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投出一个IPO:嘀嗒出行市值50亿界面新闻·JMedia

投资界-天天IPO消息,历经五次冲刺港交所,嘀嗒出行终在今日正式登陆港股,发行价为6港元/股,没有太多悬念,开盘破发,市值超50亿港元。

这是一个始于团购时代的创业故事。2010年,从谷歌离职的宋中杰和好友们一起创办一家团购网站——嘀嗒团,不过在千团大战中败阵下来。2014年,公司摇身一变,从拼车切入了出行领域,后来顺风车业务迅速异军突起,身后集结一支投资人队伍。

但令圈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宋中杰和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交情颇深,后者曾连续四轮加注嘀嗒出行,旗下蔚来资本和易车网,分别是嘀嗒出行最大和第四大的外部股东。正如李斌一般,一众造车新贵创而优则投,开始批量收获IPO。

五位老友联手创业,坎坷IPO路

嘀嗒出行的故事,要从5位程序员说起。

在此期间,宋中杰结识日后三位重要的创业伙伴——时任谷歌中国高级渠道经理的李金龙、时任谷歌中国项目拓展经理的朱敏和时任谷歌中国渠道客户经理的李跃军。2010年,移动互联网大潮开始兴起,彼时O2O模式在国内愈发火热,从谷歌离开的宋中杰决定“要抓住创业梦想的尾巴。”

于是,宋中杰联手李金龙、朱敏、李跃军,又拉来曾在百度任职的爱帮网老同事段剑波,共同创立团购网站“嘀嗒团”。但当时整个团购行业已进入“千团大战”时期,竞争愈演愈烈。最高峰时曾位列行业第三的嘀嗒团,算上过桥贷款也只拿到了共9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融资节奏太过缓慢,直接导致公司在主流团购网站的竞争中逐渐落败。

转眼到2013年底,宋中杰与团队思考如何转型自救,摆在他们面前的共有四条路:P2P金融、在线教育、到家O2O和出行。最后,团队将方向锁定在出行领域。当时,滴滴与快的正打得火热,如何避免正面遭遇这些出行巨头,成了宋中杰眼前最紧迫的工作。

直到2014年1月,有一天宋中杰在北京国贸开完会出来打车,站了半个小时也没打到一辆车,但在他眼前有很多空的私家车经过。“当时我想,有那么多的空座位,我要打车反而打不到车,是不是应该把那些空座位利用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与团队决定从拼车服务切入出行领域。

2014年5月1日,嘀嗒拼车APP正式上线,很快便在细分赛道崛起。紧接着,嗅觉敏锐的嘀嗒拼车又在2017年9月宣布进入出租车领域,成为一个出租车、顺风车兼具的移动出行平台。

顺风车撑起一个IPO,李斌连投四轮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交易总额、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在中国顺风车平台排名第二,市场份额分别约31.8%、31.0%。而自成立以来,嘀嗒出行已为约6940万名顺风车乘客提供服务。

但是,顺风车业务也为嘀嗒的发展带来挑战。据嘀嗒出行2020年首次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出行以66.5%的市场份额,成为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头羊”。然而几年过去,嘀嗒的市场份额却缩水将近一半。

回顾嘀嗒出行的成长历程,有一位常常被提起的人——身上集结了易车网、蔚来汽车创始人和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等多重身份的李斌。

李斌与宋中杰最早相识于2015年,彼时嘀嗒出行正在寻求B轮融资。宋中杰是通过一位朋友引荐,认识了当时还在做易车网的李斌,但在见李斌之前他没有报太大期望。“他的易车网是做汽车资讯的,我做的是拼车出行,当时觉得不太靠谱。”宋中杰曾回忆道。

但事实却出乎宋中杰的意料。

双方在北京东三环的昆仑饭店只谈了一个小时,李斌就决定出手投资。过了一周后,颇有诚意的李斌又和宋中杰约了一顿饭,在饭桌上把估值、金额等投资细节全都敲定了。于是在同年2月,易车网完成了对嘀嗒出行的B轮投资,投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

此后,李斌又通过易车网、蔚来资本对嘀嗒出行连续三轮加注,蔚来资本也位列后者第一大机构股东。天眼查显示,2015年5月,嘀嗒出行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由IDG资本、崇德投资、挚信资本、易车网共同投资。

另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8月,蔚来资本管理的上海蔚郁对嘀嗒出行进行了D轮独家投资,总额2亿元人民币。2018年,嘀嗒出行迎来E轮融资,总融资大约9亿元。本轮投资中,蔚来资本基金I期认购约3.18亿元,蔚来资金基金II期认购约1.28亿元;高瓴大约投资1.28亿;京东集团投资大约1.28亿;此外还出现了李斌家族信托NBNW的身影。

虽然李斌仅在嘀嗒出行担任非执行董事,但实际上宋中杰曾在2018年邀请他加盟嘀嗒出任董事长一职。由此可见,李斌对于嘀嗒出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造车新贵,正批量投出IPO

嘀嗒的IPO野望,是李斌出行版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圈子里,李斌常常被称为“摩拜单车背后的男人”,当年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带着团队去见了李斌,关于共享单车的想法,两个人不谋而合,当晚,李斌还想出了品牌的名字:Mobike(mobile和bike的合成词),中文名为摩拜。接过李斌的天使投资后,胡玮炜便开始创业。

后来共享单车大战行至中局,美团37亿美元收购摩拜单车,李斌当初投资的146万换回了13.4亿——两年多近千倍的巨额回报。

放眼望去,几位国内造车新势力的掌门人,都不约而同做起了VC,扩大着自己的IPO版图。

小米雷军的IPO成绩更为亮眼。最新一幕在今年4月,嘉晨电子在湖北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早在2021年,工商信息变更显示,小米与华登科技、华工创投、华策教投一同出现在嘉晨电子股东阵容之中。同时嘉晨电子还有另一个身份——小米汽车供应商。

犹记得2023年2月,禾赛科技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在禾赛科技身后簇拥着众多投资方,其中小米集团在2021年的D轮融资中便是领投方之一,后来又在当年11月追加投资7000万美元。

造车新贵为何如此如此热衷投资?一个重要的逻辑在于对造车上下游供应链的布局。当汽车核心零部件紧缺对产品交付造成影响、致使成本大幅增加,车企化身CVC时,一定会围绕提升供应链稳定性、提高工厂交付能力来展开,例如新能源汽车对于动力电池、芯片项目的投资。这是一条关乎国运的超级赛道,每一个环节都蕴含了机会。

正如李斌此前所言,在汽车行业再一次成为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的大变革时期,中国市场将拥有更多的机会。“感谢时代给了创业者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大产业、大赛道上的创业机会。我们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