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问答式直播连线实录,稿件写作时有部分编辑。
扫码可收看直播回放。界面新闻:怎么看小米汽车在技术发布会后陷入的自研和外观设计等舆论风波?
梅松林:短期内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公司能够完成如此多的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小米的研发策略很明确,就是站在合作伙伴的肩膀上,进行渐进式的创新开发。这一策略既节省成本,又提高效率,可以让产品在三年之内上市。并非只有完成从零到一的突破才是好的,汽车公司是讲究落地、讲究效率的。
界面新闻:接连否认低价传闻后,小米汽车的核心卖点可能在哪?
张君毅:部分消费者期望小米汽车和品牌的其他产品一样打造极致性价比。但汽车品牌如果第一款车型定位比较低,日后的发展空间就相对比较小了。小米汽车近期否定一些价格,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消费者产生首款车型具备较高价值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品牌否定的是连制造成本都难以覆盖的价格,究竟定多少还要考虑公司策略。
梅松林:小米以前的生态板块中唯独缺少汽车,这一块补齐后就非常完备了。但小米在AI方面的优势能否快速无缝移植到汽车还需要迭代和学习的过程。另外,技术发布会上小米反复讲到智能驾驶的优势投入。小米在这方面投入非常大,专属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测试车超过200辆。尽管投入这么多,但真正要让智能驾驶落地好用,恐怕还得依赖上市以后月销1万辆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利用大量数据迭代学习。
界面新闻:2024年车市大环境如何,小米首款车型上市后将面临哪些竞争?
界面新闻:当前小米汽车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展开布局,有观点认为小米在二线城市更具竞争力,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李颜伟:这个说法不对,小米汽车大概率会跨越20至25万和25至30万两个价位区间,在这个细分领域目前销量最高的还是一线市场,其次才是二线。小米想做好汽车业务,一、二线市场是完全不能放的,二者加起来份额接近70%。如果有余力,小米汽车可以在三线市场展开布局,可能优先进入靠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
张君毅:可以参考着小米手机的销售情况考虑这一问题,其实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现在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小米早期布局销售网络还是会在一线城市先展开,因为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李颜伟:去年很多经销商经营比较困难,出现一些物业的闲置。无论从声誉还是产品上来讲,小米都是值得投资追逐的标的,所以小米肯定占据主动权,在地区挑选经验丰富的汽车经销商。
梅松林:小米的第一款车何时盈利可能要做长期思想准备,这会给经销商带来潜在风险。小米的补贴政策非常重要,需要考虑处理好和首批经销商之间的关系。
界面新闻:相比手机业务,小米是否需要给汽车经销商更多的利润空间?换言之,在手机端兼顾多方利益的基础上降低成本的经验能否复制到汽车业务?
李颜伟:小米手机给经销商的利润率并不是很高,雷军在发布会也说过大概是5%。在汽车行业情况不太一样,5%的利润率是活不下去的,10%至15%是一个比较正常良性的水平。
张君毅:小米最终的利润分成和盈利模式很关键,能否给经销商足够的获取收益的空间很重要,这会决定小米汽车以后的发展走向。经销商多数还处在观望阶段,因为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车市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刚刚过去的半个多月,很多车型降价2至3万元,力度非常大。这对整个流通体系的效率和利润空间也会产生影响。
现在市场上很多新企业希望通过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掌握整个价值链环节。如果小米把控所有的销售业务,经销商集团无法获得新客户,维修保养的用户粘性比较弱,可能对收益带来影响。而且汽车今后可能是快消品,消费者未必需要长期进行维修保养。小鹏、理想包括奥迪等一些成熟品牌,销售模式近年来也在不断的调整变化,我想现在应该不是小米整个体系的最终状态。
界面新闻:小米汽车在后续生产交付上可能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还有一个挑战在于,小米作为用户企业,可能需要满足各种各样的定制化的需求。但汽车是非常复杂的产品。如果要取得最大的规模、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最好进行批量化生产,定制化越少越好。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对小米又是一重考验。
界面新闻:如何预测小米汽车首款车型上市后的价格和销量?
张君毅:首款车型需要提高声量,价格应该不会定的特别高。小米SU7的各个性能和现有新势力企业的产品相比并不是特别的突出,因此设定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很重要。大概定价在20至30万之间,不同配置间价格差异会相当大,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各方面的初始预期。
销量与何时上市有关,如果今年在车展前后上市的话,经历后续5至6个月的生产爬坡,整体销量应该会在5至10万。对于首款车型,这个是一个挑战很大的目标,但即便没能达成,相信小米也能迅速迭代出相对理想的结果。
销量方面,小米的主要竞品在5000辆到1.2万辆之间。现在很难判断小米汽车选择激进还是稳妥的策略,大致判断销量水平也在上述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