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离开汽车之家让许多人唏嘘不已,唏嘘的一个理由是李想的退出又提供了一个案例,即创始人在公司做大的过程中,股份逐渐稀释、逐渐丧失控制权而最终出局。
其实,分析一下控制权有两个层面,一是战略层面,一是管理层面,前者决定一家公司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后者主要关系一家公司的日常运营。从这两个层面看,可以说汽车之家都已不再需要李想。
先说管理层面。
再说战略层面。
如果我们对战略多做一些了解,可以做出的判断是,在战略层面,李想一直处于主动或被动的“失语”状态。
一方面,从持股比例上李想早已失去大股东地位。2013年12月,汽车之家上市,澳电拥有66.2%股份,而李想仅持股4.9%;2014年11月,股票禁售期后,李想通过抛售,持股比例已不足4%。另一方面,在战略层面,李想给自己保留的权利只是否决权(一年只能行使三次)。
在宣布李想卸任总裁的内部邮件中,汽车之家CEO秦致称“我们对行业的未来和我们的未来都看得更清晰了”,而这里的“我们”并不包括此前一度主张开辟租车业务的李想。从中可以推测,对公司战略层面的分歧可能是导致李想离开的更深层原因。
从李想的人生脉络去看,一个已经变得大而平稳的公司可能已经无法承载他的“理想”,尤其是当他失去对公司战略的把控之时。
战略缺失
李想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可能无法明确地揣测到,但是我们可以从他遇到特斯拉时的狂喜看出一点苗头,李想在特斯拉ModelS刚进入中国时就有幸成为了第一批车主,开了半年后,他在特斯拉测评里说:我都TM的快疯了!
作为一个互联网和汽车行业的杂交从业者,李想面对特斯拉的激动很容易理解。我们能够猜想的是,汽车行业颠覆式创新的特斯拉的出现,或许激起了18岁就辍学创业的李想心中的新的激情,而显然,这火苗在已经变大和平稳的汽车之家是很难找到火种而燃烧起来的。
汽车之家离开李想仍然会是一个大公司,但是它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思考是:企业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之上更应该时时思考的战略问题——战略不是你不去想就不存在。
国际战略大师罗伯特·伯格曼在“战略控制命运”里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在持续增长的同时,许多企业正在逐步丧失其战略的根本点,而中国企业普遍缺失即是:战略、与环境互动、领导者远见。
从管理角度讲,汽车之家离开李想也许没有损失什么,而李想也许还缺乏让资本信任的战略选择能力;而在90后创业者站上主角的今天,作为80后创业先锋的李想的精神领袖的价值光环也可以退场了。但是从战略角度讲,正如互联网观察者秦刚说的,随着李想离开汽车之家,汽车网站领域真正能够做事情的团队基本也解散了。接下去哪个团队能够把握时机崛起,还是一个问号。
而对于李想个人来说,离开,其实挺好的——就像这半年离开多汽车之家的“老一辈”管理者如杜红(主管人力)、韩路(主管内容)等人,杜红跳任PP租车副总裁,韩路自举大旗走上了无人机创业——这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