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我市现行停车收费政策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一是私家车保有量增长迅猛。目前市区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99万辆,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5%。
二是停车供需比不足。无锡市区停车总泊位134.7万个,车辆121.3万辆,市区停车供需比为1.1,低于1.2-1.5的经验值,停车供给数量有所不足,此外停车供需空间上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停车矛盾。
三是原有价格杠杆效应不明显。汽车保有量增速远远快于停车泊位建设速度,随着核心片区道路停车泊位的减少,停车矛盾日益突出,在公共停车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停车资源,加快停车泊位建设,同时必须运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使停车资源的使用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可持续。
为此,以缓解停车难为总体目标,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分类别、分时段、分地区实行差别化的收费标准显得十分必要。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办法,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市民在核心片区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优化交通出行结构,从而减少核心片区机动车流量,降低路面交通饱和度,提高道路通行速度,缓解核心片区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状况。
二、调整优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调整优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的目的:通过调整优化差别化收费政策,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一方面促进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和公共道路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引导车辆向非道路和非核心片区分流,减少道路停车,缓解核心片区交通矛盾;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停车场所,增加停车泊位的有效供给,逐步缓解停车难、行车难矛盾。
三、调整优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政策举措,改进管理方式,按不同地段、时段实行更为精细的差别化收费政策。
一是改进区域及道路划分方式。考虑到随着城市框架的拓展延伸,城市核心片区已由单中心演变为多中心,因此打破圈层设置,将原办法的停车区域由城市核心片区向外围扩展划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三个圈层,改为根据自规部门编制的我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6-2035)及停车供需矛盾等因素,将停车区域划分为核心片区、中心片区、外围片区三类区域,市区可划分有多个独立的核心片区和中心片区。同时,参考部分城市的做法,将城市道路进一步细分为干道和支路。
二是改进时段划分方式。在时段划分方式上,不仅有日间(7:00—20:00)与夜间(20:00—7:00)的区分,日间还有高峰时段与非高峰时段的区分,高峰时段执行最高收费标准,非高峰时段执行累进制收费标准。
四、停车收费三个区域具体范围是什么?
核心片区:京杭运河、太湖大道、沪宁铁路和春申路围合区域;贡湖大道、具区路、立信大道、高浪路围合区域。
中心片区:核心片区以外,沪宁高速、雪梅路、京杭运河、望虞河、太湖、梁溪河、梁湖路、钱荣路、锡宜高速围合区域;锡澄高速、金惠路、锡澄路、江阴界围合区域;锡东大道、锡山大道、吼山南路、锡沪路围合区域。
外围片区:核心片区、中心片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五、调整优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的同时,增加了那些惠民措施?
六、新能源车有什么停车优惠?
新能源车进入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停车设施1小时免费,鼓励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停车场参照执行。
七、停车服务收费管理及备案有什么规定?
八、收费公示牌有什么变化?
根据不同的定价形式,停车收费公示牌分两种颜色: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停车设施采用蓝色公示牌,执行市场调节价的停车设施采用绿色公示牌。同时,统一市区收费公示牌的颜色、内容、尺寸、样式,添加了动态二维码。
九、对停车设施的价格行为规范有哪些要求?
(二)经营者使用财政、税务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
(三)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停车场所,停车收费单位在实施收费前须到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办理收费标准备案手续,按照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停车费用,不得擅自提价、改变收费方式和使用非正规收费票据。
(四)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停车场所,经营者在实施收费前应向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办理收费标准备案手续,并遵循公平、合法和诚信原则,严禁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十、调整优化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后,停车人的停车费用支出有什么变化?
一是核心片区、中心片区相比原一类、二类区,范围有所扩展,经开区部分地区由原三类区变为核心片区,停车支出会有所增加。
二是道路停车方面。停车支出以全天(24小时)计算,相比原收费支出降幅较大。
三是社会事业性单位配套停车场方面。停车费用以全天(24小时)计算,相比原收费标准小幅增加。
十一、某停车设施在核心片区和中心片区都有出入口,如何计费
设有多个出入口的停车设施,只要任何一个出入口位于核心片区,该停车设施即按照核心片区收费标准执行,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