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参展费都交不起了?新能源车当真“大市不妙”?
01
多个新能源车企举步维艰
进入2019年,频频爆出的诸如华泰旗下所有子公司全部被质押、国金汽车、陕西通家欠薪放假等新闻,足以可见这些企业处境之艰难,车企收紧预算取消参展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自今年以来,至少有14家车企传出停工、减员、欠薪的消息。
前两日传得沸沸扬扬的华泰等四家车企年底将破产也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官方对此进行了否认,不过据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披露,如今华泰账面上仅有13万元银行存款,资金流动性压力相当之大。
02
大幅补贴退坡对车企是重大打击
在新能源车市场销量高歌增长的背后,为何这些企业表现却都不尽人意?从展会组委会工作人员回应中也能窥见一二,展会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延期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车企的补贴弱化,导致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参展意愿减弱。随着新能源补贴的不断减少,对曾经依靠补贴过活的新能源车企无疑是重大的打击。
我国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早期补贴确实力度大,从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政策公开资料中显示,2013年前实施标准中,电动车每车补贴达到了6万元,2013年-2015年,乘用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虽有调整,但纯电续航里程超过250公里,每车最高享受6万补贴。
记得早前打车遇到一个电动车的师傅,对方表示买一辆十几万的电动车,政府补贴几万元,真正自己掏钱也不到10万元,可以说相当划算。即便是2016年、2017年,依然可以享受到较高的政府补助。
而进入2019年更为严苛,有媒体以蔚来ES8作为例子,该车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为355公里,按照2018年政策国补+地补获得补贴约6.75万元,2019年补贴政策正式实施后,补贴总额仅为1.44万元,每车直接减少了5.31万元,如果以总量计算,这对于车厂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所以对于早期依赖政策补贴生存的车企,补贴退坡后,因为没有自己核心技术,导致生存空间越来越挤逼。
03
新能源市场销量逐渐提升
燃油车销量收窄,新能源车成为拉动车市增速核心动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从2009年销量不足1万辆,到2018年,新能源车市场销量达到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截至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全球销量占比超过50%。2019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9万辆和79.3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1.6%和32.0%。
04
新能源市场强者恒强,小企业难分羹食
但即便市场销量不断提升,新能源车市场依然摆脱不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定律,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滩头”的仍是有着成熟技术的传统大厂。
所以说,“颓”的只是少部分车企,对于诸如比亚迪这样的大厂,丝毫没有太大的影响。
造成小众新能源车企陷入生存困境,除了补贴退坡和品牌认可度一般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低估新能源造车的难度,这不仅需要前期的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后期大数额流动资金链的支持,很多企业车子造出来了,还没有实现量产,钱就已经烧完了!另一部分在燃油车市场“败走”的边缘企业,在僧多粥少的市场环境下,也很难借新能源汽车红利实现“自救”。
05
破局关键在于“合作”?
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整体车市走弱促使车企之间的合作变成一个常态。继丰田宣布和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之后,近日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展开发动机版块业务的合作。车企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实现技术共享,也将为双方节约成本,比如小鹏、蔚来、拜腾采用由传统车企代工的方式实现新车生产。
随着汽车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新的入局者很难凭借一己之力胜出。向主流传统企业靠拢可以补齐软肋,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当然,就像上面所讲双方合作还可以节约成本,现在很多企业熬不下去,原因就是资金链的断裂,有充足的资金,才能实现批量的生产交付,通过量产实现盈利。
新能源市场从不缺造车者,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境内已有486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注册在案,这个市场已进入了弱肉强食的时代,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造车企业,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产品品质,而技术跟不上这个行业发展步伐的企业将被淘汰。所以整体来看,新能源车市场处于一个健康发展的阶段,未来随着政策补贴力度的减少,有助于行业淘汰“浑水摸鱼”的低端车企,促进行业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