯恩(青岛)集成电路制造、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6英寸(1英寸等于2.54厘米)晶圆半导体、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等一批集成电路制造、封测项目竣工投产,歌尔微电子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等一批智能传感项目加快建设,京东方工厂、融合光电青岛光电显示新材料产业园、中南高科青岛光电产业园、上达电子半导体光电显示高端材料等一批新型显示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智造模式走在前列2021年,青岛市拓展深化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应用能力,依托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家电等领域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中德洗衣机工厂作为“5G+MEC全连接智能工厂”获评“2021年度亚洲通信大奖”,海尔中德中央空调工厂等2家工厂通过WEF智能工业指数SIRI(智能制造成熟度指数)评估并作为行业唯一代表入选《智能工业指数认证白皮书》,青岛海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入选国家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家电领域企业的8个典型场景入选国家2021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

资源集聚不断提升2021年,青岛市编制《推进全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实施科技引领、品牌升级、软件定义、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场景驱动等6条发展路径,突破制冷保鲜电器、软件操作系统等8个细分领域,打造“1468”智能家电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形成“双核牵引、两翼展开”的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出台《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省内创新实施支持智能家电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立足延链、补链,通过资金支持,重点引进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项目。

(刘冰)

海尔集团

概况2021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332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0%;实现全球利税总额415亿元,增长14.3%;实现生态收入292亿元,增长23.5%。海尔集团旗下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连续4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上升30位。欧睿国际最新数据显示,海尔集团连续13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零售量首位。“海尔”作为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连续3年入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榜单,排名上升至第65位。

打造智慧住居生态2021年,海尔集团以“卡萨帝”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在中国高端产品份额超过40%,收入增速超过40%;在海外被海尔集团收购的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Café、日本AQUA等均成为当地高端品牌的引领者。海尔集团旗下的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实现500余个场景定制,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定制智慧家庭的体验。海尔智慧家庭核心技术“智家大脑”建立行业唯一的分布式语音交互规范,打造首个家庭垂直领域的知识图谱,引领行业进入“有脑”的智慧家庭时代。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海纳云开发建设的青岛市智慧路桥监测管理平台入选国家级“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和山东省优秀示范案例;以“海纳云数字星海平台”为依托,海纳云以“平台+场景”数字化思维打造老旧小区改造“青岛样板”,全年在胶州市完成24个社区的改造。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2021年,海尔集团卡奥斯工业互联网连续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首位,再次入选“Forrester工业互联网领导者象限”。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建成全球首个智能+5G智慧园区,以物联生态创新模式成为全球首家洗衣机行业端到端“灯塔工厂”,海尔集团成为中国首个拥有3座“灯塔工厂”的企业。卡奥斯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青岛市新增工业产值210亿元。

图56位于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的海尔高端冰箱互联工厂(海尔集团供图)

打造“生物安全+数字医疗”生态2021年,海尔集团海尔生物医疗首创移动接种方式,覆盖全国29个省、市,服务500余万个用户。海尔物联网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旗下的三家医院获非公医疗最高评级。将5G物联网技术融入医疗场景,实现数字化医疗建设的全面提速。全年组织义诊100余次,服务超过1万人,海尔物联网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旗下的盈康生命全资子公司玛西普(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向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捐赠全自治区首台伽马刀设备。

绿色经济产业发展2021年,海尔集团承接国家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打造“循环经济+光伏”绿色经济产业集群。5月,海尔智家家电拆解工厂奠基,投产后每年可拆解200万台废旧家电,改性造粒3万吨。海尔集团参与国家级数字化回收平台建设。以光伏安装服务能力为切入点,通过生态的方式进入光伏产业。与奇瑞汽车公司共建海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汽车供应链的投资孵化和大规模定制生态建设。

科技创新研发2021年,海尔集团有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全球布局创新生态体系,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汇集全球一流的资源100余万个,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20余个,居行业首位。11月9日,由海尔集团牵头打造的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正式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成为高端智能家电领域唯一国家级创新中心。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中国专利金奖10项。在2021年全球智慧家庭发明专利排行榜中,“海尔智家”连续6次排名全球首位。中国家电领域80%的国家、国际标准专家和提案来自海尔集团。海尔创业孵化平台海创汇首批入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创业平台。截至2021年底,海尔创业孵化平台海创汇孵化出5家上市公司、90家“瞪羚企业”、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推进人单合一模式2021年9月,海尔集团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联合签署首张人单合一国际认证证书。截至2021年底,全球学者自发成立10个人单合一研究中心,人单合一模式覆盖14个行业、74个国家的32万余家企业。

(海尔集团)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755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4%;实现海外收入725亿元,增长32%;自主品牌占比超过80%。海信集团旗下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等3家上市公司,有海信、东芝电视、gorenje、科龙、容声ASKO、Vidda等品牌。2021年,海信系电视全渠道整体额占有率居国内市场首位;海信聚好看凭借自主研发的大数据云平台,服务全球家庭突破8000万户;海信冰箱出口额居全国首位,海信系冰箱产品居国内市场第二位;海信商用空调居国内多联机市场首位;海信宽带是全球领先光通信器件供应商,接入网光模块产品全球领先,光融合终端和直播星产品国内领先;海信集团在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69个城市;“海信”连续6年成为海外民众最熟悉的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品牌。7月,海信集团与西门子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构建先进制造模式和体系,推进海信集团先进制造能力升级。

技术创新2021年,海信集团突破59项关键技术。其中,居行业首位17项,居行业前三位23项,实现零突破6项,技术落地并推出产品20项。全球首款8K(分辨率,下同)画质芯片、国内首个双8KVR直播云平台、全球首台Mini-LED内窥手术专业显示器等应用新技术的产品在海信集团诞生。海信集团参与的“8K超高清电视制播呈现平台及应用”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托该平台开播8K超高清电视试验频道,首次完成全球8K超高清电视频道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直播。海信集团增设北美家电研发中心,日本研发中心搬迁新址,三电中国研发中心在重庆市揭牌,以色列研发中心筹建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1年底,海信集团共有全球研发中心20个,其中国内9个、海外11个。

海信医疗2021年,海信集团以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为代表的精准医疗产业服务全国三级及以上医院100余家,服务患者2万余例;作为山东省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产品,海信彩色超声产品HD60泰山系列填补山东省空白,在三级医院开展临床使用30余家,累计诊断病例5万余例。海信超声产品入选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1年山东创新工业产品目录、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山东省“首台套”设备采购名单、“青岛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优秀国产医疗设备名录”等。

图57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在进行激光电视画质调教。(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激光电视2021年,海信集团作为全球首个推出激光电视的企业,海信激光电视市场占据份额远超同行业品牌。9月16日,海信集团在第三届全球激光显示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发布全球首台卷曲屏激光电视,实现电视产品形态从平面到卷曲的创新。海信激光电视完成在天安门城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服务任务。海信激光电视获“2020年度中国质量技术奖”一等奖。

(郭加茂)

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澳柯玛控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01.7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39.24%;实现利税4.88亿元,增长52.02%。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八次发布的《中国品牌口碑年鉴》《中国品牌消费指导》中,“澳柯玛”再次上榜“耐用消费品中国自主品牌好口碑”;《2021年冷藏展示柜品牌口碑研究报告》中,“澳柯玛”以口碑总指数6.27蝉联年度口碑榜第一名,在企业美誉度、质量认可度、产品好评度三个单项指标中均居首位。

主业发展转型升级2021年,澳柯玛控股集团智慧冷链构建起包括商超便利、酒店厨房、生鲜自提、冷库存储、冷藏运输等全冷链产品线,搭建冷链物联网远程监控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从产地到餐桌、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智慧全冷链专业定制化服务解决方案。智慧家电依托AI智能控制系统,形成智慧厨房、智慧客厅、智慧卧室、智慧卫浴、智慧阳台、智慧安防等六大智慧场景,实现从“硬件模式”到“硬件+服务模式”的跨越。国际贸易以沥青、煤炭等大宗商品为主要发力点,以燃料油为重要增长点,实施业务与融资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径,经营规模实现突破;海外渠道搭建全产业海外营销平台,实施产业总监机制,组建商用团队,推进重点项目,与大客户合作进入跨境电商平台,突破巴西等8个空白市场,实现印度尼西亚等3个精耕细作市场增长超过40%,推进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自有渠道、跨境电商渠道建设,全年开发新客户52家;建立阿根廷、西班牙联络处,推进安哥拉组装工厂建设,执行援外项目,开发进口分销客户。

图58年产商用冷链系列产品100万台的澳柯玛控股集团智慧冷链智能化制造项目的生产车间(澳柯玛控股集团供图)

新动能项目实现突破2021年,澳柯玛控股集团投资发起的芯恩(青岛)集成电路制造一期项目进展顺利,8英寸(1英寸等于2.54厘米,下同)生产线7月投产,12英寸生产线10月投产,产品良率达到预期,进入产能逐步提升阶段。澳西特种机器人项目加强科技创新,形成包括海、陆、空,森林,化工等完善的特种机器人产品线。结合制冷主业,进军医疗自动化领域,整体产品线和技术性能达到行业世界领先水平。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省级创新能力提升立项、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立项,获批市技术创新中心。产品研发实现多场景应用,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开展员工持股并引入战略投资,实现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完成科改示范工作任务。青岛澳慧冷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立足智慧全冷链,对内提供澳柯玛控股集团统一的物联网平台,加快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品牌创造力,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外提供冷链物联技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的补链固链强链作用。

产业布局全面构成2021年,澳柯玛控股集团全面构建“三园一中心”产业布局。其中,位于中德生态园的中德智慧冷链产业园项目竣工投产,成为年产100万台高端商用设备的智能化制造园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前湾港路的澳柯玛工业园是以制冷家电产品为主的智能化制造基地;位于崂山区株洲路的崂山智慧产业园建成,为集团发展提供开放式创新基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的澳柯玛创新中心投入使用,成为澳柯玛重要的研发创新基地。

(黄基轩)

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

概况2021年11月9日,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组建成立,是中国家电领域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创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运营模式,以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依托公司和承载主体,由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控股集团、方太集团、美的集团、小鸭集团、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共同成立,初创于2019年2月,注册地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依托“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和“高端智能家电产业联盟”两大联盟,为行业提供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供需对接、技术成果转化等服务,为国家高端智能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

轨道交通装备

概况2021年,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铁集团建设放缓、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新造动车订单减少,检修业务总量下降,但产业生态更加完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产业总体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产业链企业超过26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家(比上年增加7家),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生产动车组503辆,生产城轨车辆1587辆。

产业园区建设2021年,青岛市初步形成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为核心,中车四方智汇港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产业园、青岛(即墨)轨道交通产业园协同发展的“一核两园”空间布局架构,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明显。

科技创新成果2021年,青岛市开展协同创新,推进重点项目、重点课题研发公关。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参加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时速400千米新一代复兴号动车组、时速120千米中国标准地铁B型车辆等车辆研制,完成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列车轻量化车体技术、高速列车转向架用轴承核心关键技术、川藏动车组关键技术等核心技术研究。青岛地铁集团联合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四方所”)联合完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轨道交通装备重点领域国家级示范工程——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课题,在青岛地铁6号线示范应用。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高速轨道车辆转向架”和“轨道车辆车头”两项专利分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金奖”“中国外观设计金奖”,连续3届获“中国专利奖金奖”;中车四方所“钩缓装置”产品获国家级“单项冠军”称号;中车四方所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400千米/时高速动车组采用的UC8-F型随动式可变轨距制动夹钳单元、变轨距转向架地面变轨距装置填补国内变轨距技术空白。

市场拓展2021年,青岛市持续拓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市场,获取湖北武汉光谷旅游专线、郑州地铁7号线和12号线、深圳地铁13号线等订单,城轨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

(刘志刚)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截至2021年底,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80.13亿元,利税总额45.92亿元;占地面积177.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60万平方米。设有总部、事业部、技术本部及制造本部等四大系统,下设38家单位;设立17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

经营管理2021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持续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匹配组织绩效变革,完善预算管控体系。开展子公司治亏,全力压降“两金”(应收账款和存货),从严控制期间费用,提质增效成果明显。加强供应商管理,开展供方专项审核帮扶,优化供应商业绩评价。开展采购管理,推进采购指挥中心建设;聚焦供应链健康发展,试点战略采购管理,扩大电商采购实施范围。优化招标管理,扩大线上竞标范围和比重,实现远程协同评标应用。推进物流提效,实现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资源和信息化整合,固化青岛区域物流运作模式;扩大直供配送应用范围,提升仓储资源周转利用率,实现物流降本增效。

图59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时速350千米CR400AF高速动车组(姜超摄影)

图602021年7月20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列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市成功下线。(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生产运营2021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职业病前期预防,全系统专项治理重复隐患,应用应急实战演练模式,通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价,获评山东省健康企业。开展大绿色工厂建设,动车组水性漆通过运用考核,绿色供应商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获评山东省清洁生产先进单位。

市场营销2021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智能动车组和跨境项目实现首列京雄智能动车组样车和首列鼓形动力集中动车组样车销售双突破。城际市场签订城际动车组订单17组。国铁检修业务开拓检修市场空间,组建武汉铁路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实现厂局新合资合作模式。城轨业务坚持“市场+技术”双驱动,中标深圳地铁13号线等5个车辆新造项目。海外业务市场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速铁路、中老铁路动车组等项目。磁浮业务实现磁浮零部件市场从“0到1”的突破。复材业务掌握复材5种典型成型技术,初步形成中试线研制能力。

质量管理2021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ISO/TS22163第三方复评审核得分78分,创历史新高;获评“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搭建子公司质量监管机制,制定质量评价指标12项。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完成质量指挥中心一期建设并投入运行。

(周辉强)

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与青岛庞巴迪运输轨道设备有限公司并表口径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其中,本体实现营业收入18.56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5亿元。

改革改制2021年,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完成组织机构调整、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主要制度修订、“两制一契”(对经理层和中层干部实施聘任制、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等改革任务,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总量完成率超过70%;行政单位由28个减至16个;推进机锻业务转型,完成157名员工分流安置。7月1日,完成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工商登记和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存续分立。编制《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完成青岛四机宏达工贸有限公司、青岛中颐华凯石化科技有限公司股权处置,完成四方厂区全部厂房和土地移交;处置低效无效资产907项。

图612021年,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推进改革改制工作。图为完成厂房和土地移交的四方厂区。(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供图)

企业运营2021年,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构建三级成本核算管控体系,围绕源头设计、材料费用、工时定额等关键环节挖潜增效,主营产品毛利率显著提升。推进源头质量问题、过程工序重点质量问题和运用信息重点管控。构建以工资总额预算为基础,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工资包”薪酬分配模式,完善“增人不增绩效、减人不减绩效”的人工成本管控机制。分配向价值创造倾斜,发挥薪酬激励作用,促进人员效能提升。完成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张天博)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山东科技创新项目申报2021年10月,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完成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下一代列车轻量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研发”的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周期3年。山东省拨付经费1亿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自筹经费6000万元,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配套经费1.4亿元。项目聚焦高性能材料和先进结构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属国内外前沿或先进技术,研究技术成果具有极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开发的轻量化技术与核心部件产品具有技术领先、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低成本等优势,符合国家“双碳”(碳达峰、碳中和)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国家重点项目申报2021年7月,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完成“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高效能牵引电机关键材料与集成技术”项目的预申报书填报,12月,签订任务合同书和课题合同任务书。项目针对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对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牵引电机的发展需求,牵头组织5家课题单位共同开展高导电铜材料、高磁能积永磁材料、低铁损软磁材料技术攻关,突破关键电磁材料高效能牵引电机集成设计与制造技术,研制高效能牵引电机并形成示范应用。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汽车制造

概况2021年,青岛市汽车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78家,其中获得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7家、改装车生产企业28家;备案在建整车项目3个。整车建成产能110.2万辆,在建产能24万辆。受商用车行业下行、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全年生产整车105.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17.3万辆,创历史新高。工业增加值占比11.06%,持续居全市工业产业首位。车辆品种方面形成集传统燃油车、LNG清洁能源车和纯电动及氢能源汽车在内的完整生产体系,车型涵盖轿车、SUV、交叉乘用车、轻中重卡、客车、特种(专用)车辆等高中低配全系列。

(陈梦群)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概况截至2021年底,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简称“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有员工2941人。全年累计生产整车27.25万台,销售24.99万台,实现产值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4亿元、利润47.1亿元,上缴税收18.03亿元。焊装车间“一种快换盘模块检测仪”项目获第二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智能化工厂中控物联集成系统技术方案”项目获“第五届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二等奖;自动化提升项目获评“青岛市工业赋能示范认定项目”;涂装车间获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标杆数字化车间认证,涂装车间维修班组获评2021年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总装车间动力工段乙二班、涂装车间面漆维修班组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一等奖。

图622021年,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整体生产效率居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各基地首位。图为青岛分公司总装生产线。(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供图)

生产经营2021年1月23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两款全新奥迪A3产品上市;9月22日日产达到1408辆,实现日产新高;12月月产达到35424辆。通过设定内控目标、建立人时投入管控流程、创新效率机制精细管控、快速作业重组响应生产波动、跨部门合作等措施,实现整体生产效率居一汽-大众各基地首位。宝来MQB车型哈勃工时水平在全球排名前30%,居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A级车领域首位。CP8奥迪特和宝来全年单车B类项0.2质量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所有车型中最优产品;所有车型在3次大众中国产品审核飞检中全部实现零偏差;在大众中国区整车AUDIT能力审核中符合率达到98.93%,居大众中国区所有工厂首位。

管理创新2021年,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自主项目落地34项。实现降本近1000万元,人员效率节约1815时/月,37人获产品经理认证,20人获开发认证。获评山东省首批健康企业和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认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换证审核,工厂过程审核连续3次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系统内最优,质量体系符合率居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系统内首位,物流过程审核95分,创大众集团全球最高纪录。

(李涛)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辖职能部12个、生产车间7个,有员工2855人。全年累计生产汽车21.1万辆,销售汽车24.7万辆,实现营业收入494亿元。入选“2021年第十七届中国企业教育先进单位百强”。

营销服务2021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抓实重点区域、重点板块,全年自销14.9万辆,市场份额9.4%,比上年(下同)增长0.4%。JH6全年销售9.24万辆(含统销),销量占比增至56%;JK6全年销售0.51万辆,完成年度目标的170%。“国六”(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下同)卡车销量1.5万辆,市场份额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持续构建暖心服务品牌,服务满意度91.2%。备品销量17亿元,增长35%。其中,保外备品1.5亿元,增长200%。轻型车全年销售9.8万辆,市场份额11.9%,增长1.7%。其中,“领途”产品销量突破5000辆,增长865%;冷藏车销量突破3000辆,增长67%;专用车销量突破5200辆,增长49%。持续加强渠道建设,一级网络增至326家,1000辆以上地市网络覆盖度达到95%,经销商单店销量持续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加强服务网络支撑,新建服务站60个,填补服务空白区域36个。做强备品保障,首推线上备品销售新模式,备品销售2.5亿元,增长50%。加快新能源产品营销布局,全年实现销售935辆,其中新能源中重型卡车79辆、新能源轻型卡车856辆。海外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销售11276辆,增长141.4%。

产品研发2021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持续完善“解放”全系列产品布局。中重型汽车方面发布“鹰途”高端产品,该产品实现技术提升120余项;JK6平台系列产品批量投放;打造行业最轻、最畅销的悍VH8×4载货产品;完成国六产品全系列拓展;加强柳州专属产品开发;推出AMT拓展车型、悍V子母车、JH6/悍V2.0搅拌车、30~67米全系列泵车底盘等新产品。轻型车方面持续拓展产品线,重点布局轻量化产品,投放“领途”南方版、丰收版和AMT冷藏车等产品;完成虎V升级慢装车验证、2.5L轻量化系列整车产品开发及大微卡产品预研。新能源方面完成JH6牵引P2混动试验验证和悍VPTO混动用户试验。海外方面完成JH6、JK6右置系列等10个重点产品和虎V6个重点产品的策划。

图632021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推进数字智慧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图为总装配车间生产线。(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供图)

发展改造2021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推进新能源轻型卡车基地建设,提前3个月实现首车下线。投入1.7亿元进行智造升级和技术创新,智能冲压件立体库等一批智能化技术迭代项目落地,工厂自动化率增长3%,智能制造水平达到2.7级,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先进制造专题赛一等奖,获评中国汽车行业标杆智能工厂。实施重点工序能力提升、装配精度提升等制造技术攻关项目92项,工序符合率增长2.38%。加强同步工程和匹配业务建设,累计达成ECR(工程变更通知书)468项、工艺准备343项,新产品车型外观合格率达到87%;深化车型生准状态管理和2F3P变更管理模型应用,重点生准项目完成率100%。

管理创新2021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坚持变革驱动,推进数智转型,有效提升企业运营能效。推进管理变革,组建变革团队,青岛IPD(集成产品开发)试点轻型自卸项目进入产品开发计划阶段。试点开展业务架构梳理,理顺各业务接口关系。推进管理数智化,启动MOM(制造运营管理)系统、私有云等IT项目建设,实现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优化、电控数据管理、整车质量采集等新系统上线运行;推进电子化审批,全年优化/新建59个电子审批流程;建设产量数据驾驶舱,实现产量数据可视化。推进“战略管理2.0”,完成青岛中重型汽车和轻型汽车产业规划。

(罗黎)

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简称“青岛重工公司”)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稳定发展。全年生产各类专用汽车超过1.93万辆,比上年(下同)增长6%;销售各类专用车超过1.8万辆,增长4.6%。

图642021年,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推动技术创新。图为自卸车生产线。(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供图)

加大营销力度2021年,青岛重工公司加大高附加值新产品的巡展推介,全年开展巡展、推介会等10余场。自卸车产品为产销提升提供新的增长点。搅拌车产品新铺经销网络,开辟新的销售渠道。环卫车加强售后服务及时性,提升客户体验。特种车拓展订货产品种类,实现产品列装及批量交付;争取民航市场特种车订单。

科学生产和节能降耗2021年,青岛重工公司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实施集中排产上线,通过统筹协调各产品板块的生产组织提高整体产出,3月—5月连续3个月产出突破2000辆,青岛厂区自卸车单日产出突破30辆,搅拌车旺季单月产量突破300辆,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严控能耗指标,狠抓节能降耗。单车能耗降至0.16吨标准煤,下降12%。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物资管理,盘活积压物资,全年低耗、物耗累计发生556.1万元,下降27%。

(邱钢)

化工

概况2021年,青岛市化工行业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煤油、液化石油气、润滑油等石油加工产业,聚氯乙烯、对二甲苯、烧碱、硅胶、合成染料、涂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农药等化学原料及制品,轮胎、合成橡胶、橡胶板、管、带等橡胶制品。全市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524家,占全市工业企业(下同)的13%,比上年(下同)增加73家;实现营业收入1906.8亿元,占16.7%,增长38.7%,高于全市23.8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占19.9%,增长17.3%,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3.8亿元,占23.2%,增长183%。形成以青岛董家口化工产业园、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为核心,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索尔维精细化工添加剂(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重点监控点为扩展的“2+5”高端化工空间布局。

谋划发展石油加工产业2021年,青岛市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青岛市高端化工项目专班,统筹全市高端化工产业链大项目谋划布局,加强项目招引、落地、建设等关键环节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加强与中国石化集团、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战略合作,在青岛董家口化工园区谋划布局单体原油加工能力3000万~4000万吨的大型炼化一体项目。

集聚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2021年,青岛市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需求,推动石化下游产品向终端细分功能市场转化,依托中国石化集团、青岛海湾集团、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抢占进口或炼化一体基地的烯烃资源,发展深加工,打造全国一流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

领先发展橡胶轮胎产业2021年,青岛市依托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液体黄金”橡胶新材料技术,占领全球橡胶材料、轮胎产业技术制高点。依托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扩大高性能子午线轮胎产业规模,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性能轮胎和橡胶新材料示范基地。

择优发展精细化学品产业2021年,青岛市依托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保持染料产品国内优势地位。依托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安全和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毒农用化学品。依托青岛市中远佐敦船舶涂料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提高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份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环保型产品比例。支持发展个人护理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等产品,拓展产品应用领域。

完善推进机制2021年,青岛市编制三年行动方案,细化产业链全景图、招商目标清单,实施总投资额1900亿元的14个重点项目,重点突破石油加工、化工新材料、橡胶轮胎、精细化学品等4个领域。完善高端化工产业链组织架构,形成高端化工科研、生产、使用等环节全产业链推进机制。

抓实化工项目2021年,青岛市加快推进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2×45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国橡中心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等10个前期工作项目。落实推进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转型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确定青岛董家口新材料项目方案并开工建设。

推进园区扩容2021年,青岛市加快化工项目用地“两规”(项目选址不符合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一致性处理,启动青岛董家口化工园区扩容报批工作。推动董家口化工产业园、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提高化工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争创山东省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和国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

推动转型升级2021年,青岛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化工园区外155家化工企业开展智能改造诊断,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政策,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发挥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引导作用,全年支持3~5家化工企业搬迁,加快推动企业搬迁入园。

(宋涛)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湾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74.62亿元,纳税总额6.8亿元,总资产237亿元,有职工3800余人,主要控股企业包括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海湾液体化工港务有限公司等。

图652021年,青岛海湾集团所属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获评全国“绿色工厂”、第一批省级“绿色工厂”。图为厂区一角。(青岛海湾集团供图)

经济运行2021年,海湾集团所属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5.8%。烧碱、氯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等产品主要消耗指标保持行业领先,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青岛海湾液体化工港务有限公司全年完成各类原料及产品装卸362船次,增长36.6%;货物吞吐量210万吨,增长61%;乙烯卸船速率领先国际同类液化码头。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实施技术改造技术措施150余项,累计节约费用3600余万元,硅溶胶产品在国内高端催化剂市场占有率达到70%。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持续生产挖潜、降本增效,天然气、蒸汽等消耗稳中有降,蒸汽单耗稳定在1.0吨以下;开辟营销新渠道,小苏打产品实现线上销售。青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然气吨耗下降95%,包装物实现零消耗;全年累计收贮、处置固体废物7.9万吨;严格收、储、运全流程管控,应急处置危险废物7200余吨、各类医疗废物1.7万吨,其中涉疫医疗垃圾1780吨。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蒸汽消耗下降50%以上。海湾集团全年进出口总额11.96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额5.2亿美元,增长354.5%;氯化钙产品获全国首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产地证书。

项目建设2021年,海湾集团完成投资额19亿元,累计投资额169亿元。董家口基地打造的4条高端新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基本成型,新河基地一批自主创新专有技术、循环经济项目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安全环保2021年,海湾集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员签订安全环保目标责任书。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紧盯关键环节,拓展应用电子巡检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吨标准煤,下降33.9%;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2吨标准煤,下降54.3%;万元产值累计取水量8.7立方米,下降30.4%,累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7.6%。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获评全国“绿色工厂”、第一批省级“绿色工厂”、“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十三五”中国石油和化工绿色发展典范;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获评“‘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先进单位”。

管理改革2021年,海湾集团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实落地,各项改革任务总体进度超过80%。修订完善集团公司和重要子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等制度文件。集团公司和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原则上占多数,有力推动董事会职权落实。海湾集团整体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步走”方案经青岛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2家战略投资者,实施员工持股。青岛海达控股公司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市场化产权转让方式实现非主业剥离。海湾集团入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1年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名单。全集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严格依据年度、任期经营业绩进行经理层考核聘任,并在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首次试点职业经理人选聘。全年有3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2家企业提交破产申请、4家企业进行股权优化整合。烧碱、聚氯乙烯、苯乙烯、氯化钙、小苏打、硫酸钾等产品基本实现国内客户无赊销,集团总体应收账款下降39%。完成集团及所属10家企业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同步接入OA协同办公系统页。海湾集团获第四届“鼎革奖”数字化转型先锋榜年度企业奖。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截至2021年底,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总资产39.22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8.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加18亿元,增长60%;实现利润总额4.42亿元,增加1.32亿元,增长235%;实现工业总产值29.05亿元,出口创汇8287万美元。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党委获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主营业务2021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主要从事钡、锶、锰无机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天然植物提取等的研发制造。主导产品钡盐系列产品产能居世界首位;新开发的系列无机功能材料进入PCB基板、锂电池隔膜、化纤材料等领域,附加值得到数倍提升。新能源电池材料制造构建起从矿产资源到基础材料、电池正极材料,再到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报废电池回收及材料再生的国内最完备的新能源材料循环产业链,技术完全自主研发。在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领域是国内首家集高辣度辣椒研发、种植、萃取并全方位规模化提供高质量辣椒油树脂和辣椒红色素系列产品的企业。

推动重点项目落地2021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所属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6万吨/年高纯精细钡盐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主要产品包括药用硫酸钡、超细硫酸钡、电子级高纯氢氧化钡、电子级高纯硝酸钡、硬脂酸盐。其中,药用硫酸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5%,电子级高纯八水氢氧化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所属青岛红星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600吨锂电动力型锰酸锂及锰系正极材料项目”于2021年底建成并试运行。

研发创新2021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所属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的“青岛市高端精细钡盐研究中心”被认定为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药用钡剂辅料研究专家工作站”入选“2021年青岛市新设专家工作站”,年产6万吨高纯钡盐精细钡建设项目获青岛市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励补贴,申报的15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审查并获得证书,青岛红星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青岛市2021年第一批备案高新技术企业。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化工产品14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91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入选青岛百强企业(第25位),获韩国驻华使馆颁发的2021年社会责任模范企业“地区贡献·优秀奖”。

图662021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获韩国驻华使馆颁发的2021年社会责任模范企业“地区贡献·优秀奖”。图为厂区一角。(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供图)

技术和设备2021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上游采用美国UOP第三代超低压连续重整先进技术,使装置在低压及低氢烃比的苛刻条件下,达到高液体回收率和转化率;下游采用UOPparex吸附分离先进技术,吸附剂是最新研制的ADS-47型号,产品回收率达到97%以上。工艺控制采用先进的DCS过程控制系统,并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报警管理系统,实现对装置实时调控达到能耗最小化,增加DCS过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新增APC先进控制系统,装置操作波动明显减小,实现装置卡边操作,达到节能效果。

安全工作2021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完成全厂停车大检修和开停车工作;完成安全现状评价和重大危险源评价工作;全面推行双重预防工作,实现隐患排查和日常巡检的系统化;完成开展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消防实物灭火等综合演练,树立安全意识,提升应变处置能力。

节能降耗2021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落实落后机电设备的淘汰和更换,主动发掘节能项目,优化工艺参数,降低公司能耗。针对低温热回收、燃料气消耗、蒸汽消耗、电力消耗等方面开展节能优化,降低公司能耗。增加重整加热炉、甲苯塔再沸炉对流段炉管,技术改造后蒸汽产生量明显增加,有效回收烟气热量,降低烟气温度;优化换热流程,用对二甲苯产品加热混合二甲苯原料,回收产品中的热量。分析各装置进料温度优化空间,提高物料进装置温度,实现加热炉燃料气消耗的降盘,有效减少蒸汽再沸消耗量。将部分电机改为变频,降低电力消耗。

(薛浩)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详见第158页)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详见第159页)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2021年,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双星集团”)统筹抓好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5月,双星“工业4.0”全流程智能物流生产创新案例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国家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7月,双星集团入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获评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10月,双星集团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11月,双星集团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2月,双星集团获评“2021年山东社会责任企业”。

锦湖轮胎公司协同发展2021年,双星集团与锦湖轮胎公司共同投资19亿元扩大锦湖轮胎越南工厂产能。9月,“双星轮胎”与“锦湖轮胎”共同入选2021年度“亚洲品牌500强”榜单,“双星轮胎”居中国轮胎行业首位。“锦湖轮胎”获德国iF设计奖、德国红点设计奖。2月,“锦湖轮胎翼驰达ECSTAHS51”获德国杂志《汽车画刊》2021年夏季轮胎测试报告第一名,“翼驰达ECSTAPS71”在德国权威专业测试机构ADAC专业测试中居第三名;4月,“锦湖轮胎”在美国JDPower2021年度轮胎客户满意度调查中居第三名。

图67双星轮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生产线(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技术与产品创新2021年,双星集团推出“稀土金”轮胎、“全防爆”安全轮胎两款创新产品。“稀土金”轮胎采用“稀土金”橡胶复合新材料、特殊的全零度缠绕技术以及独特的花纹,兼具超安全、超省油、超耐磨、超低生热、高里程等五大功能;“全防爆”安全轮胎采用“Safort魔性”支撑体技术、特有的花纹静音技术以及专门的配方、技术、工艺等,既适用于普通防爆轮胎的车辆,又适用于非原配防爆轮胎的车辆,在达到普通防爆胎所具有的缺气保用功能基础上实现更省油、更静音、更舒适。

平台建设和模式创新2021年4月,双星集团与青岛启航联合公司共同出资打造的星航橡胶20万吨“共享”绿色炼胶中心项目在平度市开建;7月,由双星集团推动引入并参股成立的中工际华重工(青岛)有限公司载重150吨无人驾驶智能矿山车项目一期工程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董家口经济区开工建设;9月,双星集团与上达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5G+AI智能高端新材料项目、伊克斯达绿色生态新材料示范项目开工建设。2021年3月,“胎联网”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名单;11月,胎联网“智慧云”平台创新应用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名单。

(邹阳)

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橡胶谷园区有入驻企业350余家,园区注册企业实现纳税销售收入67.2亿元、纳税总额4303万元。橡胶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2021年中国百家特色载体”、山东省2021年度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孵化先进机构,入选2021年青岛市创业城市建设典型案例。1月,国家火炬青岛橡胶行业专业化科技服务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复核;4月,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青岛市总部企业;8月,青岛橡胶谷知识产权公司被认定为山东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项目试点单位,其自主创新搭建的IP成金服务平台于12月被认定为青岛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2月,橡胶谷园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通过复核。

图682021年,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主导建设青岛市产业升级示范重点项目——“绿谷翰章”智慧产融生态谷。图为“绿谷翰章”项目规划图。(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孵化成效2021年,橡胶谷园区新增入驻企业3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青岛市专家工作站2家。园区内青岛福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华晟(青岛)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华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胶橡胶资源再生(青岛)有限公司入选青岛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获批建设2021年度“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青岛海威物联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科美创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暨2021年青岛·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优秀奖。园区新增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2人、青岛市拔尖人才1人、市北区拔尖人才3人、市北区高层次产业人才3人。

技术创新2021年,橡胶谷作为化工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园区内的怡维怡橡胶研究院研发出世界首创化学炼胶技术,采用该技术生产的绿色环保高性能橡胶新材料EVEC胶被欧洲行业权威杂志《国际轮胎技术》称为“液体黄金”。赛轮集团应用EVEC胶生产的液体黄金轮胎,在2021年青岛创新节“山海·创”创新产品发布会上全球首发。液体黄金轮胎解决困扰国际橡胶轮胎行业多年的难题,实现轮胎滚动阻力、湿地制动性能、耐磨性能等三大性能的同步提升。

PMC大赛2021年11月18日,由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简称“PMC大赛”)和第三届海外分赛(俄罗斯赛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举行,本届PMC大赛参赛作品涵盖橡胶、塑料、涂料、纤维、功能材料等五大领域,共有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8所高校的626支团队参加。

模式输出2021年,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在青岛市崂山区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及城市更新示范区核心区主导建设青岛市产业升级示范重点项目——“绿谷翰章”,打造以数字经济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16万平方米的智慧产融生态谷。项目全年完成施工进度70%以上,计划2022年投入使用。11月,“绿谷翰章”与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合作,共同打造“上财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产融创新基地”。截至2021年底,“绿谷翰章”签约面积占总面积的20%。

(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

船舶产业与海洋装备

(详见第302页、第304页)

机械装备

概况2021年,青岛市机械装备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164家;实现营业收入223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2.4%。其中,金属制品业355家,实现营业收入628亿元,增长35.2%;通用设备制造业334家,实现营业收入639亿元,增长16.4%;专用设备制造业273家,实现营业收入455亿元,增长11.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4家,实现营业收入375亿元,增长27.4%;仪器仪表制造业68家,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增长25.8%。

科技创新转化投产成果丰硕2021年,青岛市依托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智能全钢胎一次法成型机等45件省级首台(套)装备产品,数量创历年新高,居山东省首位,青岛市首台(套)技术装备累计达194项。深化智能制造推广应用,推进场景创新、工厂示范,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14个典型场景入选2021年度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特种制冷电器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获评山东省智能工厂类标杆企业,青岛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评山东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类标杆企业。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LP180高速高精度多用途搬运机器人等37件装备产品入选山东精品装备目录。

产业园区发展稳步推进2021年,青岛市落实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根据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做好细分行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平度市等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引导本地企业和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形成不同特色各有专长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聚3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高地。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纺织机械小镇连续五届蝉联“中国纺机名镇”称号,是全国最大的无梭织机、喷水织机生产基地。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为青岛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承载地。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台励福机器设备(青岛)有限公司等集聚于胶州市。青岛环球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雷沃工程机械销售有限公司、青岛华夏天信电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青岛海佳机械有限公司等集聚于青岛西海岸新区。

重点投资促进项目顶格推动2021年,青岛市重点推进总投资额1000亿元的60个高端装备产业项目,新开工23个项目,在建58个项目,开工在建率达96.7%。其中,光电环保仪器仪表产业园、征和自动化传动部件等10个项目主体竣工投产。6月,尼得科全球电器产业园项目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签约落地,建设世界级电机研发生产基地;7月,山东机器人产业园一期项目交付,20余家企业投产落地,整体产业效应开始显现;12月,海尔中央空调(胶州)智能制造基地奠基,该项目将落成海尔中央空调第2家互联工厂,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35公顷,总投资额30亿元,全面投产后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借助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一带一路”能源部部长会议、对话山东—德国产业合作交流会等高端平台,以“线上+线下”、登门访问等方式开展招商,倍世集团与海尔集团合资净水设备项目、惠乐喜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等6个中德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安德烈斯蒂尔动力工具(青岛)有限公司三期项目建成投产。

(高正奎)

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围绕各项指标和任务,深化与优秀企业的对标学习,全年净利润比上年(下同)增长31.88%,实现既定目标。

产线调控2021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帘线钢一检合格率等关键指标创历史新高,重点品种完成率100%,计划执行率99.81%,入库兑现率99.28%。铁钢、坯材、能源介质平衡,生产平稳,生产线队伍稳定。建立健全专业应急预案,加强演练,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重点设备大修安全有序开展。

市场营销2021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胎圈帘线、轴承钢线材销量分别增长18.8%和37%。胎圈帘线、特焊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2%和40%,居全国首位。加强客户调研与关系维护,发挥集团品种规格协同效应,实现战略用户、重点产品、市场“三个不丢”。全年共开发新品种54个,新增直供户56家,资金回笼率100%,直供比达到70%以上。

技术研发2021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开发新产品牌号132个,完成试单及二方认证116项。开发“直径15.2毫米2300兆帕级”预应力混凝土用高强钢绞线用盘条,创高速铁路箱梁静载试验最大加载等级纪录。“直径5.4毫米1960兆帕级”桥梁缆索镀锌钢丝用风冷盘条突破强度极限。NHK产品综合合格率由最初的63.5%提升至96.02%。

风险管控2021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培训,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责任清单全覆盖。完成环保技改项目13项,获评山东省无组织排放示范基地,超低排放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公示认可。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全年万元损失率0.36元,一检合格率99.13%,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降本降耗2021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贯彻降本增效理念,生产、研发、采购、装备、物流等系统协同配合,铁水成本同口径减少51.48元/吨,全年共降本10.6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6%。

数智赋能2021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的五六高线智能制造项目竣工,获评“2021年山东省智能工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

(陈旭雯)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获评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优秀供应商、中国非织造布行业优秀供应商。

主要产品线研发与生产2021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清梳新产品QF1236型号梳棉机试验成功,9月召开机械鉴定会并投入量产。QF1236型宽幅高产梳棉机采用全新设计理念,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根据原料及所纺品种提供最优配置,具有卓越性能的同时拥有高度灵活性。首台套新一代FARO-E全自动络筒机成功下线,于3月交付客户,该产品解决了自动化集成过程中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兼顾多品种生产的适应性。首台套新型纺纱设备下线并投入量产,该设备取代传统纺纱的粗纱、细纱、络筒三道工序,利用高精度传感器结合智能算法替代人工,做到自动检测、自动判断、自动反馈、自动响应,比传统纺纱用工下降78%。推进QBG411F-110型11米超宽幅针刺机的研发、制造、调试,举办机械鉴定会并交付用户。

市场开拓2021年6月,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FARO-E托盘式络筒机、宽幅梳棉机、宽幅铺网机参加2020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和CINTE20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围绕非织造布水刺生产线、针刺生产线、热风热轧、汽车内饰等诸多领域,向客户展现全新的技术实力及完善的整套产品解决方案。

(吴珍瑛)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岛宏大纺机公司”)有员工61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者占比7.5%,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比58.1%,技师占比17.7%,35岁以下职工占比31.3%。1人获评“中国纺织大工匠”和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人获评“青岛拔尖人才”,多人获评“崂山区拔尖人才”“崂山工匠”。

市场开拓2021年,青岛宏大纺机公司完成交付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雅安圣善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立华智纺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大项目,新产品贡献率86%。成功签订越南、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外项目,孟加拉国MUSA集团7833万美元成套项目扎实推进。

企业管理2021年,青岛宏大纺机公司智能化管控质量升级,各项质量指标稳步提升,创新开展质量群众性活动,获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称号。以质量保证和技术改进为基础,推行现场精益管理,完成8个线体的精益改进,精益生产成效显著,全年产能创近10年新高。加强信息化转型升级,纺织机械智能制造项目获“2021年度纺织行业信息化成果奖一等奖”。实施文化强企战略,获评全国机械行业“十三五”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李宁)

航空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管理2021年,青岛前哨精密机械公司完成对青岛前哨宇航技术装备公司的股份制改造,由原有的三坐标测量机的销售管理发展为数字化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为数字航空建设提供前哨方案。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从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新建制度41项,立改废制度26项。数字前哨建设全面启动。MES(制造执行系统)搭建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生产共享平台建设转型,通过数字生产线改造,掌握产品及时交付率和质量合格率。

(青岛前哨精密机械公司)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在橡胶行业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全系列产品、全流程、全要素模块化研发与制造,经营质量进一步提升,产品能力不断提高,经营效率持续提升。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近55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76.99%;实现营业利润超过1.4亿元,增长37.92%;利润总额增长38.14%。

研发创新2021年,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搭建多个行业级综合技术研发平台,先后承建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数字化橡胶轮胎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推动橡胶工业升级。重视新产品研发,提升生产装备制造基地的水平和效率。产品FAR20-S、NTS3、BC-6、PS2A-LT市场竞争力提升,机器视觉、MCC软件、设备智能管家、可靠性设计在产品端的应用推广效果显著,行业独创的MESIIC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上线,以远程调试为代表的智能场景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ROC研发平台推进配置式研发模式,发挥制造和采购的平台优势,实现大规模的定制生产。

图692021年,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推动橡胶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图为新一代轻卡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品牌建设2021年,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营销遍布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的30余个国家和地区,辐射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个客户,与众多高端轮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橡机业务规模居世界首位。提升单机智能化、车间智能化和轮胎工厂智能化以及整体智能制造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设计、制造与生产,突破高端客户市场;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拓海外市场,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李苏惠李令新)

食品饮料

概况2021年,青岛市食品饮料产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8家,实现营业收入1490.77亿元、利润总额53.28亿元,均居全省首位。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5家,实现营业收入933.27亿元、利润总额9.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同)增长6.3%,占全市工业比重4.17%;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实现营业收入284.44亿元、利润总额19.42亿元,增长5.3%,占全市工业比重2.52%;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实现营业收入273.06亿元、利润总额24.15亿元,增长20.0%,占全市工业比重2.8%。

营造良好环境2021年,青岛市根据《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20〕12号),制订印发《青岛市对各区(市)发展传统产业工作的评估方案》,通过对传统产业发展指标前六位的区(市)进行奖励。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琅琊台集团中国海洋生态白酒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青岛啤酒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成为全世界啤酒饮料行业首家灯塔工厂。

推进项目落地落实2021年,青岛市全面贯彻落实“项目落地年”工作要求,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专门成立青啤倍增计划工作专班,推动青岛啤酒集团2021年—2023年计划总投资额110亿元的11个重点项目建设。青岛啤酒智慧产业园、青岛海湾集团高端化工研发创新基地项目开工建设,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宜品乳业羊奶粉项目、利和味道(青岛)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注重品牌培育2021年,青岛市实施食品工业企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下同)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即墨老酒“清逸美”、琅琊台超高度浓香型白酒、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清幽乐岩藻多糖复合液”、“九联鸡爪”、“喜满年海鲜香辣酱”、“有点馋果蔬脆片”等6个产品获评全国食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典型成果。开展“工赋青岛”活动,讲好“青岛故事”“青岛食品工业的故事”,赋予产品文化内容和文化内涵;注重品牌营销,通过认定“新金花”产品等措施,培育新品牌。“青岛啤酒1903”等7种产品入选山东省特色优质食品目录;“青岛啤酒”品牌价值达到1985.66亿元,入选“世界品牌500强”;“崂山矿泉水”和“华东葡萄酒”品牌总价值达到440亿元,均入选“中国品牌500强”;“崂山矿泉水”入围“亚洲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2021年,青岛市贯彻落实《山东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聚区培育实施方案》,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食品产业发展质效。申报的“中国啤酒之都·青岛”成功获批,城阳区特色食品产业集群获评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莱西市获评省休闲食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市,胶州市获评省辣椒制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市,莱西市沽河街道获评省乳制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镇。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青岛市开展“做企业贴心人”活动。组织部分区(市)、行业协会和14家食品饮料重点企业赴重庆市、成都市考察,学习先进企业在产品生产、品牌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举办《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33300-2016宣传贯彻培训,57家食品工业企业负责人和品控负责人参加培训。加强食品工业互联网改造升级,推动食品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互动,加强本地食品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世界500强”达能特殊营养品(青岛)有限公司开工投产。

(管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啤公司”)实现产品销量793万千升,比上年(下同)增长1.38%;实现营业收入301.7亿元,增长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31.6亿元,增长43.3%;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市值超过1000亿元,是山东省2021年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七家上市公司之一。“青岛啤酒”以1985.66亿元的品牌价值继续保持中国啤酒行业品牌价值首位,“青岛啤酒”“崂山啤酒”“汉斯啤酒”等品牌总价值突破3000亿元。青啤公司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认定为“中国啤酒之都”。

图702021年6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市场运营能力提升2021年,青啤公司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国主要市场、辐射全球的网络布局,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深化市场销售网络建设,推进厂商协作运营,优化营销价值链环节分工,提高基地市场优势地位和新兴市场占有率,推动公司市场运营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通过丰富产品线及一系列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品牌推广活动,提升海外传统优势市场,拓展全球市场分销覆盖,全年青岛啤酒海外市场销量增长11.2%。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2021年,青啤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巩固在国内中高端啤酒市场的竞争优势,主品牌“青岛啤酒”实现销量432.9万千升,增长11.6%,占啤酒总销量的55%;中高端产品销量增长20%,占总销量的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其中“鸿运当头”“白啤”“黑啤”“皮尔森”“IPA”等新主流产品销量增长70%;新上市的超高端艺术典藏新品“一世传奇”首批售出4万瓶。“青岛啤酒0.0%无醇啤酒”在德国获评“欧洲啤酒之星”金奖。

科技创新更具实力2021年,青啤公司上市新产品10款,储备新产品26款,新产品的上市数量、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均居行业首位。投资5亿元建设青岛啤酒科技研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基地),建成后的青岛啤酒科技研发中心具有国际领先的啤酒酿造技术研究、高层次国际化啤酒酿造人才培养、多学科啤酒酿造国际学术交流和全球啤酒文化传播及消费者体验等功能。

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2021年,青啤公司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青岛啤酒厂获评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总投资额累计超过20亿元的全球全产业链最大规模的啤酒生产基地——“青岛啤酒智慧产业园”在平度市开工建设。投资6.9亿元的陕西省西安市50万千升智能工厂和投资7.5亿元的山东省枣庄市50万千升智能工厂建成投产。

魅力感知质量实现新突破2021年,青啤公司的“基于数字化端到端解码的魅力感知质量管理模式”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和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该模式以产品硬要素系统化打造和服务软要素沉浸式体验为路径,端到端全过程精准解码为实现方法,消费者视角的全过程感知评价为管控方式,在产品开发、供应链、生产、物流、服务等全过程探索建立感知质量指标体系,确保感知质量的定量实现,为世界啤酒行业质量管理提供“青岛啤酒”的解决方案。

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2021年,青啤公司实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动快乐、健康、时尚等三大板块和智慧供应链业务全面布局。截至2021年底,作为青岛市第一家提出“倍增计划”的企业,青啤公司主要经营指标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倍增目标。快乐板块高质量发展。健康板块快速发展,青啤健康饮品业务居行业前八位。时尚板块全国布局,全年青岛啤酒TSINGTAO1903酒吧在全国开设门店200余家,覆盖23个省的62座城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投资建设全球首创、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啤酒+”沉浸式精酿生活啤酒体验中心——青岛啤酒·时光海岸精酿啤酒花园。智慧供应链业务创新发展,青啤公司所属青岛智链顺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创的绿色城市共同配送、干线运输、电商供应链、生鲜冷链一盘货、融合仓与二次包装、工业与农业品贸易等业务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段萌)

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2021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青岛饮料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2.91亿元、利润突破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和28%,超额完成年度经营目标。青岛饮料集团所属青岛日清食品机械有限公司获评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青岛市“隐形冠军”企业、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获评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

图712021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持续开发品牌资源。图为崂山矿泉水生产基地。(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品牌宣传2021年,青岛饮料集团持续开发品牌资源,品牌矩阵得到优化。2次入选2021年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崂山矿泉水”和“华东葡萄酒”品牌总价值达到440亿元。先后与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中国东方航空有限公司、上海锦江集团等单位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的“盛世牡丹”专标水成为第五届“中国品牌日”活动指定用水,获“中国品牌日”青岛最具价值品牌奖。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纪念也门撤侨6周年、青岛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海军博物馆开馆等会议活动上开展品牌推广活动。

股权回归2021年,青岛饮料集团所属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涉外股权案件,于12月28日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判,历经7年的涉外股权正式回归国有,本案是中国第一个向境外申请诉前保全的违法所得没收案件;崂山白花蛇草水公司因历史原因导致2年多的海外股权,于12月27日完成海外股权变更工商登记。

(青岛饮料集团)

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

概况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拥有“寺后老烧锅”“崂山于家酒”“老机场白酒”等3个品牌和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企业、山东省老字号等称号,通过ISO9001体系、HACCP体系认证。在城阳区和胶州市设立生产基地。其中,城阳公司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员工40人,固态发酵池40个,年产清香型白酒300吨、芝麻香型白酒100吨;胶州公司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员工32人,固态发酵池96个,年产清香型白酒1000吨,拥有1000平方米地下酒窖,恒温恒湿储存,保持老字号的传统原生特质。

图72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加强传统酿造技艺传承。图为生产车间现场。(于同刚摄影)

经营管理2021年,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增建100米参观通道,让游客可以直接观看传统白酒酿造的各个工序环节,亲身体验酿酒的奇妙过程和乐趣,接取各自喜好的原浆酒,深度体验酿造过程。做好工业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度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要素以实物实体进行展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开辟新途径。通过原生态酿酒作坊现场酿造和历代文物展示,增加老字号和工业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当地中小学开展合作,实施研学基地计划,提升中小学生和民众对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的了解和认知。与周边旅游项目夏庄采摘园、毛公山、胡峄阳文化园、云头崮千亩茶园联合运作、融合发展,形成工业旅游链条。完善展馆展厅,将祖传老家什、族谱、书籍设专柜陈列,设置品尝区,扩大体验活动区域,顾客和游客在展馆展厅观赏文物、品尝美酒,扩展顾客选择空间,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和工业旅游内容。

(于同刚)

纺织服装

概况2021年,青岛市纺织服装产业加速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和业态演进,持续增强全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即发集团有限公司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关键技术全球首发,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酷特智能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成为青岛市首个全球性智能服装新物种孵化平台,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D2M全球批量定制平台等平台模式逐步成熟推广。即发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恒尼智造(青岛)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海尔卡奥斯海织云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赋能产业链转型升级,成功赋能改造一批重点纺织服装、鞋帽企业,一大批以女装、童装、休闲装为特色的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加速成长,国内市场开拓稳步推进、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1.1%,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比重0.04%,比上年(下同)增长3.1%;全市规模以上服装服饰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1.63%,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0.13%,增长7.2%。

品牌建设2021年,青岛市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开展新一轮“青岛金花”培育品牌战略,开展2021年纺织服装行业品牌建设调查与典型案例征集等工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发布的“重点跟踪培育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名单”中,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入选终端消费品牌企业,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入选加工制造品牌企业重点跟踪培育对象。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贝可莱”品牌、青岛吉美誉服饰有限公司“禾雀”品牌获评“2021年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

企业扶持2021年,青岛市出台《关于推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岛市高端化工及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从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扶持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即发集团有限公司聚酯纤维筒子纱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恒尼智造(青岛)科技有限公司海藻纤维功能性内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青岛莫特斯家居用品有限公司3D多色家纺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青岛凤凰东翔印染有限公司入选2021年国家印染企业规范公告名单。

市场开拓2021年,青岛市推进青烟威时尚纺织服装先进制造业集群竞标申报工作,举办2021年中国服装大会(青岛)、“青云计划”百家服装企业加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宣讲会、全纺织服装行业GRS/OCS全球回收标准研讨会等节会和展会,组织青岛市企业参加山东省轻工纺织行业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等。

企业宣传2021年,青岛市选取即发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重点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在青岛市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集中宣传;打造青岛“网红”直播基地,启动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直播电商基地暨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育发展青岛即发集团有限公司织染缝一体柔性化制造、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C2M个性化定制、恒尼智造(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双创驱动协同设计等一批智能制造典范。

第二十一届青岛时装周举行2021年12月9日—11日,2021年第二十一届青岛时装周(简称“时装周”)在青岛东方时尚中心等8个会场举行。时装周聚焦“新锐力量”主题,突出线上举办特色,打造“即秀即展即卖”模式,成立产业买手联盟,举办专业买手论坛,通过云平台聚集并整合国内外专业的市场资源和优质纺织服装企业和产品,强化原创交易和拉动消费,使线上展示促销与线下走秀紧密结合,推动产业供需有效对接,实现产品销售和市场订单突破5亿元。时装周集聚青岛纺织谷、青岛东方时尚中心、青岛时裳汇服装设计开发有限公司、北服青岛时尚产业园、即墨中纺服装城、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等6000余家各类中小微企业、研发机构、时装品牌,线上线下汇聚1万余名国内外设计师及专业买手。青岛纺织谷、青岛东方时尚中心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

(张雪峰)

即发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55年,有员工2万余人,是全国大型纺织服装、发饰品生产出口基地。主导产业涵盖科技纺织、医疗器械、金融服务、高效农业等领域。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15.86亿元。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华老字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中国针织行业领军企业等称号。

生产经营2021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以“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技术驱动转型,实现纺织服装全功能产业链的升级提档。构建全球产业布局,在越南、柬埔寨建立织染、成衣“一条龙”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前沿技术应用,加快产业链各环节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推进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构建制造业新型生态。

图732021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推进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构建制造业新型生态。图为电脑绣花生产车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即发技术中心建设即发技术中心成立于1996年,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即发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机构,设有山东省甲壳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甲壳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海洋生物甲壳素纤维针织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发的高吸液型壳聚糖纤维医用材料居国际领先水平。

壳聚糖纤维研发2021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多种规格的壳聚糖纤维及其无纺布、纱线、面料和服装等产品。建成10万级洁净生产车间,生产的壳聚糖纤维无纺布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天然抑菌,止血止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小创面疤痕,应用到不易愈合创面的护理敷料。

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研发2021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领域进行研究,在关键设备、核心工艺方面获得历史性突破,解决制约产业化生产的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聚酯纤维筒子纱超临界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获批建设“山东省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智能服装研发2021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日本两大公司合作,共同研发HITOE可穿戴智能服装。作为一款更懂人体的衣服,服装采用先进传感器,可实现信息的准确采集与传输,多次洗漆仍能保持其性能;HITOE可穿戴智能服专注健康管理与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采集身体的动态信息,实时监控使用者健康状态,实现远程预警,减低健康风险。

业务拓展2021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东丽医疗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血液透析机和中空纤维血液透析器。成立青岛柏禾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合作。投资建设青岛即墨希尔顿逸林酒店,由希尔顿集团管理运营。成立青岛即墨诚和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信弘元通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服务当地“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投资兴建即发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高效、生态、特色、休闲”于一体的代农业体系。

(即发集团有限公司)

卷烟工业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

概况2021年,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简称“青岛卷烟厂”)实现工业总产值150.1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4%;实现税金98.34亿元,增长14.8%。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的2021年卷烟工厂对标指标结果,青岛卷烟厂参与的行业卷烟工厂23项不同类别对标指标中,有21项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4项达到行业先进水平、2项居行业第二位、4项居行业第三位,指标整体控制水平继续保持在行业卷烟工厂前列。

生产制造2021年,青岛卷烟厂持续优化生产组织,完善生产应急预案,提高生产组织即时响应管控水平。完成生产调度信息协同平台建设,提高生产组织协同水平。持续优化卷包设备布局及生产安排,提高辅联设备集中利用效能,更好满足细支、中支烟设备改造及高速机组引进需要。加强产品质量过程管理,系统梳理产品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完善质量风险循环识别评价管控机制,强化原辅材料质量控制。开展工艺参数研究,深化指标数据分析应用,提高品质管理水平和加工制造水平。加强设备精益管理,建立企业计量检定(校准)实验室,增强设备的工艺保障能力。

精益管理2021年,青岛卷烟厂加强基础管理,及时修编管理体系文件,确保各项业务、操作和管理活动运转顺畅、规范可控。推进创新管理,完善创新管理体系,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创新评价机制,搭建企业创新管理平台,发挥创新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作用,加大精益课题、六西格玛、QC攻关、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的成果激励与推广,激发全员创新创效活力。

安全保障2021年,青岛卷烟厂持续推进安全稳定工作,开展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持续优化安全管理体系。制定8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出行管理、门禁管理、个人防护等常态化工作。加强教育引导,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推进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服务保障工作,构建后勤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蔡晓冬)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截至2021年底,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颐中集团”)资产总额41.74亿元,有员工3031人。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8.19亿元、利税3.23亿元。

经济运行2021年,颐中集团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实行定期填报经济运行分析指标体系和定期编制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细化经济运行指标,强化落实督导。在行业年度多元化经营管理评价中,颐中集团在省级投资管理公司管理效率中居首位,颐中集团所属3家企业进入各类型企业竞争力排行榜;在山东中烟多元化经营管理绩效评价中,颐中集团评价结果、管理绩效指标取得3年以来最高分。

精益管理2021年,颐中集团立项并完成精益课题18项。制订印发《2021年精益管理工作方案》,引导所属企业把资源和精力聚焦在关键领域和核心业务,分企业、分业务对所属全资企业确定降本增效测算口径,将企业分为生产型(单一业务)、生产型(多元业务)、服务型三类,建立健全涵盖成本管控、销售费用、综合费用、资金管理等四大领域28个业务子项的降本增效测算指标体系,制定全年降本增效目标,确保测算及考核导向准确反映所属企业降本增效实效。

企业管理2021年,颐中集团加强质量管理,拓展“质量季”活动范围。开展季度评审,强化质量立体监督;编制实施群众性质量创新活动三年推进方案。8项管理创新课题入选第三十五届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名单排行榜前列。

新型烟草产品与装备2021年,颐中集团围绕模块化烟具小型化、自动化生产、兼容性、扩展性布局专利,新增申报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探索数字化、信息化与检测仪器的结合应用,初步建立加热卷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项目颐中集团研发制造中心建设项目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傍海中路13号、15号,占地面积6.23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8.21万平方米。项目涵盖烟草产业全链条的复合型研发制造中心园区,主要包含烟机制造、新型烟草、烟用香精香料生产、烟用辅料(水基胶黏剂)生产等四大烟草核心业务板块;包含综合研发楼、新烟装备工房、烟机工房、香精香料工房、香精香料库、污水处理站、地下停车场等单体建筑物。该项目于2021年7月23日由中国烟草总公司批复同意;8月31日,进入实施阶段;12月16日,颐中集团竞得青岛市市北区傍海中路13号、15号地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12月30日,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缴齐土地款。计划2023年开工建设,2025年建成并投入运行。项目建成后,颐中集团所属颐中青岛实业公司、颐中烟机公司、颐中科技公司等3家企业入驻使用。

安全管理2021年,颐中集团及所属企业开展各类应急演练217次,参加演练5689人次。组织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专项活动。安全生产月期间,颐中集团所属各单位共举办77次应急演练活动,1615人次参加。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专项行动;组织参加安全大讲堂系列直播活动;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安全管理人员年度再教育、值班值守应急处置等教育培训455次,参加培训13061人次。

THE END
1.十大最省油家用车型排行耗油低的家用车盘点哪辆才是性价比之王大众高尔夫是一款由大众汽车在1974年推出的经典掀背/小型家用车型。已经在全球市场推出了七代,是大众汽车公司生产最多的品种,也是大众最畅销的车型。这款车得益于完美的动力组合,高尔夫1.4TSI+DSG车型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9.5秒,提速、换挡都极为平顺、畅快,而且90km/h等速油耗仅为5.8L/100km,并且满足欧4排放标准,不https://www.yoojia.com/article/8716486129595816419.html
2.十大最省油家用车型排行耗油低的家用车盘点哪辆才是性价比之王如今大部分家庭都离不开车,在选择家用车时,大家的需求也都大同小异,在预算内都追求更高的性价比,那主流家轿中哪辆才是性价比之王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十大最省油家用车型排行,如:轩逸、驱逐舰05、卡罗拉混动、雷凌双擎、凯美瑞双擎、影豹混动、秦PLUS新能源等,一起来看看吧。 排排榜 关注榜 点赞榜https://m.maigoo.com/goomai/165488.html
3.合资车省油排名前十名排行榜123网用户列举了合资车省油排名前十名,为您推荐最省油的中外合资车,其中包括YARiS L 致炫、雪佛兰赛欧、起亚焕驰、现代瑞纳、别克英朗等省油质量又好的合资车,告诉您合资车哪个牌子的比较省油质量好,最省油的合资轿车排行榜均为用户票选,供您参考。 https://www.phb123.com/hangye/qiche/vtjleu1915.html
4.最省油的B级车排行榜前十!舒适耐用保值率高,三大件靠谱。舒适耐用保值率高,三大件靠谱。 最省油的B级车排行榜前十,来看看你喜欢的车排在第几? 首先排在第十名的是别克君威552T。动力方面这个版本搭载1.5T发动机加9AT变速箱,最大功率169马力,峰值扭矩250牛米。官方实测零百加速9.1秒,虽然1.5T动力不怎么样。但是比较省油,百公里油耗7.37升。大家都说美系车厚实费油,https://m.dcdapp.com/motor/m/feed/detail?group_id=7214724552771928631
5.最省油的国产车排行榜前十,舒适耐用三大件靠谱,实测数据太真实最省油的国产车油耗排行榜前十。舒适耐用三大件靠谱,特别是前两名堪称国产车技术的老大,动力强悍油耗低,来看看你喜欢的国产车排在第几? 首先排在第十名的是领克02。百公里油耗大概8.6升左右,动力方面这款车搭载2.0T发动机加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最大功率140千瓦,峰值扭矩265牛米。动力性能方面,不仅加速快,而且油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15198413779108404
6.最省油的家用车排行榜,第一名性价比超高在购车的时候除了关心价格以及配置以外,还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那就是油耗,油耗的高低也是影响性价比的重要因素,毕竟这个影响到了以后油钱的多少,所以大家在买车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关注到最省油的家用车排行榜,会考虑购买油耗低的汽车,今天中华汽车网校小编就来给你们整理一下最省油的家用车排行榜,第一名性价比超高。 https://m.atosta.com/h-nd-512.html
7.汽车油耗排行榜,油耗最低的汽车–车主之家油耗排行榜 按车型级别 微型车 小型车 紧凑型车 中型车 中大型车 MPV SUV 大型车 跑车 轻客 按价格区间 按车身类别 按排量排行 按车型级别油耗排行榜 微型车排行榜 TOP10 车型油耗 1比亚迪e1 4.90L 2欧拉黑猫 5.00L 3奇瑞QQ 5.25L 4花仙子 5.60L 5大众up! 6.27L 6奇瑞eQ 6.33L 7smart fortwo 6.88Lhttps://top.16888.com/youh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