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家汽车公司能和一个国家的现代汽车工业绑定的如此紧密,而上汽大众,创造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甚至可以说,上汽大众这40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史。而这个故事,还要从40多年前说起……
在一无所有中呱呱坠地
“凭一己之力让中国汽车工业走进现代化”
随着桑塔纳的全国热销,上海大众汽车遍布全国的特约维修网点在1987年的初步完成,以及1988年上海大众汽车工厂总装车间的建立,桑塔纳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界的一款现象级产品,一车难求。“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对当时上海大众汽车桑塔纳优良品质和遍布全国的售后网点的高度赞扬。但在红火的销售背后,摆在上汽大众面前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现实:彼时的“国产”桑塔纳,只有轮胎、车标、收音机和车载天线这四样国产配件达到了德国大众的验收标准,其余的部件依然需要进口,国产化率只有2.7%。
因此在1988年,一场轰轰烈烈,遍布大江南北的“桑塔纳国产化”运动正式开启,在各级政府的支援下,“桑塔纳国产化基金”正式设立,105家零部件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而上汽大众为此付出的则是真金白银:在当时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有2.8万元汇入桑塔纳基金,用于扶持周边的上下游部件生产企业,那可是在80年代!上汽大众也从德国大众聘请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师,按照德国标准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
事情的结局,作为后人的我们一清二楚。在这场国产化运动中,上汽大众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地在上海和周边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汽车产业体系,和非常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在30多年前的这次国产化大跃进中,中德双方共同建立的这些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都成为了日后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在这份名单里随便就能找到今天的无数中国汽配巨头:福耀玻璃、扬州亚普、宁波华翔、宁波均胜……可以说,是上汽大众凭借一己之力,靠着桑塔纳的国产化,让中国汽车工业告别了以前的“手敲锤砸”,走进了现代化汽车工业产业链的世界。
从来中国,到为中国;从技术滞后,到引领全球
新时期,厚积薄发
40年再出发
今天的上汽大众,已不再是单纯的汽车制造商,更是出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面对智能化、电动化的新时代,上汽大众将继续以品质至上为指引,以技术创新和本土化开发,满足消费者更多元化的出行需求,为中国汽车工业书写新篇章。
上汽大众的40年,半部中国汽车的发展史,这家企业和我们国家的现代汽车工业一起呼吸,一起发展壮大。展望未来,上汽大众将坚持以“在中国,为中国”这一承诺引领前行,为中国和全球用户提供更多的高品质产品和出行解决方案,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