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的“21世纪汽车产业年会(2023)”正式举行。在这场以“为进化而来”为主题的论坛上,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与罗兰贝格联合发布了《汽车新商业模式发展趋势2023》(以下简称《报告》)。
“智能化、电动化推动行业演进,产业价值链分布后移,产业角色将发生变化;宏观经济生变,产业玩家承压,模式创新不可或缺。”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表示,过往汽车产业是以汽车的产品销量、生产端如何提升效率、销售端如何丰富自身渠道网络等为主,当下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完全以用户出行诉求为核心的全新格局体系,载体层与服务层的“破”与“立”将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旋律。
因此企业应重新考虑创新战略和商业模式,以增长换道(从单一产品到全面价值)、生态变法(从采买关系到生态伙伴)、盈利有术(从注重成长到深化运营)强化业务护城河。
增长换“道”:从单一产品到全面价值
伴随着90后、00后消费习惯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购车和租车模式,整车订阅模式在灵活性、便捷性等均有明显优势,可以最大的发挥车辆的使用价值,且普及度正在逐步上升。
目前新兴整车订阅玩家通过提供送车上门、管家服务、代客洗充等服务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满意度。
不少整车企业也在同时通过“功能订阅”的方式将包括ADAS等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更快的推向市场,以缓解客户购买高级ADAS服务的顾虑。整车企业与产业其他玩家也在通过强化特定场景的ADaaS服务运营,以确保更好的用户体验,而停车场景的高频率和强痛点,成为了部分企业切入的首选。同时部分企业也在探索特定路线的ADaaS订阅模式,并通过构建多维度、高灵活性的运营体系以支撑场景的落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报告》发现,与基于自动驾驶功能的订阅的蓬勃发展不同,基于传统硬件功能的订阅模式正面临着消费者接受度较低的挑战,消费者教育虽仍在持续,但收效较弱。
这一挑战主要表现在购买决策和收费方式两个方面,即客户视角的“默认标配”(汽车价格中包含了硬件)与主机厂视角的“灵活选配”(购买汽车时无需立即做出决定)存在冲突,客户视角的“重复收费”(既收取硬件费用,也收取使用权费用)与主机厂视角的“仅对使用权收费”(不收取硬件费用,期望通过使用费来回收硬件成本)存在冲突。
当前部分企业正积极探索座舱内车载娱乐系统的软件与皮肤订阅,在此过程中,如何在保证统一的生态/主题的同时提供足够的个性化已为重要的成功要素。
生态变“法”:重塑零整关系,从买卖双方向生态合作伙伴升级转变
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催生出大量高价值与高潜力的产业链环节,这些产业链环节相互交织成了生态圈,采购伙伴也升级成了生态伙伴。
随着软件研发能力构建已形成共识以及主机厂基于自身企业类型、品牌定位等因素赋予车辆差异化的软件价值和提供差异化的软件服务/产品,2030年单车价值中的软件价值将较2022年实现翻倍,整车企业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模式落地和商业变现范式将成为至关重要的话题。
软件、智能化产品的新供应商有着与传统供应商不同的合作期待与话语权,这些新部件的出现也改变了企业间的合作范式及采购关系,出现了分离式采购、主机厂集成、Tier0.5模式等新兴模式。
除了零部件体系外,在新能源车时代,主机厂对于售后生态的布局积极性也在持续提高,期望更好的把控用户界面,希望尽可能覆盖电动车保修期内/外的售后业务,以产生更多的可持续价值和利润(尤其考虑到电动车新车销售利润普遍更薄),掌握后市场的话语权。
《报告》还指出,除了售后服务以外,新能源车后市场也衍生出诸多新业态,均围绕着“电”展开,如充电、换电、BaaS、电池回收等等,也给汽车产业注入了新活力。以补能为例,在基础的充换电服务之外,补能玩家们纷纷探索补能资产运营与延伸增值服务的新模式,包括电池银行、电池回收利用、代客充电、车队运营提升等。
盈利有“术”:深化用户运营体系、调整研/产/供运营模式
《报告》提出,用户共创是车企在商业模式探索的全新尝试,车企致力于通过内容共创、活动共创、产品共创及价值共创,提高用户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和长期绑定。随着从“车核心”到“人核心”,互联网模式正在变革车圈价值认同。一方面,互联网化的车圈商业模式推动用户深度参与品牌,强化用户与品牌绑定;另一方面,用户口碑相传最好的营销手段,其涟漪效应反之惠及车企,提升营销效率;同时社群作用为用户带来以车企品牌为中心的联系纽带,进一步强化品牌韧性。
《报告》认为,深化用户运营体系,也有利于车企调整研/产/供运营模式以提升价值、效率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