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拿下第一名这并不奇怪,毕竟它总是呆在这个位置,作为一款经典的家用车型,虽然外观配置都不出彩,但车本身省油耐用,这种简简单单的感觉直达车的本质。车就是车,而不是移动的冰箱大彩电,有这些当然好,但这都不是免费的。
11月销量:32125辆
官方指导价:7.999万—15.19万
轩逸之后是朗逸,这个已经成为了市场常态,作为相爱相杀的老对手,它们常年是燃油车型销量的冠亚军。11月朗逸差一点就把轩逸掀翻了,两车的差距并不大,仅仅数百台而已,就看12月大众能不能发一力了。
11月销量:24667辆
官方指导价:13.72万—18.52万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国产燃油车型除了曾经的神车哈弗H6,星越L是第二款冲进销量前三名的车型。能够从德系日系的重重包围之中杀出来,它的实力可见有多强,而且在合资油车最巅峰的时候,星越L都不落下风,现在自然也不会差。值得一提的是,它月销量常年徘徊在1.8万台左右,但11月直接爆卖近2.5万辆,这个增长幅度确实牛!
11月销量:23300辆
官方指导价:16.45万—23.99万
全新帕萨特Pro刚刚上市的时候大家也不看好,但现在看来它依然受市场热捧,和经典帕萨特一起拿下超过2.3万台的月销量。大十几万的车能卖超过2万台,还是纯油车,这个成绩很多新能源都拿不下来吧。
11月销量:21767辆
官方指导价:12.79万—17.29万
跟在大哥后面的是速腾,大众一向奉行的是群狼战术,既然单打独斗不是轩逸的对手,那就全军出击,在进入前十榜单车型的数量上击败它。速腾我上一次开还是三年前,不过它的整体表现我依然记忆犹新,稳稳当当很不错。
11月销量:21556辆
官方指导价:9.78万—16.19万
在吉利星越L之后,奇瑞也发力了!瑞虎8今年的整体表现一直都很不错,不过一下子冲到了第六名算得上是意外之喜。而且它和前面的速腾差距非常小,200多台的销量12月再努努力或许能更进一步,期待燃油车型销量前五名有两款国产车的盛景。
11月销量:20655辆
官方指导价:16.98万—26.38万
大众日产都亮相了,怎么可能少得了丰田呢,RAV4荣放为它守住了月销2万台的关键门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它的销量一直徘徊在2万台左右,一直没有提振起来的势头。究其原因还是车型比较老了,而新一代车型2025年6月左右会上市,新车升级很大,届时有望改变这种情况。
11月销量:20167辆
官方指导价:18.68万—26.68万
途观L刚刚上市时的境遇和全新帕萨特差不多,围观群众都不看好,觉得它贵了。但它的升级确实很大,再加上现在还有十分不错的优惠力度,市场整体很认可,所以月销量一举冲过了2万大关。
11月销量:19700辆
官方指导价:12.98万—18.48万
现在丰田强势的车型还得是SUV车型,旗下经典的轿车如凯美瑞和卡罗拉等都很难冲进前十名。卡罗拉锐放11月的销量有点可惜,差一点就超过2万台了,不过它本身的实力很不错,皮实耐用空间够,刚成家的小两口买它很合适。
11月销量:18805辆
官方指导价:17.49万—25.39万
作为同门亲兄弟,帕萨特的表现那么出彩,迈腾怎么会落后呢?它11月销量超过了1.8万台,也稳稳的站在了前十名里。不过迈腾和帕萨特的销量差距有5000台之多,而它们本质上其实是一台车,除了外观不一样其它的大差不差,大家觉得原因是什么呢?
写在最后
篇幅有限我们再简单看看10名以外的选手有哪些!排第11名的是本田CR-V,11月销量为17752辆,排第12名的是大众探岳,它11月销量为16925台,都是大家熟悉的经典车型。而全新凯美瑞上市之初很多人说它换代不彻底,总之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在可观的优惠下11月销量依然有16798辆。这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对吧?
车评社
关于大众好口碑的,还有看不见的品质,在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工程师详细实验了光老化和热老化等看不见的细节,比如一台10年的上汽大众车型,在塑料、覆盖件等部位,依旧如同新车一样光鲜。
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体系力与品质,也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前者关乎着技术与成本控制能力,后者则直接影响可靠性、保值等隐性价值,双向的高质量、高标准,更是坚持长期主义,引领汽车行业正向发展的关键因素。
油+电两步走,智启新未来
关于新车规划,上汽大众计划到2030年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也就是平均每年超过3款新车,按照预热、试驾、上市的节奏来说,上汽大众也将迎来新车投放密集期。
这也代表了合资新时代的开启,相比以往海外技术引入到本土化生产,上汽和大众双方将拿着各自最强的实力,来共同应对电驱化转型。具体可以分为两步,燃油车将更加智能,包括智驾和座舱两大领域,通过最近上市的帕萨特Pro、途观LPro,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明显的升级。
同时,多款基于全新混动平台以及纯电动平台的新车,也将搭载全新的三电技术,城市NOA功能、车机系统的全新交互界面、AI大语言模型、更丰富的场景融合能力等,这些也是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功能。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品牌与产品的定位也将更加丰富,除了大众品牌,奥迪新豪华电动品牌AUDI的首款车型,即将在2025年推向市场,新车基于奥迪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打造,专为中型和中大型智能网联纯电动车型设计,同样也是新能源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市场。
此外,大众标准化设计理念,对整个国内供应链的品质提升,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次创业”未来可期
作为大众的第二市场,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汽大众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更是有口皆碑。就如同人生40岁的年纪,要阅历有阅历,要能力有能力,要资源有资源,正是当打之年。
在进入合资车企新时代之后,关于未来如何留在牌桌上,上汽大众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那就是要拿出最强的体系、品质,结合国内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来展开全新的布局与反击,在2800万辆的庞大基数上,“二次创业”的上汽大众未来可期。
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对,就拿去年来说,上汽大众依然是合资燃油与纯电的双料销冠。若再细化一些,我们还会发现不同,因为大幅下降的主要是日、韩系,德系在国内汽车市场依然拥有稳定的表现,这就说明了其强大的影响力。
在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庆典上,并没有太多绕口官话、或者讲情怀,更多是对未来的信心与拥抱市场变革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近日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携手迈入2.0新阶段。
对此,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直言:站在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汽和大众再次续约,将共同助力合资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二次创业”,加速合资车企的电驱化转型。
直白一些,上汽大众已经开启“新赛季”模式了。
体系力+高品质,底牌真的很大
相比见证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史,这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其实上汽大众的核心贡献,是为我国汽车工业培育了优质的供应体系与人才,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汽车圈的“黄埔军校”。
比较直观的例子是,生产桑塔纳初期,国产化率仅为2.7%,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如今,国内已经建立了400多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近90%的供应商企业位列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
功夫汽车
从产品研发到用户体验,甚至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上汽大众都在努力贴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上汽大众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推出15款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车型,其中CMP平台的新能源车将成为其亮点之一。这些车型覆盖燃油车、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增程式电动车,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这些新产品不仅是对用户需求的精确响应,更是上汽大众在中国市场竞争力的体现。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每一次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升级,都在彰显其全新的品牌活力。
(3)新体验:从硬件升级到服务焕新
当消费者的需求从“拥有一辆车”转变为“享受一段旅程”,上汽大众将服务体验提升至全新高度。
从“产品驱动”到“体验驱动”,上汽大众正在打造以用户为核心的全方位生态系统。线上直连服务与线下体验中心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通过OTA升级,上汽大众为用户带来持续优化的驾乘体验,让车辆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智能伙伴。这种贴近用户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品牌粘性,也在市场竞争中树立了差异化优势。
首先,在燃油车领域,途观LPro和帕萨特Pro等经典车型正通过智能化升级焕发新生;而在新能源市场,ID.家族的稳步崛起,让上汽大众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玩家。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与市场的转型,更是上汽大众“油电同进”战略的一次实力验证。
不仅如此,上汽大众接下来的“油电同智”战略更让人期待。其研发重点包括城市NOA功能、高效安全的新三电系统,以及融合自然语言交互的智能座舱。这些技术的推出,不仅回应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期待,也为行业设立了新的标杆。
而在生产端,安亭基地正加速向“三个中心”转型,成为电动化生产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中心。
通过引入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上汽大众不仅提升了新能源车生产能力,还为未来推出更多高端电动车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的上汽大众,将不仅是一家追求技术创新的车企,更是一家善于洞察市场需求、通过多维度产品矩阵构建全新生态的综合性汽车企业。
(2)新产品:从经典到创新,全面拥抱本土化
四十年来,上汽大众与中国汽车市场紧密相连。本土化始终是其制胜法宝,而这一次,本土化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可以说,智能化座舱、OTA升级,以及生态化的用车场景,正成为上汽大众未来发展的核心抓手。
当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如飓风般席卷全球,上汽大众没有选择墨守成规,而是以“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勇敢破浪,在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双赛道上同时加速。
这是一场技术与市场的双向破局,也是一场品牌与用户的深度对话。在这个节点,四十而“燃”的上汽大众,不仅要重新定义自己,更要再次定义行业未来。
毫无疑问,过去的历史已然无法继续定义这家老牌合资车企的地位和未来。面对快速迭代的行业趋势与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刚刚完成续约的上汽大众,接下来将如何主动革新,用行动回应时代的考验?
下面,我们尝试从四个“新”,来试图一窥1未来15年的上汽大众,将会“长”出怎样的新动能。
(1)新战略:双赛道并进,探索未来可能性
如何让传统与未来并行?上汽大众用“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给出了答案。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风口浪尖,上汽大众正全力加速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双赛道上双轮驱动力。
车神大咖秀
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上汽大众而言,这40年的风雨兼程,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40年间,上汽大众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更以卓越的品质、创新的精神,书写了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互利共赢的佳话。
12月10日,以“共出众启新篇”为主题的上汽大众40周年庆典活动正式举办。站在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口和自身40周年的崭新起点,上汽大众郑重揭开了未来发展的新篇章。活动现场,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深情回顾了上汽大众40年的辉煌历程,并表示:“站在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再次续约,我们将继续紧密携手,不断拓宽彼此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全力支持上汽大众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二次创业’,共同推动合资企业迈向新的高度。”
淬炼经典,与用户美好相伴
40年前,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了中国汽车合资新篇章。彼时,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汽车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也仅限于“代步工具”。上汽大众的出现,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来了德国大众严谨的品质文化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从最初的桑塔纳轿车国产化项目,到后来的帕萨特、Polo、朗逸、途观等明星车型的推出,上汽大众不断满足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更以卓越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消费者的深厚情感。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800万辆汽车驶入千家万户,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赖伙伴。承载几代中国消费者集体记忆的同时,这些在品牌传承中不断革新的汽车产品,镌刻着上汽大众不懈探索与卓越贡献的深刻印记,成为了上汽大众的专属名片。
深耕中国市场的40年间,上汽大众始终秉持市场导向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动产品与服务的革新。通过前瞻性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上汽大众已构建起覆盖轿车、SUV、MPV等多个细分市场的全面产品线,精准对接了不同消费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持续为用户的美好出行生活增添便利。
匠心筑梦,用品质树行业典范
自桑塔纳轿车国产化项目启动开始,上汽大众便敏锐地捕捉到产品质量与制造工艺的核心意义,并将其确立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所在。为保障产品质量,上汽大众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引入全球先进的生产设备与前沿技术,精心构建了一套严密且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运作,上汽大众旗下产品在性能表现、安全保障以及耐用程度等多方面,均稳定达到甚至超越国际一流水平,使“上汽大众制造”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追求卓越品质的道路上,上汽大众从未停下脚步,不仅设立了高水平的研发中心,还广泛吸纳并培养了一支由行业精英组成的研发团队。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创新能力,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工艺升级,使得上汽大众的产品在节能减排、智能驾驶、舒适体验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体验。
通过输出先进的设计理念、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以及开展系统的人员培训等方式,上汽大众有效助力供应商提升产品品质与技术创新水平,成功打造出一条贯穿全产业链的高品质供应链。截至目前,已有近90%的上汽大众供应商位列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上汽大众在大幅提升自身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更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树立了行业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