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擎汽车的未来趋势

测算到2035年混合动力汽车(HEV)销量可能超过2000万辆。未来如果能源源头或充电基础设施等问题能够解决,纯电动仍是主流方向。但如果问题仍无法解决,未来5-8年势必往优质高性能混合动力汽车方向发展,增长态势不容小觑。

《节能与新能源路线图2.0》指出2025年混合动力汽车(HEV)销量要占传统能源乘用车的50%以上,2030年占75%以上,2035年占100%。技术路线图2.0还从市场需求角度预测,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汽车产销年规模分别为3200万辆、3800万辆、4000万辆,传统能源乘用车的占比将从2025年的80%下降到2035年的50%。

大的电瓶能跑100公里,一般的就几十公里吧。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缺点1、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节能减排。

2、低速时,燃油发动机污染很大,油电混合动力车环保。

3、燃油发动机,瞬间功率很小当气缸比较小时,燃油发动机的效率并不高混合动力车能改善此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环保,节能,主要倡导的是低碳生活。其实对车子本身的动力并没有提高。

采用复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

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缺点就是价格太高。

油电混动车型对比燃油车型,自驾游优势更突出更明显。例如油耗低,油电混动车型平均油耗要比同级别燃油车低2L/100km以上。

长途旅行时,油电混动车型一箱油可以跑的更远,轻松突破1000公里。而油电混动车型在使用上与燃油车差异并不大,而驾驶感受、动力、舒适性却要明显好过燃油车。从原理来看,油电混动汽车节油的原因就是提高了发动机利用率。虽然有电机电池存在,但是电机功率并不需要太大大,电池容量也不需要太高。整备质量不会增加太多,体积也不会增加太多。油电混动汽车最大的优点就是与电动汽车接近但是不需要单独充电。也是与插电混动最大区别,不需要充电,油耗低。插电混动在旅行时不一定具备充电条件,带着大容量电池在启用HEV模式时,油耗自然要比油电混动车型高一些,优势并不明显。

长途旅行备胎是非常重要的,而部分混动汽车并没有带有备胎,因为不同品牌动力布局设计不一样,所以有些车型就不具备备胎。

例如混动版CRV,因为采用本田第二代IMMD混动系统,动力电池设计在在后备箱内,又要顾及到后备箱的空间,因此备胎就被取消了!这个空间用来放置动力电池,然后配备了一套补胎胶水,可以应急使用,代替备胎。其实这个胶水的作用有限,如果轮胎单独的被钉子玻璃碎片等异物扎破,那么此时不用胶水只要补气就可以开出去上百公里或更远,如果轮胎被异物刺破、胎壁被刮破的时候,补胎胶水也是没有办法的。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买一只备胎放在车内。可以买这种非全尺寸备胎,体积小,不占空间。一但轮胎被刺破无法继续充气使用时,换备胎是最好的选择,虽然不是全尺寸但是跑几百公里(不超80km/h)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雅阁混动采用的是本田第三代IMMD系统,电池放在底盘下面,不在侵占后备箱空间,因此后备箱有装备胎的地方,也就带有备胎。

丰田双擎系列也同样带有备胎,虽然电池放在后备箱内,但是仍然留有备胎的空间。当然这个备胎也是是非全尺寸的,但是总比配备补胎胶水要好很多。混动车型自驾游,没有备胎一定要自己买一只备胎,以防万一,补胎胶水这类东西不实用远远不如备胎可靠。

入正题简单聊两句吧,其实题主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插电混动和不插电混动!都不存在里程焦虑问题,因为都能用汽油机行驶!不插电的就不多说了,油电一体化的发动机你当普通汽油车开就是没任何妨碍,不插电混动正常跑4.x-5.xL油耗是有的。对于插电混动充电的焦虑也只是反应在油耗上,看了这么多的回答什么动不动2-3L油耗的真怀疑是外星车来的,题主说的是自驾旅游,总不能开几十公里冲个电先,理论上插电混动在充满电情况下前几十公里靠电机驱动油耗短时更低!但旅游自驾中途不太可能仅靠电池维持几十公里再不停的充电,所以长途下来基本还是汽油机的油耗!对于备胎只能看原车配备了,如果原车没配又预估路况不佳其实带上一个备胎搁后尾箱也就那么大个事!不过说心理话开了几十年车回头看看现在公路到处都是一马平川的柏油高速,只要出发前轮胎的状态好过多的担心是不必的,而仅担心中途缺气的话各种胎压监测和自带气泵在自驾前也应该基本到位了,关键还是注意轮胎的本身质量、胎压和磨损程度,防止行驶中爆胎!毕竟任何前期工作做到有备无患才能开心自驾!

THE END
1.中国汽车未来发展趋势8篇(全文)我国汽车工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其营销模式走向扁平化是必然趋势,尽量拉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营销模式的创新关键在营销理念的细分,厂商对必须细分自身产品的目标客户,站在消费者立场找到与社会的平衡点。 中国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第2篇 第一章 2011-2012年世界汽车反光镜行业市场运行形势分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4zuelx1.html
2.未来汽车有什么发展趋势?汽车技术的进步持续不断,已由昔日的机械驾驶模式演变为现今的智能驾驶,展望未来,汽车发展将呈现以下几大变革趋势: 1. 自动化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汽车的崛起,不仅使驾驶过程更为便捷,还能大幅提升行车安全。尽管当前我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尚待完善,但其在未来成为主流已是指日可待。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716471820539083091.html
3.未来1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怎么样?未来1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不错。 简介: 新能源车型指的就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为车辆提供动力。新能源车型一共可分为四大种类,其中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的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所能够实现的优势就是尾气零排放。 https://3g.china.com/auto/mip/811062.html
4.未来汽车发展趋势毕业论文问:未来汽车发展论文 答:车安全性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介绍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新技术及其主要发展趋势。 1 主动安全新技术 1.1 距离警示系统 1.2行驶中打瞌睡或精力不集中警报系统 1.3 视觉增强系统 1.4 轮胎气压过低警报系统 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daf27b75649c7ba3da8bb60a.html
5.高盛预测:汽车行业未来十年发展趋势到2025年,汽车和汽车产业将有巨大不同。 日前,高盛发布了题为《汽车2025》的分析报告,对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报告认为,在下一个十年,汽车产业将经历本质性的转变:彼时车机、车厂、车主均将与目前迥异。科技是这一转变的原动力,同时也将被以下的四大主题塑形。 http://www.cheyun.com/content/14935
6.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论文.pdf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情况 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厂商的市场份额和竞争格局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政策环境的影响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和消费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进程 四、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电池技术的不足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02/5230021032011330.shtm
7.2019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据德勤咨询《2019年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站在新零售十字路口的红海市场》报告指出,中国市场有望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保有量全球最大市场。车龄增长、保有量增加双效驱动汽车后市场高速发展,中国汽车行业也从增量明星向存量巨无霸转变,独立后市场渠道进入整合阶段,快速成为红海市场,但在渠道结构、市场集中度、服务质量等https://www.jianshu.com/p/22dd5908c28f
8.混动汽车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作为当下更加切合中国市场需求、且后劲十足的混动汽车,未来发展还有什么可能。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来自浙江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副院长、无锡星驱科技有限公司的CEO林霄喆,给出了未来混动汽车发展的五大趋势判断。 01 趋势一:混动汽车的“电”属性逐年增强 http://www.bianews.com/news/details?id=169801
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面对国内国际跌宕起伏的新局面,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要在充满变革、融合、创新的机遇中有所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趋向也要做好调整的准备,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面对未来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主要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准备: https://www.158jixie.com/news-detail/251/251896.html
10.汽车电驱动系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汽车电驱动系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文/程文智)去年以来,国内电动汽车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其核心零部件电驱动系统也受到了业界的关注。虽然电驱动系统的价值量不是电动汽车中最高的,但确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电驱动系统包含了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机驱动器和总成等。目前汽车电机有三个发展方向:异步电机https://www.elecfans.com/d/1905596.html
11.怀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怀化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2)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①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由政策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可总结为四个转变:(a)消费结构由乘商并重向乘用车为主转变;(b)消费主体由公共领域向私人购买转变;(c)私人消费区域由限购城市向非限购城市转变;(d)私人消费生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选购转变http://www.chnzj.gov.cn/chnzj/c103356/201902/016520b0abbc461cb64a4f8d4389fe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