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在2023年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瞩目的关键词。
飓风,洪水,地震,野火,一个又一个愈来愈频繁的灾难提醒每个地球人,不管你是否接受,“气候变化”已经是对你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地球趋势之一,暂时无法逆转。
但是,为了确定“气候变化”对地球是否有重大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界足足争论了近四十年。
大气污染可以让全球降温
20世纪80年代之前,当时学界尚不清楚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变暖效应和空气污染中颗粒物的降温效应孰强孰弱。
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已经确定,但空气颗粒污染物形成的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或散射很难界定。
因为降温效应存疑,彼时科学家们使用“气候的无意改变”(inadvertentclimatemodification)一词来形容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召开于1996年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mericanGeophysicalUnion,AGU)年会,是当时两派观点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对话。
本杰明·桑特(BenjaminSanter)在会上解释了为何20世纪90年代的气候变化不显著: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增暖,污染物增加导致全球降温,这二者相互抵消,使得20世纪的增暖幅度比较小。但随着污染物治理的开展,温室气体导致的变暖效应会愈发明显。
帕特里克·迈克尔斯(PatrickJ.Michaels)|Wikipedia
反气候变化人士帕特里克·迈克尔斯(PatrickJ.Michaels)质疑本杰明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5年发布的第二次评估报告第8章《气候变化的探测和原因归因》中的结论——“人类对全球气候有明显的影响”。
迈克尔斯并不质疑温室效应背后的基本科学原理,但他认为这些变化将是微小的,不显著的。迈克尔斯认为“有明显影响”的结论会导致对经济增长不必要的限制,进而摧毁世界经济。
他认为科学界的大惊小怪是获取科研经费的一种手段。但实际上,反倒是他本人从石化行业那里获得了不少资助。
迈克尔斯发行的通讯刊物《世界气候报告》(WorldClimateReport)的出版商与美国西部燃料协会(WesternFuelsAssociation,WFA)关系密切,迈克尔斯本人还是受石油公司支持的卡托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这也是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雪佛龙(Chevron)、壳牌(Shell),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企业愿意资助反气候变化群体研究的原因。
气温上升对人类有利
另一位持反气候变化观点的著名人物是弗雷德·辛格(FredSinger)。他早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曾经是迈阿密大学环境和行星科学学院的创始院长,担任过美国环保署副助理行政长官和交通部首席科学家。
另一位反气候变化人士弗雷德·辛格(FredSinger),他还以否认二手烟的健康风险而闻名|Wikipedia
辛格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如果气温确实上升,这有可能对人类有利。地球历史上比现在温暖的时期,人们的定居、种植、狩猎范围都会相应扩展,一千年前的维京人还可以定居在格陵兰岛。
二、他也承认目前排放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产生的影响是否真的显著,进行显著性测算的一手气候数据是否准确仍旧存疑。
简而言之,他认为气候研究中的基础数据不准确,气候模型(Climatemodel)涵盖的因素不全面,以此为基础得到的全球正在变暖的结论也不可信。
气候模型是模拟气候变化的工具,计算过程包含了复杂的大气-海洋-冰雪-陆地-植被-海洋地球化学过程-火山-人类温室气体-人类气溶胶等变量,确实难以百分百准确描述。
同时,全球气候观测数据受到观测规范、仪器准确性、站点普遍性等因素影响,平均温度计算也的确存在误差。
辛格正是基于以上的误差来质疑全球正在变暖这个结论。
气候学家将地球划分成许多三维网格,在每个网格里计算风、热传输、辐射、相对湿度和地表水,评估与相邻网格间的相互作用|Wikipedia
事实上,即使是不完善的气候模型也具备研究气候变化的能力。早在1967年,日裔美国科学家真锅淑郞(SyukuroManabe)就利用当时的一维气候模型预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会使大气(其相对湿度固定)的温度升高约2摄氏度,计算结果符合后续的实际观测数据。
辛格创立的“科学与环境政策项目”(SEPP)曾收到埃克森美孚公司主动提供的10,000美元的慈善捐款,这让学界和国会议员开始质疑辛格的可信度。
分歧比想象中更大
并不是少数个人,气候学界对于全球变暖的观点也并不一致,质疑全球变暖的联名请愿书和集体签名活动频繁发生,其中以俄勒冈州请愿书事件(OregonPetition)最具代表性。
该请愿书于1998年首次分发,内容包括敦促美国政府拒绝《京都议定书》和怀疑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的关联。截至2008年,该请愿书有超过31,000位签名者。
时至今日,这份请愿书的网站仍可正常访问,网站首页醒目位置实时更新签名者的数量|Petitionproject
在请愿书分发后的第三年,2001年,《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杂志对联名者的背景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
按照这个比例粗略推断,请愿书的支持者中有大约200名气候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科学美国人》杂志使用了“arespectablenumber”(可观的)来形容这个结果数字。
现实灾害比气候预测更残酷
从1990年到2023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发布了6次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报告里对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措辞也越来越确定:从1850-1900年到2011-2020年,人类引起的全球地表总温度升高的可能范围为0.8°C至1.3°C,最佳估计值为1.07°C。
辛格曾质疑的气候模型准确性的问题已得到解决。2021年,日裔美国科学家真锅淑郞正是凭借“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变异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格温·诺德格伦(GwenNordgren)坐在她位于加州的家的废墟旁,两个月前,她的家被一场野火烧毁。随着全球变暖,野火等自然灾害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活在灾难中的人们正在经历悲伤和创伤|PETEMULLER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也证明全球正在变暖,今天大约75%陆地上的极端高温可归因于全球变暖。如果气温升高2°C,人类影响导致的极端降水比例将上升至4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IPCC在2014年公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就已经发出了警告:我们对气候的破坏越多,遭受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风险就越大。
“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不是人为制造的恐慌,是早已经发生的事实。
参考文献:
1.AmericanGeophysicalUnion
2.Anthropogeniccontributiontoglobaloccurrenceofheavy-precipitationandhigh-temperatureextremes
4.PatrickMichaels
5.S.FredSinger,aLeadingClimateChangeContrarian,Diesat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