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严重的是,目前已经有车主在论坛上表示,他们的车辆已经出现了二次烧坏的情况,这对于众多遭遇此问题的奥迪车主来说,可能将面临无休止的维修之困。
实际上,类似的问题对奥迪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多年前,奥迪车辆所出现的烧机油问题,至今也没有根本解决,不少司机不得不“习惯”自己每月加一升机油的情况。
对于奥迪在中国所出现的这种问题,在奥迪百年中国庆典的会场,奥迪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萧绅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会有专门的技术工程师或者是技术开发成员处理中国市场的产品问题。我们有一个技术研究中心,也在针对这些问题在做积极的研究。所以说,现在对反馈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流程还是很迅速、很流畅的。我们也想再强调一点,奥迪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市场会有特殊性的问题,所以奥迪已经在过去几年加大了力度进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前的试验。跟前几年相比奥迪这方面的投入大大增加了,我们会做更多的燃油测试和长距离行驶测试。“
也许,远在德国的萧绅博无法直接了解中国业务的情况,实际上,问题反馈的速度远没有他想得那么快速。
2006年1月,奥迪宣布将其品牌建设和进口车业务纳入刚刚成立的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形成了国内高档汽车品牌销售的所谓“奥迪模式”---进口车、国产车与品牌建设统一由合资企业下属的销售公司负责。但今年5月,奥迪在华成立奥迪(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迪中国),负责奥迪公司在中国的采购、车载电子软件及娱乐系统的本地开发测试和增进中德股东双方的快速沟通三方面事务。同时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将继续负责奥迪在华所有国产和进口车型的销售、市场营销、经销商管理、售后服务等业务。
对于这一变动,奥迪也许更愿意解读为脱离大众中国的管束,但是,在敏锐的中国市场专家的眼中,这更是一场为和中方争夺话语权的变动。负责奥迪在中国财务收益的冯德瑞把家从德国搬到了北京,显然距离利益的中心更近了,也更好掌控了。
实际上,长期以来,奥迪在技术管控上的严格,让其合作者一汽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关键技术更是鲜有染指,显然奥迪在“市场换技术”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在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从奥迪中国的成立来看,这家由德国奥迪独资的公司,不仅负责零部件的采购,乃至在电子系统的本地化开发,奥迪都要自己来掌控,丝毫不给其中国伙伴任何介入其研发阶段的任何缝隙。
那么,不管是设计缺陷、还是配件缺陷,严谨的德国人不肯承认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中国的油品和空气成为“替罪羊”也就只能“认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