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螺蛳塘村的甘蔗也已经绝收都市时报记者王宗林/摄
干旱问题十分复杂,涉及面广,可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以及经济社会干旱等。
昆明市气象局气象专家介绍,气象干旱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
云南干湿季分明,干旱灾害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干旱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较大,年际差别也大,因此云南几乎年年有干旱。
旱情
全省平均降水只有3.3毫米
形成云南干旱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昆明市气象局专家介绍,云南地处著名的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半年和夏半年影响云南的气流是明显不同的。夏季,云南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得该季节季风区降水量偏多;而冬季,云南主要受来自大陆高压前部的偏东气流或经过青藏高原南侧的西风气流的影响,导致云南干季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气象专家介绍,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31毫米,比历年同期(37.1毫米)偏少6.1毫米,偏少幅度为16.4%。其中滇中、滇东北、滇西及滇西北的东部大部不到25毫米。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1月14日以前。从1月15日以后,除滇东和滇西北的边缘地区以外,全省大部出现了连续近一个月的晴朗天气,1月15日~2月15日,全省平均累计降水量3.3毫米。
据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监测,1月31日,全省仅有30个站点出现气象干旱,无重旱以上等级。到2月15日,全省共有112个站点出现气象干旱,其中重旱60个,特旱9个。由于近期仍无明显降水,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成因
冬春季节是云南季节性干旱期
云南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每年冬春季正处于干季,自然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极易发生气象干旱。可以说,冬春季节本来就是云南的季节性干旱期。
今年入冬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总量偏少。2011年12月~2012年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3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6%,自然降水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干旱发展迅速。
大气环流异常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大气环流也出现了异常。气象专家介绍,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交汇影响是大范围降水产生的主要环流形式,由于云南位于青藏高原向东延伸部位的低纬高原地区,因此只有位置比较偏南的冷空气才会对云南造成影响。今年1月中旬后期以来,尽管影响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偏强,但由于冷空气位置比较偏北偏东,东亚中低纬度地区主要为比较平直的西风气流控制,加上南支波动处于偏弱状态,不利于暖湿气流输送,造成云南处于干暖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天气持续晴朗少雨,温度偏高,导致旱情迅速发展。
3年来降水量持续偏少
从全省看来,3年里全省降水总共偏少了接近半年的降水量。中东部地区就更为严重了,从昆明市气象局收集的数据分析,昆明过去的3年里偏少了接近一年的降水量。
降水偏少幅度最大的时段在2009年的7~11月、2011年5~8月和2010年5~7月。即3年中降水偏少主要是雨季降水偏少,导致了库塘难以蓄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墒情降低、江河来水量减少甚至断流、库塘蓄水量严重偏少甚至干涸,生产生活供水严重不足,致使云南前期干旱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干旱的不利影响呈累计增长态势。(都市时报记者刘玲通讯员刘祎)
●直击
年人均收入不到千元的村民喝着最贵的水
红河多个市县面临生活生产缺水
连续3年的干旱,让红河州本已严峻的蓄水形势变得更加“寒酸”。有这样一组数据表明,2011年全州平均雨量975毫米,比常年偏少20%,比去年同期偏少11%。截至今年1月30日,红河州库塘蓄水总量为3.7亿立方米,占计划蓄水量7.21亿立方米的51.78%,比去年同期少1.4亿立方米。
2月10日,泸西县,20多度的高温,立春不久的泸西如夏日般,太阳毒辣。红河州《抗旱保供水育苗、春耕工作会议》在泸西召开,新一轮的红河州抗旱工作打响。
“当前最大的整治任务就是抗旱,增加库塘蓄水。”红河州常务副州长拍着桌子说,抗旱已成为红河州头等大事。
开远
坝塘3年以来都没有蓄满过水
开远乐白道办事处螺蛳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山区农村。村子里唯一的一个刚刚建好的坝塘已经干枯。村小组长李家友说,这个坝塘3年以来都没有蓄满过,村民每年都靠拉水喝过日子。前些年靠牛车来拉,一个单边就有12公里,牛车一天只能拉一趟。现在村民用农用车去拉,每吨水需要30元左右。
在村子里,水窖里的水已所剩无几,一头牛每天需要30公斤水,现在村民每家都有牛,光是吃水就需要一笔很大的开销。村民童建福说,他们家养了5头牛,一天吃水都要几块钱。如此下去,他只能将牛卖了。
吃水成了问题,洗澡就更不用说了。李家友说,因为缺水,他春节洗过一次澡后,到现在还没有再洗过。现在村子里的水比油贵,洗澡已经成为村民的奢望。
2011年,在社会多方捐助下,开远小龙潭镇石洞村获得76万元投资,打出一口深约280多米的水井,村民的吃水已不成问题,但生产现在已经无法开展。
最缺水的乡镇不缺水
开远市碑格乡,这个最缺水的乡镇因为水利工程搞得好,变成最不缺水的乡镇。
2010年,这里的村民连吃水都很困难。但当时,乡长施厚光以及全乡干部带领着村民到处兴建水利设施,没有钱,乡政府到处想办法去借。
如今,全乡如蜘蛛网一般的水利管网从海拔2200多米鲁姑姆水库接到每个田间地头,全乡的主要地块有了1096个水龙头,还有无数个100立方米的水窖。
施厚光高兴地说,虽然连续干旱,但今年全乡不缺水。雨季时,他们将用不完的水全部集中到水窖、水池里。碑格乡是全开远市唯一一个完成蓄水任务的乡镇,水利局给他们的任务是蓄水20万方,而现在已蓄水37万方,完成任务达到180%。
蒙自
最穷的村民,喝着最贵的水
通往蒙自市西北勒乡下呼吐村的路上,许多豌豆苗已经干涸,有许多的豌豆虽然长了豆角,但豆荚里没有任何东西。村小组长吴国林说,因为干旱,村子里小春作物几乎全部绝收。
这个村子也是西北勒乡比较缺水的村庄之一,村子里的坝塘几近干涸,村民水窖里的水所剩无几。吴国林说,他们这个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的村子里,干旱时喝的是全中国最贵的水,用车子拉1吨水差不多要60元钱。目前,水窖还有一部分水,如果再不下雨,生活用水就没有了。
最让村民伤心的不是吃水贵,而是牲畜的饮水问题。村民吴永平家友7头牛,还有几十只羊,每天喝水需要300多公斤。现在他们只能将牲畜赶到3个小时路程外的鸣鹫乡灰尘寨去饮水,来回就需要6个小时。
在西北勒乡,也有“五小水利工程”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西北勒大丫口村村民杨琼华家就有一口60多立方米的大水窖和一口8立方米的小水窖,这些水窖还是满满的。杨琼华说,这些水足可以支撑到雨季的到来。
目前,红河州有7个县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泸西、弥勒、石屏维持中旱,开远、建水、石屏、蒙自、红河维持轻旱。
元阳
干旱并未给梯田带来影响
昨天,记者从元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持续的干旱并没有给元阳梯田造成大的影响。梯田区域内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没有造成影响,只是干热河谷一带降雨量少,出现轻旱。
抗旱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说,梯田大多在海拔800米-1200米,梯田的上端有着天然水库——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整个元阳梯田的水源大多来自这个自然保护区。哈尼族村寨都有着相似的规律,山顶上是一片森林,山中是村寨,而寨子下面才是梯田。林子里的溪水供村里生活,流经村庄后灌溉梯田。
防汛办工作人员支云海说,整个梯田虽然缺水,但整体来说,不是很严重。群众虽然缺水,但村子旁边的箐沟都有水,村民不需到很远的地方挑水。
在昨天召开的两会上,红河州杨福生州长说,为了应对红河州日益严重的旱情。2011年,红河州在水利设施投资了16亿元,完成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解决了16.3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都市时报记者王宗林)
●曝光
官渡一村小组长
卖水发“旱财”
每车水200到300元
眼下正值干旱时节,正当大家积极解决缺水难题的时候,却有人打起了卖水发财的歪主意。昨天,有村民反映,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兔耳关社区关箐村的村小组长,将本村多余的水,以每车300元的价格,卖给了附近缺水的村庄。
村长挖坑存水卖给邻村
官渡区兔耳关社区是干旱比较严重的社区,所管辖的几个村庄中,除了关箐村的人畜用水基本得以保证外,其余几个村庄都严重缺水。进入关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股从水管里不断流出的清水,这样严重干旱的季节,如此浪费水让人倍感心疼。一名村民向记者透露,这些流出的清水最终会流进一个由村小组长组织人挖的大坑内,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水储蓄起来,高价卖给杨梅箐和大水塘这些缺水的村庄,大车300元、小车200元。
社区主任称送水也要报酬
17日早上10点,记者再次来到关箐村,远远就看到水池边有一辆拉水的车正在拉水。3个小时后,这辆汽车驶向了杨梅箐村方向,记者随后见到了村小组长李红波。李红波坦言,村口的水池是自己挖的,送水车也是他买的。在他看来,卖水收钱天经地义。针对他的行为,兔耳关社区主任姜继兴说,关箐村小组没有存水池,多余的水就淌掉,李洪波就在下游挖了一个水池,多余的水储起来送给农户,但送水过程中会产生汽油费,他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按我想,既然自己买了一辆车,除去油料钱,他也要有点报酬。”(都市时报记者周婷整理昆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