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日本与反法西斯联盟国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舰上签署了投降书,二战宣告结束,战败后的日本成为了一片废墟,重建和经济复苏成了当务之急,为了崛起,日本开始扶持大型财团发展,曾被二战拖垮的三菱、三井、富士等财团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指数型壮大。
追溯历史,这些财团很多发迹于幕府时代,和三井财阀一样,富士集团在这一时期开始登上舞台,如今的富士集团,名义上是安田财阀的担当者,既然如此,我们就按“套路出牌”,从安田财阀的创始人——安田善次郎开始讲起。
安田善次郎出生于1838年,父亲原本经商,用钱买了个“武士”身份,准备耀武扬威一番,可惜后来生意没落,就变成了空有武士身份的农民。安田善次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5岁就开始上街卖花赚钱,当他成为一个俊俏的卖花少年时,此时的三菱、三井家族已经是日本首富了。
随着年龄增长,安田善次郎越来越不甘心当个农民,在17岁那年,这个聪慧的日本少年说服了父母同意他外出闯荡。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怀揣壮志豪情的他,奈何囊中羞涩。
不过凭借着聪明头脑,安田善次郎先当海鲜和货币兑换商,用赚来的钱开店铺。以钱币兑换起家的他,没过多久,就已经是东京城里数一数二的有钱人了。
可没想到幕府末年,城内大乱,除了政局混乱之外,当时日本的货币制度亦是如此,日本国内金银的兑换比价是1:5,可是在西方的兑换比价是1:15。不少西方人操纵日本和西方的钱币兑换差异,将日本的金币拿到外洋兑换赚钱,使得日本每年外流的货币五六十万两。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为了筹措资金,便发行了名为“大政官札”的纸币,可惜因没有黄金储备做支撑,结果无人问津。这时,安田善次郎再次站了出来答应政府的要求,银行家对此都对其不解,纷纷冷落他。
两年后,明治政府由于日本天皇的英明领导,而日益获得国民信任,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大政官札的价格也在一路飙升。
安田善次郎也因为自己的非凡胆识和卓越洞察力,成为金融界的风云人物,受到了明治政府的赏识,并被任命为银行协会会长,可以说是“乱世造英雄”。
1879年,在日本政府的批准下,安田善次郎开始创办私营安田银行,逐步向纺织、建筑、铁路交通等领域扩展,形成了包括一批企业的经营集团。
1876年,安田善次郎参加创立第三国立银行,后来通过合并成为瑞穗银行的起源之一安田银行的前身,而安田银行也就是如今的富士银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安田财阀也成为了中央银行的官方代理人。1882年安田善次郎就任日本银行理事。
19世纪90年代,安田财阀进入电力、铁路、纺织等领域,开始多元化经营,以制造业为基础,金融业为桥梁的帝国开始形成。
1912年,安田善次郎又组建起“安田保养公司”的持股公司,由此,对日本经济有较大影响的安田财阀开始初具规模。之后,安田善次郎操纵本身在金融界的势力,整合自身财产,向保险和制造业进军,并在一战中迅速成长,使得安田集团财阀成为多元化谋划的财阀。
不过企业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1921年9月28日,安田善次郎在神奈川县大月市的一栋别墅里,被日本国粹主义者朝日平吾暗杀。
据说暗杀者的葬礼有上千人参加,反而社会对安田善次郎的死比较冷漠,安田家族为平民怨,捐资修建了东京大学大礼堂、日比谷公会堂、千代田区立町初中等公共设施。一代枭雄黯然陨落,经过种种坎坷,在宝善社常务理事结城丰太郎的帮助下,安田家族得以渡过难关。
然而,一切欣欣向荣的繁华,都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被无情毁去,当时许多银行贷款都难以收回。而此时的安田财阀却雄心勃勃地一次性吞并10家银行,成立拥有二百一十家店铺的全国最大的普通银行——安田银行(以前是合股或合名公司),形成一个以金融为中心的财阀。
1927年,昭和金融危机爆发,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强制介入,日本银行业进行大洗牌,四大财阀分割银行业半壁以上的江山。至30年代初,安田财阀已迅速成为拥有包括14家银行、12家工商企业以及6家保险公司的大型财团。
当多数企业在经历呆账、坏账所造成的大起大落时,安田财阀却凭借着稳扎稳打的经营作风,在业内混得风生水起,所以,到1945年,安田银行的存款额高达139亿日元,位居同行榜首。
二战后,日本财阀被命令解散,安田财阀也不例外。其中安田金融机构的实缴资本占日本该类资本总额的17.2%,在四大财阀中排行第一。随着财阀的解散,安田银行在1948正式改名为富士银行。
1952年日美条约签订之后,三井、三菱等财团积极恢复,不过安田集团恢复得较晚,一直到1960年底,才以富士银行(即安田银行)为首,开始集合二战前的安田集团所属企业,组建起芙蓉开发。
1966年,正式成立芙蓉会集团的组织。芙蓉会以富士银行为核心,共同投资先后创办了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芙蓉航空服务、芙蓉综合租赁、芙蓉海洋开发、芙蓉情报中心、芙蓉石油开发等企业,增强内部联系,表现出强有力的集团行为,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富士财团。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佳能、日立、日产汽车、雅马哈、丸红等日本品牌,都是富士财团旗下的成员,随便拿一个出来,可能都是世界知名,这些品牌我们在之前的品牌故事中都有说过,今天就不再复述,另一方面,作为富士集团的肱骨产业,富士银行在富士集团的发展中,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948年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发展,富士银行也扩大了业务,在银团贷款、企业银行、公共资金管理、抵押贷款和零售金融服务等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日本银行发放的贷款风险越来越大。90年代初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状态,1997年和1998年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富士的进步计划也事与愿违,富士银行因为不良贷款损失了一大笔钱。
面对国内经济低迷和国际银行业的重组并购浪潮,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不得不开始新一轮的重组活动,内部裁减了数千名员工,并将其持有的海勒金融52%的股份出售给了通用金融。
然而杯水车薪的补救措施并无成效,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各种固定资产投资大量缩水。富士银行遭受重创,此外,富士银行的附属信托公司安田信托银行(YasudaTrust&Banking)在1999年遭遇了收益和信贷质量问题。
富士银行收购了安田信托的控股权,但富士再也不能为自己重建安田了。
富士银行因其不良贷款而元气大损,为了企业延续,不得不与日本第一劝业银行以及日本日本兴业银行合并(当时第一劝业银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准备金,而日本兴业银行则是二战后专门提供长期贷款振兴企业的“长期信用银行”。)通过换股方式,于2000年9月组建了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合并后因为拥有巨额的资金,很自然的成为了世界金融集团之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加深,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并活得更好,通过并购完成产业重组和恢复企业竞争力,是给企业带来生机的一大法门,也是对传统金融体制的一次变革。
毕竟,2012年之后,日本经济的强劲复苏,离不开日本平成时代各个行业的并购和整合。而富士从当初的安田财阀演变成一个包含众多企业的现代化大集团,也同样不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