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经常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来自哪里。看到身材高大的人会觉得他来自北方,五官立体的可能来自新疆,还有的地方在我们看来总是盛产帅哥美女。所以,环境对颜值有什么影响?
首先有一件事需要说明,人的相貌主要是受这几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基因遗传、地理环境、气候差异、人口迁徙、饮食文化、日常作息。你的基因是偏南方还是偏北方?
基因将中国人划分到“东亚”分类中,但是在“东亚”人中又有许多分支,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团队,研究出了中国古代人群全基因组数据,检测了东亚地区不同年代和地区古人的基因。
上图中深绿色代表东亚古北方人群,深蓝色代表东亚古南方人群,浅绿色代表古西伯利亚人,橙色代表中南半岛的和平文化古人,浅蓝色代表类日本绳文人。
9500年前—3000年前,南北方人的血统都还比较分明,而在那之后中国南北人群相互混合,北方人也混有一定程度的古南方血统,南方人也混有一定程度的深绿色北方人血统。不过古北方人对南方的影响比古南方人对北方的影响要大。
简单来说,就是:
现代南方人=70%—50%古南方血统+30%—50%古北方血统+少量其他血统
现代北方人=70%—80%古北方血统+30%—20%古南方血统+少量古西伯利亚血统
图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台湾原住民是现存的,血统纯正的东亚古南方人群。搞清楚了中国南北方的基因构成差异之后,再来说说地理条件和气候到底对我们的颜值有没有影响?
下面说到的更多是一片区域内大部分人外表上较为明显的特征。要是看完之后发现你长的不符合地方要求,那也不能回老家要求退货的。
皮肤好不好还得看光照?说到皮肤,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四川人的皮肤好!”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年降水量大,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这就直接导致了四川的紫外线要比其他地方弱很多,而吃辣就可以起到调整体内湿热的作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得皮肤变得很好。
除了空气湿度对皮肤影响较大之外,太阳辐射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青藏高原是平均辐照度最高的地方,其次是云贵高原及内蒙古高原,华东、华南地区辐照度较低,四川盆地则是全国辐照度最低的地区。
下面是按照民族和地区对人群肤色进行的分析
生活在高辐照地区的人群肤色深,生活在低辐照地区的人群肤色浅。
南北方的“大众脸”都长啥样?
大家对中国南北方人的面部特征差别或许都有一些体会,但又描述不清楚,有一个网站将世界上不同区域人群的脸用AI生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图象。
这种大众脸,就是提取一群人的面部特征求得平均值,由计算机重新合成得到的人脸图像。
中国人的脸大致被分为以下几类
东亚型
中颅型,脸长且平,不少是单眼皮,鼻翼并不很宽,浅黄肤色,黑直发。东亚型又可以被细分为黄河流域型、长江流域型、珠江流域型。
黄河流域型
脸型较长、鼻梁高挺,棱角分明,常见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在福建的河洛人中也有分布。
长江流域型
面部线条柔和,南北中和的标准脸型,常见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省。
珠江流域型
脸型较宽,鼻型较扁且鼻翼大,会有些凸嘴。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南部的典型人群混合了越南和孟加拉人的成分,除以上几种外,中国还有些少数民族的面部特征比较特殊,被分为康巴型、吐蕃型等。
很多人都认为鼻子高低和气候有关,寒冷地区的人鼻子高,温暖地区的人鼻子扁。因为高鼻梁的鼻腔空间大,能让更多冷空气在吸进肺之前被鼻腔内的毛细血管充分加热。而非洲热带地区的人群常长着扁而宽的鼻子。
听上去没毛病,但是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北极地区原住民鼻子形状跟我们东亚人差不多。上面那个规则也不太适用,所以鼻子形状也未必都是自然环境的选择,还有突变积累、族群融合等其他因素起作用。反而眼型和浅眼窝可能是东亚人的祖先为适应寒冷气候演化出的特征。
东亚人拥有更厚的眼部脂肪层,不仅防寒保温,也让我们的上眼皮更饱满厚实,外观看起来眼窝较浅,但眼窝填充后可以避免迎面吹来的冷空气“窝”在眼睛四周,使我们不必在寒风中冻得直眨眼。
身高受纬度影响吗?
说人的身高之前我们来说一个概念叫贝格曼规律(伯格曼规律),这个规律说的是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另一个“艾伦法则”也说的是同一分类单位的恒温动物的突出部分(如尾巴)在低温环境中,有变短变小的趋势,因为较大的体格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较小有利于保温,而较小的体格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较大,有利于散热。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南方蟑螂个头比北方大!
一个地区的人的外表和地域环境有一定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是潜移默化的。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导致基因多元化,所以二者联系越来越小,这也让地域性基因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