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呈现出产值增加、销量放缓的态势。一方面,汽车制造业以较高的增长率超越全行业增速均值。2023年我国汽车制造业营收规模达100975.8亿元,同比增长8.7%。但从销量来看,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23年汽车产量达3016.1万辆,同比增长11.6%;销量达3009.4万辆,同比增长12%,然而到了2024年,国内乘用车销量整体下滑,5月国内乘用车销量相较去年同比下降2.8%。
新能源汽车成为核心驱动力。2023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和欧洲等成熟市场的渗透率已超过20%,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在国内市场,5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为85.6万辆,环比增长16.3%,同比增长40.8%,有效维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值上升。同时,新能源汽车出口也表现亮眼,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为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出口量为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目前我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汽车。
中国汽车产业在出口方面迈上新台阶。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正式跃升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出口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等。其中,我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量同比增长5倍,俄罗斯成主要增量市场。中国汽车产业链韧性强,新能源汽车贡献增大,自主品牌企业努力,出口全面发展,未来出口潜力巨大。
车企大佬对“内卷”有着不同的观点。正向观点以比亚迪为代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认为,“内卷”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企业家要拥抱、参与竞争。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是支持派,他认为,“内卷”是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常过程。反向观点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认为,国内汽车市场的“内卷”有些过度,希望行业的价格战保持底线,回归理性。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强调,行业需要透明的公平竞争,无穷无尽的“内卷”和粗暴的价格战,会导致行业出现偷工减料等不合规的无序竞争。中立派观点如余承东认为车企应该“卷”价值而不是“卷”价格,要卷智能化、卷安全、卷体验。周鸿祎认为,车圈的“卷”,要延伸到营销层面,“卷”技术、“卷”产品,还得“卷”老板。综合来看,无论是正面观点,还是反面观点、中立派观点,其实还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行业要公平的竞争,为用户创造价值。
上汽作为中国最大汽车集团,净利润暴跌93.53%并非偶然。首先,对新能源车不重视是一大关键原因。在新能源汽车势如破竹发展之际,上汽的反应明显慢半拍。例如,造车新势力们从一开始就将“电动化、智能化”作为核心,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而上汽的新能源车研发进度未能紧跟市场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上汽新能源车总销量为8.5万辆,同比下降12%,与比亚迪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快速扩展市场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传统车企的傲慢也在上汽身上有所体现。曾经在燃油车市场风光无限的上汽,未能及时转变观念。现在的汽车市场,年轻人已成为购车主力大军,他们更注重完善的功能、炫酷的外观和舒适的驾驶体验。而上汽引以为傲的大众品牌,除了CC还算年轻化一些,其余车型都非常成熟,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内饰不好看,外观太显老,配置也不够丰富,中配车型连倒车影像都没有,竞争力严重不足。
路径依赖严重也是上汽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上汽早年靠着合资品牌和燃油车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惯性。在新能源车市场,这种依赖传统供应链和合资品牌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上汽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流程根本适应不了电动车的节奏,导致车没造好,市场份额却丢了大半。
内部掣肘严峻进一步阻碍了上汽的发展。上汽集团内部合资品牌带来的问题尤其明显,外资和中资之间的权衡使得企业决策效率低下。想要推进新能源汽车项目,却常常因为内部多方利益难以形成合力。相比之下,新势力车企小团队灵活快速,而上汽这样庞大的传统车企则如同一艘巨轮,转身极其缓慢。
以上汽为例,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文化上需要从传统的燃油车思维向新能源汽车思维转变。不能再沉浸于过去的辉煌,而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趋势。要认识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注重年轻人的购车偏好,加大对产品外观、功能和智能化的投入。
在技术上,传统车企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布局。上汽虽然在智能电动领域投入累计高达1500亿元,掌握了2.6万项专利,但转型成效依旧模糊不清。传统车企应明确新能源战略布局,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例如,在全固态电池量产、混动驱动热效率提高、纯电能耗降低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同时,简化产品线,明确品牌定位,避免内部竞争和市场分流。
此外,传统车企还需要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效率。上汽内部掣肘严重,多层级的管理结构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成为束缚。传统车企应借鉴新势力车企的灵活管理模式,减少决策链条,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只有在文化和技术上进行全面转型,传统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可谓白热化,“内卷”现象愈发突出。在技术方面,各大车企纷纷加大投入,力求在智能化、电动化等领域实现突破。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等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像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在低价竞争中依然能够保持技术优势,成为行业标杆。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技术等领域的创新,阿维塔、智己等品牌都开始试水增程式动力,力图在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在营销方面,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创新。一方面,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增加消费者忠诚度。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进行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动,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也不仅限于外观和价格,更多的是对智能化体验的追求。这也使得车企在急于“卷”营销的同时,倘若忽视了价值的实现,未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价格方面,价格战悄然拉开帷幕。2024年在比亚迪的领衔下,各个车企在一开年就搞起了价格战。比亚迪拥有汽车全行业近90%的配件生产能力,将资源上下游整合到一起,在价格战中显得游刃有余。而那些靠着“采购”、“组装”模式的车企,本身的生产成本就极高,面对市场大幅的降价就难以抵挡。正如《南华早报》分析称,2024年中国车市电动化稳步持续,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和激烈的“价格战”将给200多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带来巨大压力。
2024年中国车企面临大洗牌,部分车企可能被淘汰。评级机构惠誉评级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车市电动化稳步持续,插电混动为主要推动力,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增速超20%。这一预期增幅低于该机构此前对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预期——逾30%的增长率。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其本身就像是无根的浮萍,缺少品牌背书,没有研发基础以及用户规模,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没有外来资金的加持下,仅靠惨淡的卖车收入,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继续维持营销、技术投入,走向破产可以说是必然的。而对于传统车企打造的新能源品牌来说,如果长期亏损不能盈利,产品销量无法实现突破,其所属的母公司也必然会采取断尾求生的方式割肉离场,比如极氪、极狐、极星等等。
然而,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车企若能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线,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另一方面,要制定明确的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制定市场拓展计划,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中国车企只有不断创新、积极转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很多车主宁愿抛弃车,也不愿去车管所报废,车主:我又不傻
新一代马自达CX-5将于2025年发布
火花塞多久换一次?修理工教你牢记2个标准1个公里,拒绝被忽悠
江铃福特轻客宿营车改装大赛火热进行中,请朋友们为坤庄达助力
内行买车只选黑色不要白色?修车工说出真相:主要原因有4个!
车上的这4个功能按键,很多新手不会用,老司机实车演示给你看
四款穷人开的车,车便宜,质量好油耗低,还保值,买完不后悔!
又一合资SUV“掀桌子”!从16万跌至11万,8AT+200马力,喝92油
不到两年开了9万多公里的比亚迪唐,去4S店换电池到底要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