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vana是一家在互联网上卖二手车的公司。他的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是没有dealership,买二手车的人看车是在网上看,看好了公司送货到家,或者买家去一个看起来很fancy的停车场自提,不满意7天以内免费退货。
公司宣称他们颠覆了二手车交易市场的用户体验,因此也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
单车收益也因为规模效应逐年升高。于上个季度创纪录的达到了平均每辆二手车赚3132美元的水平。
而如此靓丽的增长还大有空间可为。目前Carvana只在美国东海岸流行,也才刚刚进入加州。还有一半以上的美国市场没有他的身影。作为颠覆者,未来的想象空间仍然巨大。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颠覆者的故事。营收指数增长,毛利率线性增长,潜在市场巨大,17年上市,2年股价翻了10倍仅仅是个开胃菜,未来全美国的二手车市场都将被颠覆,Carvana现在125亿的市值是在是太便宜了!
REALLY?
一个故事如果是完美的,那他本身一定是假的。Carvana也不例外,细看之下,全是破绽。
**先说商业模式。
2,真的有规模效应吗?泡咖啡的小妹一天泡100杯咖啡还是200杯咖啡,领的工资是差不多的,咖啡因为是同质的,所以用得越多单位成本越低,房租水电这些也是摊销的,卖得咖啡越多,成本越低。这个是规模效应。
你卖二手车,请问修理工一天修10辆车和20辆车,他工资能一样吗?那玩意儿是重体力活好不好。再说零件,SUV和轿车零件能一样吗?04年的车子和14年的车子零件能一样吗?奥迪的零件和尼桑的零件是一样的吗?
再说运费,你去卖家那里提车,提10辆车和提200辆车,成本没有区别,永远都是一部车两个人去提,回来两部车两个人。当然,你送货的时候有规模效应没错,一次能送个十几台车。问题是相当于传统车商,人家根本不需要送货,也少有需要处理退货的情况。
3,潜在市场很大吗?就拿公司发布的PPT来看,明眼人一眼就看明白了,现在公司早已把可以布局的地方都布满了。剩下的都是荒无人烟的中西部地区,在那些地方,几十公里看不到人烟是家常便饭,在那些地方妄图抛开当地的车商搞互联网直销,油钱都不够,事实上,增长已经到极限了。
**那问题来了,商业模式这么多破绽,为什么单车毛利润还在不断攀升呢?
来,我们来看看二手车的毛利润是怎么来的。
卖车的收入–收车的费用–车子的检查,维修费用–停放费用和运费
前面说了,卖车的收入和收车的费用因为公司没有议价能力,这部分可以挤压的利润空间很小,运费和停放费用也解释了,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好挤压的。那么就只剩下车子的检查和维修费用了。
前面也讨论过,这部分费用对规模来说也不敏感,毕竟修车和造车不一样,不能完全是流水线运作的模式。但是就是这么神奇,人家就能够把这部分费用逐渐降低,以一种外人看不懂的方式。
要么这里有什么行业秘籍,Carmax和传统车商都不知道的,要么就有点什么猫腻。
秘籍杰米肯定是不知道的,但猫腻却是有的。
公司一共有9家IRC(InspectionandRepairCenter,检修中心),其中有6家是租的。
BlueMound:DrivetimeDelanco:DrivetimeWinder:DrivetimeCleveland:DrivetimeNashville(DrivetimeleasesNashvillefromanunrelatedparty)Tolleson:Verde
再仔细看一下,啊嘞嘞,Drivetime和Verde的老板怎么和公司的CEO叫一个名字咧?
Carvana的CEO叫Garcia三世,Drivetime和Verde的老板叫Garcia二世耶。是的,这是关联交易。Carvana的检修中心是低价从CEO老爸那里租的,所以才能把检修费用压到那么低。
也就是说,真相只有一个,Carvana的所谓的线性增长的单车毛利润根本就是通过关联交易做出来的!
**让我们再重新来推理一下这个案件:
然后再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减持,抛售Carvana的股票套现。公开资料显示,他老爸的VerdeInvestments,Inc自2018年4月开始不断地卖股票,把10%的股份卖得干干净净,最后一笔发生在2019年6月11日。通过卖股票至少赚了6亿。
这还没完,公司的高管,CFO,COO等一干人等也开始在同步大量抛售股票,至少套现1亿。目测现在也没有剩下多少股份了。
更有意思的是,公司在5月底增发了一次股票,也发行了债券。债券的利息是8%,而这部分钱居然拿去还了一笔利率是3%的停车场建设费用。正常人都是用低息贷款去还高息贷款,Carvana这个逆向操作是典型的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收款方应该还是关联方。坑的就是股东。
好,推理到这个地方,我们差不多看明白整个生意了。Carvana不是个可以赚钱的生意,管理层从一开始也没打算要通过卖二手车赚钱,他们要的是通过关联交易做高股价,然后减持套现。他们是要通过卖掉自己手上的Carvana股份来赚钱!
鉴于Garcia二世已经抛光了所有股票,管理层也基本跑的干干净净了,连新近融到的资本也转移到了关联方,接下来继续通过关联交易补贴上市公司变得无利可图,上市公司的财报会突然变脸,变得非常难看。但管理层是不会在乎这些事情的,很快就会有股东嚷嚷着要律师起诉二世和三世,但是在美国打这种官司,你懂得,要不回来几个钱,有限责任公司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