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不足万辆,2012年为1.25万辆。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不到80万辆,2023年产销量分别跃升至958.7万辆和949.5万辆。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670万台,占全球产量的64%。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的关键力量。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汽车产销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的渗透率达到31.6%。2022年我国电动汽车出口额200.9亿美元,占全球电动汽车出口总额的25.2%,位于德国之后(264.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但按照出口量来算,2022年我国出口57.9万辆轻型电动汽车,是世界第一大轻型电动汽车出口国。
其次,形成竞争力强的完整产业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从上游矿物原料加工、动力电池到下游整车的完整产业链,而且在每个产业链环节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全球有一半以上的锂、钴和石墨原材料加工在中国,中国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产能占全球的70%,负极材料产能占全球的85%,电池产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纽约时报》2023年5月的一篇报道指出,中国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份额为:钴矿41%,钴精炼73%,正极材料77%,负极材料92%,电池66%,电动汽车54%。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显示,2000年—2021年锂离子动力电池专利申请量中国大陆地区为15501件,全球其他地区总共4300件。
最后,企业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国不仅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形成了较大规模,而且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造车“新势力”发展迅猛。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辆,前15名的车企中,我国车企有6家,其中比亚迪以185.8万辆居世界第一。2023年第4季度,比亚迪纯电动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动力电池领域我国也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领先的企业,2022年全球装机量前十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我国占据六席。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增强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均价从2015年前后的10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18万元,实现了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市场定位的攀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支撑因素
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颠覆性创新带来了“换道超车”机遇,产业发展政策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强大的数字产业、充分的市场竞争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其一,外部条件:颠覆性创新带来了赶超契机。为应对全球变暖,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重要的目标,而交通行业是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成为各国努力的方向,并由此创造出一个增长迅速、潜力巨大的市场。我国汽车产业起步晚,在燃油汽车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技术路线大相径庭,燃油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发动机、变速箱,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这不仅意味着汽车的结构、所需基础设施、车企的商业模式有巨大改变,更重要的是传统汽车强国和优势车企在燃油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的重要性下降,甚至由于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初期市场规模小,难以引起传统燃油车企在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足够重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等汽车产业后发国家以及新进入车企一方面与传统汽车强国、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也没有历史包袱,如果能在新赛道上起步早、加速快,就有了后来居上的可能。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对汽车产业固有技术、商业模式、产业格局形成的全方位颠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贸易保护与规制。汽车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突出,是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如果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被削弱、产出规模萎缩,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冲击。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市场,2022年欧洲进口的85万辆轻型电动汽车中的53%来自中国;2023年上半年我国对欧洲汽车出口150万辆,出口量占我国整车出口总量的比重从2018年的5.7%升至了39.1%。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通知,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此外,部分发达国家的规制政策也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出口。一是将低碳作为贸易保护手段。法国从2024年1月起推出面向消费者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以生产商达到严格的低碳标准为条件,意图将非欧洲生产的电动汽车排除在补贴之外。《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于2024年2月起强制执行,增加了我国动力电池的出口成本。二是数据保护法律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制定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随着汽车的智能网联程度不断提高,汽车出口在数据合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方面的成本会显著提高,一些国家还将数据安全作为产业保护的手段。
第四,新技术对产业格局的再颠覆。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混合电动为主,但总体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尚未成熟。目前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是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但这两种锂离子电池存在成本高、低温性能差、充电慢、安全性较低等弱点。一些新的技术路线处于探索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钠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能好、低温性能优异、原料易得、成本低等优点;另一种是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体积小、循环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更重要的是,电动技术路线还面临着氢燃料电池的潜在冲击,后者能量密度高、热电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而且通过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有望成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我国虽然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链具有国际领先的竞争力,但是颠覆性新技术有可能像电动汽车对燃油汽车的颠覆一样,对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我国的产业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现全球净零碳排放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大的发展。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到2030年电动汽车在总销量中的比重需要达到60%。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仍然巨大,但同时也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提高汽车制造技术,并围绕汽车的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等关键投入品的自主可控水平。另一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汽车产业链企业等加强对前沿技术的探索,确保我国能跟上甚至引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方向。
二是深化国际化布局。传统汽车强国的整车企业都经历了从整车出口到海外建厂的过程。海外建厂不但可以利用当地的原材料、零部件、劳动力和技术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更灵活地服务当地市场,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中,还可以规避各种贸易壁垒。我国虽然有许多车企积极开展国际化布局,但整体上国际化水平远低于传统国际汽车巨头。要支持我国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到主要市场投资建厂,同时也要加强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在我国国内的研发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建设,增强国内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对供应链的掌控力。
三是加强原材料保障。加强国内锂、钴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资源的勘探,增加经济可采储量,并相应布局开采和加工能力。加强与锂、钴等资源储量丰富国家的合作,支持国内企业以直接投资、参股、收购等形式参与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提高海外权益矿的储量和产量。加强技术创新,一方面提高关键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资源回收利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钠电池等替代技术路线开发减少对进口矿产资源的依赖。
四是实施精准产业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在2022年底终止,但对于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的新技术路线仍然要给予支持,既包括在供给侧的技术创新支持,也包括在需求侧的市场扶持。同时要根据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变化对扶持政策进行调整,在新技术产品投放市场的早期阶段以场景创新、试点示范应用为主,在技术应用相对成熟后可以选择对用户进行补贴的方式提高价格竞争力和市场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