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车”精神中敬业爱岗风尚的展现。一辆车、五代人、半个世纪做好事,这种难得的坚持正是源于“雷锋车”组成员对职业的尊敬和对岗位的热爱。作为服务窗口行业,交通运输业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伺候人的行业,“雷锋车”组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转变了上述错误观念,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了以帮助别人为己任的工作,并且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正是出于对自己岗位的热爱,对服务行业的尊敬,他们以热心、耐心、细心、专心、恒心及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努力提高为旅客服务的本领,在为旅客服务的乐谱上写下了华美的乐章。“雷锋车”组这种敬业精神和高尚品质,带动了港城乃至全省、全国的人们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平凡工作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雷锋车”精神中淡泊名利价值观的彰显。“雷锋车”组成员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被大众所肯定。车组成立49年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厚爱,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国家、省、市各级荣获130余项。“雷锋车”组还被省政府和连云港市委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车”事迹陈列馆建馆15年,接待来自各地的参观人数达10余万人次;“雷锋车”事迹报告团巡回大江南北作报告。在“雷锋车”精神感召下,连云港市l7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80余万名干部群众和30余万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到“与‘雷锋车’同行”志愿服务活动中。“雷锋车”成为连云港市乃至全省交通系统的一面文明旗帜。“雷锋车”组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受到了人们的尊重。面对社会的肯定,党和人民赋予的极高荣誉,“雷锋车”组成员没有陶醉、停滞和自满,而是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激励自己创新学雷锋的载体,拓展学雷锋的领域,提升学雷锋的境界。这种淡泊名利、不求回报的价值观也是“雷锋车”组成员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城市品牌的塑造也应基于对城市文化底蕴的挖掘来进行。连云港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除硬件设施外,更重要是城市的特有文化和内在特质,换而言之就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元素。“雷锋车”精神中的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能够使连云港这座城市从其他众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雷锋车”精神对提升连云港市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个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创新力、影响力的魅力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二、“雷锋车”精神在连云港城市品牌塑造过程中的传播创新
“雷锋车”历久弥新的关键就在于“雷锋车”组紧密贴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服务方式,以更能够贴合服务对象的形式为其服务,从而获得群众的赞叹和社会的好评。“雷锋车”精神在连云港城市品牌塑造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也应在恪守其核心理念的前提下进行传播创新,以受众更为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被其接受和传播,从而强化连云港的城市形象品牌,使这个城市品牌具备公众性,从而发挥更为长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对旅游发展、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政通信、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来说,“雷锋车”精神在连云港城市品牌塑造过程中的传播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雷锋车”精神的传播内容创新
上述几个方面只是“雷锋车”精神在内容传播方面的创新举例,目的在于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及窗口行业所传播的“雷锋车”精神的形象,使市民及外地游客了解“雷锋车”精神、感受“雷锋车”精神在港城的无处不在,进而将对“雷锋车”精神产生的良好印象映射到连云港的城市形象上来,对连云港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雷锋车”精神的传播渠道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兴的业态形式。随着因特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数字卫星电视、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近年来也快速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工具。“雷锋车”精神的传播也应该积极把握、主动顺应传播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在传播渠道方面,可以利用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高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其传播渠道,借鉴一些成功案例的营销经验,使“雷锋车”精神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雷锋车”精神的实践层面更为深入。
3.网络媒体。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博客实现了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的多重传播效果,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雷锋车”精神可以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形式来发布内容,利用这些媒体制作周期短、设备受限少、篇幅短、言语传达规范性要求较低等优势,发布文字、音频视频和图片,从而使传播内容快速、直接地发布出去。特别是微博客这种草根性强,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和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的传播媒介,能够为“雷锋车”精神的有效传播提供新渠道。
(三)“雷锋车”精神的传承载体和传播形式创新
进行“雷锋车”精神的传承载体和传播形式创新不是要丢掉其中的精华,而是让我们用现代意识来观照和处理这一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沟通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之间的巨大差异。只有立足于“雷锋车”精神的本质,坚持运用创新手法传播“雷锋车”精神,才能使其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品格相映成辉。
三、“雷锋车”精神在连云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城市品牌形象,归根结底是城市文化力的展现,这种力量主要表现在对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上。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传播使人们了解和熟悉一座城市,将城市中存在的事物或形象与城市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提到城市名称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跟这座城市有关的事物或形象,使这座城市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雷锋车”精神恰好能够在连云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起到这样的作用。
(一)“雷锋车”精神的“晕轮效应”能凸显连云港城市品牌形象的个性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雷锋车”精神所传递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助人为乐、扬善向上、团结协作等宝贵品质,通过传播能够被受众所了解和熟悉,这就会使这种精神的诞生地——连云港市的城市形象也随之提升,辅之以前文提到的多重宣传策略和内容,比如佩戴“雷锋车”精神标识、活跃在大街小巷和知名景点的城市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连云港这座城市充满爱心、真诚的城市形象就会在受众心目中建立起来,从而使城市的品牌个性形象得以强化。
(二)“雷锋车”精神的“马太效应”能吸引城市品牌建设积累所需的优质资源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三)“雷锋车”精神的“附加效应”能丰富连云港城市品牌形象的内涵
品牌具备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很多的附加价值,比如选择到全聚德吃烤鸭,消费者要付出比普通饭店多的消费成本,但在高消费成本的背后,消费者也能享受到全聚德提供的标准化的产品、百年传承的口味保证等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特殊附加值,这就是品牌的作用。品牌不仅意味着消费者能够从众多的厂家中快速识别到你,而且意味着优秀的品牌可以产生高的附加值,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具体到城市营销,意味着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城市,能够给旅行者和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以连云港为例,通过“雷锋车”精神的传播,旅行者和投资者能够对这座城市产生良好的心理印象,将连云港这座旅游城市的城市形象与国内外其他的城市相区分,进而将这种印象映射到产品的消费中去。选择在这样一个爱心洋溢的城市里消费或者定居,是消费者显示自己个性、提升自己地位、展现自己品味的消费行为。同样,选择到这样一个城市投资,除了能使投资者获得良好的综合优势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的市场开拓。而旅游业和招商引资的发展,又能推动连云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城市品牌形象的内涵得以提升,城市品牌的推广能够锦上添花。
(四)“雷锋车”精神的“激励效应”能提升连云港城市品牌形象的亲和力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连云港市承载了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四大国家战略。在这个宏大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推动连云港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力提振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的“精气神”,推动连云港在更高层面实现科学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因此“雷锋车”精神的传承和传播对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打造城市品牌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在连云港,“雷锋车”精神已经深化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以雷锋名字命名、以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为雷锋传人所敬仰和追求的文化精神。“雷锋车”精神的时代内涵构成了连云港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在各行各业表现为:投身民族振兴的爱国精神,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等,这种内涵和外延都丰富和发展了雷锋精神,正是港城特有的精神文化成果。这种提升、提炼之后的“雷锋车”精神与港城城市品牌建设相融合,引导市民在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对市民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进行重塑,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文化追求、人生追求迈进,通过这样的影响将象征城市之魂的“雷锋车”精神传播出去,向外界展示连云港作为“雷锋车之城”的独特个性和魅力,扩大连云港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连云港城市品牌的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