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己拍个视频、录个Vlog,没人帮忙盯着构图,那就买一个无线图传?相机图传、监视器,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对于业余玩家或者是刚入门的UP主来说,是一笔不小且非必要的支出。我们可以利用相机自带的app,或者是第三方的附件、app,将我们的手机变成相机的监视器,方便在拍摄视频时进行构图。
以索尼相机的ImagingEdgeMobile为例,打开相机的「智能遥控」app,使用手机或平板连接到相机的Wi-Fi热点后打开ImagingEdgeMobile,点击「开始」或「连接新拍摄装置」,等待app自动连接。
但大部分入门级乃至中档的相机,内置的Wi-Fi都仅支持2.4GHz频段,信号功率并不算强,当距离稍远或周围的信号干扰一强,乃至转个身走远几步,就会出现卡顿、断连的问题,着实让人头大。(在这里点名批评索尼)
采集卡这种方法比较特别,通过相机的HDMI接口输出视频信号,经由视频采集卡借助UVC协议(USBvideodeviceclass,支持UVC协议的数码设备可以在不安装驱动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实现免驱)输入到Android设备中,目前仅使用于支持OTG功能的Android手机,如果手机或平板支持HDMI信号直接输入,比如索尼XperiaPro、联想Yoga,可直接使用对应的数据线输入信号。
关于采集卡的选购,无过多的硬性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从我个人需求出发——轻巧、便宜,我选购了一款百元级别的采购卡,搭配上一条25cm长的HDMIAtoD口的极细线,尽量控制好转换线的体积与长度。尽管这样,在实际使用中,转换线的长度也达到了47cm,且两种线材的材质、线径不一,不便整理。
将相机、HDMIAtoD口线、采集卡与手机分别连接好,打开相机电源,随后手机会自动提示「选择应用以连接USBCamera设备」,点击「DEPSTECH-View」,连接方式选择「有线连接」,点击「开始」,手机屏幕上显示出现相机屏幕显示的内容。点击右下角的齿轮图标进入「应用设置」,可调整采集分辨率。
在索尼相机中,如果需要HDMI输出与相机屏幕同时显示,需关闭「菜单-设置-Page4-HDMI设置-HDMI信息显示」选项,关闭后输出信号不显示相机信息,仅显示图像内容。在HDMI信号输出状态下,相机屏幕与手机屏幕均无法显示构图网格。
我使用的是索尼α6300,不能像ImagingEdgeMobile一样通过Wi-Fi连接到相机,因此要准备一根Micro-USBtoType-C的数据线,以供手机与相机之间相互传输数据,且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如更改焦点、显示相机储存状态)。
打开相机电源,进入「菜单-设置-Page4-USB连接」,连接模式选择「电脑遥控」。使用数据线分别连接到相机的Micro-USB接口与手机的Type-C接口,此时在Monitor+的首页中会显示相机,点击「进入」。当Monitor+连接到相机后,主界面中会实时显示相机预览,在主界面的上方为当前参数,右下角为辅助功能。
点击上方的参数,如光圈、快门、ISO、白平衡,屏幕下方会出现一个浮动菜单,菜单中设有常用数值可快速调整,也可以通过滑块调整到需要的数值。ISO、白平衡,屏幕下方会出现一个浮动菜单,菜单中设有常用数值可快速调整,也可以通过滑块调整到需要的数值。
主界面右下方的辅助功能需付费后方可使用,对于专业用户来说这些功能比较实用,值得推荐,如斑马线、构图网格、假色(Falsecolor)、峰值对焦、直方图、LUT、多重监视器、色度键、遮罩、调焦器等。点按为启用/禁用功能,长按进入功能设置,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保留在菜单中的辅助功能。在我拍摄时会用到斑马纹、构图网格、峰值对焦这三个,众所周知,索尼是最喜欢保留它那块祖传屏幕,也因此在手动对焦时,即便是有峰值对焦,也会有跑焦的情况出现。网格构图不仅有基本的三等分线网格、方形网格,还有视频工作者常用的16:9、2:1、9:16、4:3、2.35:1等画面比例。
进入到左上角菜单,在「状态」页面中,显示有当前连接的显示帧率与稳定性,下方会将当前相机的可用与不可用功能列出。在「设定」页面中可以调整传输画质分辨率、点按屏幕功能、图片配置文件、是否将照片同步传输到手机相簿(Pro)等选项。
由于索尼相机中「电脑遥控」在不同型号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我的α6300,在外部控制状态下,拍摄的照片是储存在手机中,无法将照片储存在相机;文件的命名序号会随机顺序生成(每一次连接的序号都不同);此外,传输画面分辨率仅有1024*680,而采集卡能采集到1080P分辨率的画面。
总体来说,我认为Monitor+的表现可以达到80分的层次,从快门控制、画面回传、参数调整,到手动调焦、LUT预览、Proxy录制,功能满足从入门到中阶用户,而且也不会出现返回到桌面后断开连接的问题,吊打IEM(ImagingEdgeMobile)。
在连接过程中,Monitor+和相机配对之后,在正常的网络情况下均可以一键无线连接,非常方便。进入了监视器模式,无线模式下会有轻微的延迟,同时画面变换程度较大的情况下,画面才会有一些明显的掉帧,平常使用时监视画面基本能保持25fps上下。
不管是拍照模式还是视频模式,Monitor+基础版可以进行拍摄参数调整,与相机的同步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如果想要使用一些高级功能,比如LUT预览、RGB直方图等,就需要付费使用Pro版了,但软件为一次性买断制,相比于价格较高的阿童木监视器而言,目前的价格简直太良心。
除了一些无线连接到导致的卡顿,以及回放体验还可以继续优化之外,我觉得基础版对于普通用户(比如我)来说已经非常够用了。而对于长期需要拍摄视频的用户,我会推荐升级到Pro版。不过不管是哪个版本,手机目前的屏幕素质都比索尼相机的要好上不少,同时还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流畅地触控调参,完美地解决了大部分索尼用户的使用痛点。一台手机、一个冷靴兔笼,拯救让你蛋疼菊紧多年的索尼相机屏幕。
目前iOS版尚未开放TestFlight版本,无法进行测试,受限于设备数量与型号限制,当我通过USB方式连接手机(realmeGT大师探索版/realmeUI3.0_A.15/Android12)与相机(索尼α6300)时,手机上的qDslrDashboard出现闪退问题,因此下文中将使用Android版客户端通过Wi-Fi的方式连接到相机进行体验。
从GooglePlay安装好qDslrDashboard后,进入到主界面。Android版界面与PC版无太大差异。首先将相机切换到「智能遥控」模式,并将手机连接到相机热点。
第二步点击上方的「Wi-Fi&Sony」图标,表示通过Wi-Fi方式连接到索尼相机,此时qDslrDashboard会自动搜寻局域网中的索尼相机。连接成功后,点击左侧按钮组的「Lv」(LiveView),即可显示相机回传画面。由于是通过Wi-Fi的方式进行连接,因此连接体验与IEM无差,远距离会出现掉帧、断连的问题,近距离的延迟稍大,但能够保证后台不断连,体验提升一层。
左侧按钮组为基础控制——实时预览、拍照、重新对焦、拍照间隔,右侧按钮组为功能控制——应用菜单、相机设置、照片回看、LRTimelapse、定时拍照等,左下角当前的拍摄参数,点击可通过弹出菜单更改。
在搜索过程中,还发现了有一些比较优秀的第三方相机控制app,比较可惜的是,都只支持iOS平台。
Pro版订阅:$29.99/年、$4.99/月、$59.99/买断
支持奥林巴斯、松下、富士、索尼、佳能、尼康、飞思等多个型号的相机,可通过USB、Wi-Fi方式将iPhone、iPad、AppleWatch连接到相机,进行远程控制与RAW格式的照片拷贝,同时还支持将GPS坐标写入照片中、构建拍摄的自动化脚本等高级功能,利用Cascable,或许能让你的拍摄工作流有不同的体验。
一次性买断:$19.99
从FieldMonitor的介绍中,可以得知它是与Monitor+相类似的相机控制app,不过它支持佳能、松下、索尼以及Teradek图传多个型号的设备,FieldMonitor也更加侧重视频拍摄方面。
一次性买断:$16.99
Shutter仅支持索尼系列的相机,可通过iPhone、iPad、AppleWatch以Wi-Fi方式控制相机,app界面整洁美观,提供自动HDR包围曝光、高自定义程度的间隔拍摄、后台保持连接等功能。
从测试结果来看,两种方式各有其优劣与不同的使用场景。
采集卡的传输延迟相较于Wi-Fi传输会更低,其次不会影响相机自身的操作,因为索尼相机在打开「智能遥控」后,操作会比较卡顿。但手机只能单向显示相机画面,而无法调整参数,并且采集卡及其连接的数据线体积稍大。采集卡适用于展示画面,并有专人控制相机的场景。利用数据线传输还有另一个优势——不占用手机的Wi-Fi连接,因此可以利用手机采集到的画面实现投屏、采集与直播等操作。
通过第三方app控制的方式,我更倾向在单兵操作、固定机位的场景下使用,通过手机直接调整参数、查看画面,避免需要调整时来回跑动,导致不慎触动相机。但因为相机型号众多,相机厂商自己的app摆烂,第三方app难以做到完美兼容不同品牌的相机。如果是透过Wi-Fi方式连接,也同样会加快相机电量的消耗速度。
利用计时器对比采集卡、第三方控制app的画面传输延时,对于日常拍摄来说,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