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嘀嗒出行可以说是“闷声发财”,在一众平台深陷亏损泥沼之中时,嘀嗒的盈利模式已经跑通。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嘀嗒出行总营收为4894万、1.2亿、5.8亿元人民币,毛利为2421万、6891万、4.6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为-9702万、-10.7亿、1.7亿元人民币。2020上半年,营收、毛利、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3.1亿、2.5亿、1.5亿元人民币。
这也就是说,从2019年开始嘀嗒出行实现了整体盈利,且在今年上半年疫情阴影下保持了盈利状态。在“烧钱”标签突出的出行赛道里,嘀嗒此次IPO的*亮点,在于其证明了自身的造血能力。
而其所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出行赛道竞争惨烈,偏安一隅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在稳定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天辟地,是嘀嗒出行下一阶段的必考题。
创业故事
嘀嗒的创始团队*称得上是豪华阵容。
团队需要寻找新的机会,李跃军首先提出来要做出行。一开始宋中杰并不同意,他们认真研究了出行、到家、在线教育、P2P金融四个领域,宋中杰更青睐于教育,因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几人争辩良久,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致,他们想要找一个已经进入风口期、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赛道足够大且力所能及的创业方向,移动属性更强的出行是最合适的选择。
还有什么机会呢?
站在国贸的马路边上,看着一辆又一辆只载着一两个人的私家车驶过,宋中杰突然想:为何不能利用起这些空座位,让这些本来就要上路的车载上顺路的人?
在又一周后,宋中杰再和李斌约了一顿饭,饭桌上把估值、金额等核心问题全都敲定了。此时宋中杰才意识到,原来李斌是认真地想要投他们,而且在*次会见前,李斌已经将市面上所有顺风车平台都摸了个透彻。
“最后选了我们,肯定还是看重我们的管理团队。”
顺风车与出租车
就这样,加之团队此前积累下的经验,让嘀嗒在顺风车业务上稳步发展。而嘀嗒能实现盈利也主要是依靠顺风车业务。
嘀嗒从2014年开始切入出行领域,滴滴、快的此时激战正酣,网约车赛道拥挤,一定程度上出于避开竞争的考虑,嘀嗒选择主攻顺风车。在2018年滴滴因两起安全事故下架顺风车业务之后,嘀嗒进一步在顺风车市场与对手拉开差距。根据招股书,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是中国*的顺风车平台,占据66.5%的市场份额。
顺风车模式下,平台不承担拥车费用,且无必要向车主、乘客提供大额补贴,这是嘀嗒能先一步实现盈利的基础。随着业务的成熟,2019年嘀嗒顺风车业务毛利率高达83.1%。目前,嘀嗒收入组成中,顺风车收入占绝大比例,2019年顺风车收入占比达到91.9%,2020上半年占比达到87.8%。
可以说,是顺风车支撑起了嘀嗒整体的营收及盈利。
顺风车业务发展到2017年时已经进入稳定状态,当时的嘀嗒腾出手来,开始寻找一个新的业务方向。
是不是该切入网约车?——这一问题又一次被提出。但宋中杰对网约车的模式始终存有疑虑,加之网约车赛道已经有了滴滴这一强劲对手的存在,嘀嗒仍然选择避开网约车赛道,转而瞄向了一个被市场所遗忘的运力,出租车。
“老问我做不做网约车,是因为大家心中那个才是未来、是主战场。但我们不那么认为,我们认为出行市场的终局是扬招网约融合的。”
但真正切入这个领域之后,嘀嗒才意识到这其中的难度远比想象中大。
出租车确实面临着经营困境,但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并不简单在于网约车,网约车是造成出租车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出租车行业扬招模式(站在路边招手叫车)的天然不足。要真正帮助这个行业复兴,嘀嗒需要抓住根本问题,克服天然不足,完成市场需求侧的整合和供给侧的改造。
嘀嗒不认为出租车的未来是网招代替扬招,嘀嗒认为,只有扬招和网招共同增量发展,才能让出租车行业真正重新充满活力。此时嘀嗒的角色也逐渐从ToC向ToB、ToG转变,嘀嗒想要完成出租车的整合,需要与出租车公司、地方政府通力合作,这是一个极度费时费力的大工程,且有着较强的不可控性。
但目前嘀嗒的出租车业务仍未实现盈利。宋中杰告诉「资本侦探」:“这是一个系统化长期的工程,我们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即使嘀嗒在顺风车市场已经做到了老大,但顺风车的天花板比起网约车,还是低了不少。此外,在顺风车赛道,滴滴也已经卷土重来,嘀嗒的日子并非安枕无忧。
对于顺风车,宋中杰一直坚持“真顺风”的理念,即通过控制平台定价,保证私家车主无法获得商业盈利,以避免平台上以营利为目的的黑车司机出现。但造成的结果同样是可想象的——在别的平台给出更高价格的情况下,车主极有可能倒戈。选择了“真顺风”的嘀嗒,也可以说是放弃了一部分的市场。
此外,安全始终是悬于顺风车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嘀嗒还是滴滴,经过惨痛教训之后,都拥有了更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机制,但是,“人”仍然是所有商业场景中最不好控制的因素。一旦再有恶性事件出现,整个顺风车市场都将面临来自舆论的诘问、政策的倒戈。对于营收几乎依赖于顺风车业务的嘀嗒来说,这仍然是未来最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之一。
但就现在的嘀嗒而言,在“做一笔大生意”和“做一笔赚钱的生意”之间,嘀嗒显然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