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潘老师针对以上核心配件来具体聊聊,掌握了这些概念与参数的含义,就能对电脑的配置有了整体的感知与评估。
CPU就是中央处理器,是电脑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在计算机中相当于人的大脑,没有这个大脑,什么都做不了。
AMD笔记本处理器是锐龙系列,目前最新的是锐龙5000处理器,采用7nm制程,常见型号:R5-5600U、R5-5600H、R7-5800H。
英特尔(Intel)酷睿系列分为i3(入门)、i5(主流)、i7(高端)、i9(旗舰)。
AMD的锐龙系列是笔记本中常见的型号:R5(主流),R7(高端)、R9(旗舰)。
(2)核心数:CPU的核心数是指物理上,也就是硬件上存在着几个核心。比如,双核就是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CPU核心单元组,四核就包含4个相对独立的CPU核心单元组。
(3)线程数:线程数是一种逻辑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模拟出的CPU核心数。比如,可以通过一个CPU核心数模拟出2线程的CPU,也就是说,这个单核心的CPU被模拟成了一个类似双核心CPU的功能。
(4)架构:这是决定CPU性能的最重要因素,抛开架构看核心和主频是不合理的,想着AMD推土机时代,多核高频,游戏性能还比不如同时代的i3。同一代的cpu的架构都是一样的,不同阵营的CPU可以通过评测来了解具体的。
(5)制程: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是指在生产CPU过程中,集成电路的精细度,也就是说精度越高,生产工艺越先进。在同样的材料中可以制造更多的电子元件,连接线也越细,精细度就越高,CPU的功耗也就越小。一般来说,制程越先进,数值越小,比如7nm比14nm更先进。
Intel既适合用来工作,更适合PS这样的吃高频的应用,AMD2代锐龙的游戏性能也不差。网游还是以Intel为主,单机大作可以考虑AMD,工作如果偏向于单核用Intel,多核渲染、建模用AMD性价比更高。
主板,也叫母板,安装在计算机主机箱内,是计算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主板制造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硬件系统的稳定性。主板与CPU关系密切,每一次CPU的重大升级,必然导致主板的换代。
主板与CPU、显卡并称为电脑三大件,但是跟CPU和显卡有明确的性能指数不一样,主板虽然也分好坏,但是在日常的使用中体现得并不是那么明显。
显卡又称显示卡(Videocard),是计算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输出显示图形的任务,对喜欢玩游戏和从事专业图形设计的人来说,显卡非常重要。
独立显卡>集成显卡≈核显
1)独立显卡:是指以独立板卡形式存在,可在具备显卡接口的主板上自由插拔的显卡(独立显卡分为内置独立显卡和外置显卡)。独立显卡具备单独的显存(主流2G或4G的),不占用系统内存,而且技术上领先于集成显卡,能够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和运行性能。显卡作为电脑主机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喜欢玩游戏和从事专业图形设计的人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2)集成显卡:一般不带有显存,而是使用系统的一部分主内存作为显存,具体的数量一般是系统根据需要自动动态调整的。显然,如果使用集成显卡运行需要大量占用内存的空间,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会比较明显,此外系统内存的频率通常比独立显卡的显存低很多,因此集成显卡的性能比独立显卡要逊色一些。
3)核显:核显和集显相比,现在性能都差不多,原来集成显卡做到北桥上,后来AMD和intel全部把集成显卡整合到CPU里面了,也就是核显。
独立显卡性能一般优于集成显卡和核显,选择一般如下:1)日常办公、影视娱乐、重视续航:选择集成显卡或核显2)想玩3A游戏、CAD制图、3D建模、动画设计、生产创作:选择独立显卡
笔记本端的独立显卡主要采用英伟达研发的产品,有三个系列:MX系列(低端)、GTX系列(中端)和RTX系列(高端)。
显卡的作用就在于接收CPU送来的影像资料,并经过GPU处理,再送到显示器。显卡相当于一个转运体系,将CPU送来的货经过GPU的加工,再送到显示器。本质上,显卡的性能就是处理“货”,也就是数据的能力强弱。
不同架构,表明有着不同的运输流程设计,效率不同,参数的强行比较,没有意义。
相同架构,衡量显卡性能,首先应该看流处理器数,流处理器越多,运载能力就越强,相当于你拥有更多的货车,其次应该看的就是位宽,位宽就像路的宽度,路越宽,车辆通行能力也就越强,最后应该看显存,显存就像一个货物中转站,本质上数据确实也是要经过这一中转站,再经过GPU处理的,这个中转站越大,能够转运的“货物”也就越多了。
而很多奸商宣传低端垃圾卡,就说“4GB大显存”,但实际上流处理器数量和位宽都小得可怜。你运力都那么弱,建个那么大的中转站,有用吗?
这里需要给大家提一下关于独立显卡的另一个知识,尤其是选择游戏本时候要注意的事项,那就是是否支持独显直连。
大家知道有独显的本子一般还有集成于CPU的核显,基本上所有有独显的本子都是默认使用混合模式,也就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独显处理图像数据,再转由核显输出,直接影响独显的发挥,虽然表面上说更省电,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帧数折损,帧数越高的游戏折损越大,而独显直连则是绕过核显,让独显直接连接到屏幕进行输出,充分发挥独显的性能。
选购顺序:容量>>颗粒>频率>时序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不需要考虑超频的问题,自然是容量为王了。如果想要超内存,自然首要考虑颗粒,好的颗粒决定了更好的超频潜力和更好的时序。
现在笔记本基本标配512G固态,可以自己再扩展1T的机械,是比较理想的。
屏幕主要观察5个参数:面板、色域、屏幕尺寸、屏幕分辨率、屏幕刷新率。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面板基本上都是IPS,只有在低价位段采用TN屏,这两个在显示上,差距特别大,作为软件行业的同学,建议选择IPS屏。
高色域(100%sRGB、72%NTSC)屏幕在轻薄本中越来越普及,高色域屏的色彩饱和度高,看起来相对舒适些,没那么疲劳。
至于屏幕大小,取决于自己从事的工作行业,比如JAVA开发、游戏开发、PS等,一般都需要15.6英寸的比较好,最好不要低于14英寸,不然太小了,很伤眼!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屏幕分辨率基本都是1920×1080的
主流的屏幕刷新率一般60Hz、90Hz、120Hz、144Hz和165Hz。平时办公娱乐基本60Hz就能满足,玩游戏建议120Hz,大型3A游戏等建议144Hz就可以了,人眼能分辨的刷新率极限也就在200Hz,因此有些屏幕刷新率达到200Hz以上的其实完全可以不用考虑。
用来玩游戏的,建议买大屏幕,高刷新率的。用来设计的,建议买大屏幕、高色域。用来办公影音娱乐的,都可以!
笔记本而言,电源基本不需要过多关心,无非就是考虑电池容量大小以及续航能力,对于散热,游戏本散热相对轻薄本散热效果更好,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就是风扇的噪音更大,因此在购买笔记本电脑时:
抓住以上几个核心指标去选电脑配置,再结合自己的工作需求,就能很容易挑出心仪的电脑,比如做Java程序员的适合高U低显大屏的:
而如果是做CAD制图、PS或者游戏设计的就适合显卡好、屏大些的,全能本可以做到工作和游戏兼顾,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