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2023年年度策略:不必悲观,结构制胜财富号

1.1、行业总量:乘用车先抑后扬,重卡逐步探底

乘用车:1-5月公共卫生事件冲击销量承压,6月以来政策刺激强势反弹。2022年狭义乘用车1-9月批发1674万辆,同比+14.9%,1-9月零售1427万辆,同比-3.75%。其中,1-5月份受物料短缺与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影响销量承压,前5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零售销量分别为799.9/701.6万辆,分别同比-3.4%/-16.8%。5月开始,随着复工复产、购置税政策刺激、地方政府政策的不断出台,6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零售同比均迎来拐点,4-9月狭义乘用车批发分别同比-43.06%/-0.31%/+42.88%/+41.36%/+39.12%/+33.31%。狭义乘用车零售分别同比-38.40%/-21.24%/+15.97%/+9.99%/+19.12%/+9.18%。2022Q1-Q3狭义乘用车批发同比增速8.8%、-1.3%、37.7%,零售同比增速-8.9%、-14.4%、12.6%,考虑21Q4批发基数走高,零售走弱,预计22Q4批发同比增6.5%,零售同比增14.8%,22年狭义乘用车全年批发预计同比+12.3%,零售预计同比+1.3%。

库存系数:当前库存1.5左右,仍处于较为健康水平。2022年2-5月月度销量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大幅下滑,库存系数被动提升(受公共卫生事件冲击,22年4月份乘用车零售销量仅为97.4万辆)。6月伴随着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减弱以及购置税刺激下需求端的强势恢复,经销商库存系数迅速降至1.36,后续7-9月维持在1.5以下。9月份自主/合资/高端豪华品牌库存系数分别为1.59/1.54/1.26,其中自主品牌库存系数低于历史中枢,合资品牌与豪华品牌库存系数高于历史中枢,预计自主品牌产销两旺的态势将持续。

新能源汽车:1-9月份新能源汽车批发同比+112.7%,8月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0%。2022年1-9月份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455.8万辆,同比+112.7%。2022年1-9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435.6万辆,同比+114.4%,其中8月份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0%。

乘用车分车型:轿车和SUV高增长,MPV和交叉型乘用车增速放缓。2022年1-9月轿车/SUV/MPV/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分别为803.98/804.05/66.33/23.56万辆,分别同比+17%/+15%/-8%/-15%。轿车和SUV批发销量同比增速持续提升,2022年1-9月轿车/SUV占比分别提升至47.35%和47.36%。

乘用车分系别:自主品牌份额2022年1-9月相对2021年提升4pct至47%。自主品牌乘用车1-9月份销售778.18万辆,同比+28.8%,法系/美系/德系/日系同比分别+36.4%/+8.8%/+8.2%/+2.7%,而韩系同比-29.1%,日系/美系/韩系市场份额较2021年略降。自主品牌市占率在2021年同比提升7pct的基础上,2022年1-9月继续提升4pct,达到47%。自主品牌市占率的持续提升主要得益于:(1)自主品牌电动化智能化与市场反应速度优于合资品牌;(2)国产品牌认可度提升,在中高端品牌不断取得突破。

商用车:卡车与客车销量持续承压,新能源客车小幅增长。2022年1-9月卡车销量183.6万辆,同比-38.5%,其中重卡/中卡/轻卡同比-57.6%/-44.3%/-23.5%。重卡2020年销量冲顶达到161.9万辆(前期国三车淘汰强装等),2021年7月1日国六切换后下半年进入调整周期。2022年1-9月份行业仍处于调整中,重卡销量52.2万辆,同比-57.6%。2022年1-9月客车销量28.3万辆,同比-23.9%,其中,新能源客车在补贴逐步退坡后,销量增长表现平稳,1-9月销售5.7万辆,同比+17.3%。

1.2、行业盈利:22Q3板块业绩大幅增长,22Q4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1.3、二级市场:22Q3汽车配置比例下降

汽车板块持仓比例22Q3环比下降,仍处于低配状态。2022Q3汽车板块持仓比例3.59%,环比22Q2下降0.17pct。在所有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9位,位数相较22Q2下降1名,但相比目前汽车板块标配持仓4.1%,处于低配状态。

1.4、行业估值:行业整体估值处于2015年以来的75%分位附近

目前汽车板块整体估值PE(TTM)30-35,处于2015年以来的75%分位附近。(1)汽车零部件:整体估值PE(TTM)在30-35,与2015年以来估值的75%分位接近。(2)乘用车:整体估值PE(TTM)在30-40,高于2015年以来估值的75%分位水平。(3)商用车:整体估值PE(TTM)在80-110,处于历史高位。当前板块处于历史中枢较高位置。同时我们认为在电动智能化、以及自主崛起的大变革中,整体板块的积极变化中期维度使估值中枢提升。

二、2023年展望之总量:乘用车总量不悲观,出口、新能源是结构亮点

2.1、乘用车总量:政策透支有限+出口拉动对冲,23年总量不悲观

我们预计2023年乘用车整体销量不悲观,主要因为:1)22H2政策催化对行业的透支绝对额比2016/2017的刺激少历史上2016-2017年购置税优惠执行27个月,整体对行业透支预估在404万辆左右(假设没有政策刺激下,2016/2017年同比增速5%、3%)。考虑本轮购置税优惠至今年底执行7个月,且此次优惠政策力度强于上一轮,经测算,我们预计2022年6月以来政策整体透支需求在157万辆左右,远小于2016-2017年购置税优惠的透支。-若2023年购置税按照7.5%征收,预估2023年整体销量相对平滑。-若2023年购置税回到10%,考虑透支的157万辆在2023-2024偿还,预估2023年乘用车2375.2万辆,同比下滑1.7%。

2)23年出口增长预计进一步对冲行业压力

2.2、新能源总量: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97万辆

滚动测算法:保守估计2023-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或将达到37.9%/51.9%/61.1%。通过当年乘用车销量中各年上市新车占比和当年上市新车中新能源车占比计算得到当年乘用车销量中新能源车占比,即新能源渗透率。具体依据与假设基础为:(1)考虑到2021年乘用车销售中,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前上市车型销量占比分别12.1%/13.5%/11.6%/9.6%/7.6%/4.1%/41.5%,同时考虑到电动智能时代,新能源产品更新换代更快,消费者需求更加多样化,我们预计2023-2025年的乘用车销量中,当年上市新车/前1年上市新车/前2年上市新车/前3年上市新车/前4年上市新车/前5年上市新车/5年前上市新车销量占比分别17.1%/18.5%/14.6%/12.6%/9.6%/6.1%/21.5%。(2)2019-2021年当年上市新车中,新能源车占比15.0%/33.5%/38.6%,考虑到2022年开始新能源车供给快速增加,假设2022-2025年当年上市新车中新能源车占比分别为60%/80%/90%/95%。

2.3、重卡总量:22年月度增速有望同比转正,23年有望底部回升

2.3.1总量展望:22/23年销量预计68.9/79.5万辆,重卡有望底部回升

短期:22M1-M9重卡销量同比降幅缩窄,年底有望实现月度同比回正。2021年7月1日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升级将会增加车辆购置成本,也促使21H1的国五车型抢购行为透支了2022年的重卡销量,因此使得自2021H2开始,重卡销量下滑幅度较大。2022年上半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延缓了各地复工复产和基建投资项目启动,对公路货运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公路货运量同比下降4.6%,导致传统销售旺季不及预期。因此22年1-9月重卡累计销量522829辆,同比-57.5%。分月度看,重卡销量同比降幅总体呈现逐渐收窄趋势,年底有望实现月度同比回正。

长期:行业层面重卡保有量中枢与销量中枢仍有提升空间。由于重卡需求结构向物流重卡转变,而物流重卡保有量与GDP基本同步增长,重卡中长期销量与保有量中枢仍有提升空间。随着国五库存消化、基建项目资金的陆续到位,后续重卡市场会逐渐恢复。从长远来看,公路货运在运输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公路运输效率的提升,为重卡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因此,重卡保有量及销量中枢仍有望保持增长。分结构看,2022前三季度,物流重卡降幅低于工程重卡。22年1-9月,物流重卡累计上险321242辆,同比-65.30%,高于重卡整体上险同比-69.82%的降幅。工程重卡累计上险53369辆,同比-83.08%,显著低于重卡整体上险同比-69.82%的降幅,且每个月呈现持续走低的状态。预计主要系重卡需求结构逐渐向物流重卡转变。

2.3.2重卡整车格局:2022年东风上险市占率提升,重汽上险市占率略微下滑

2.3.3重卡发动机格局:潍柴上险市占率稳居首位,前四名占据70%市场份额

潍柴上险市占率稳居首位,市占率开始回升。2022年1-9月,潍柴发动机市占率26.65%,相较于2021年的25.31%提升1.34pct,虽然2019-2021年市占率持续走低,但2022年已经开始回升。主要系国六切换后配套重汽的量提升及大排量重卡发动机产品力较强,使得销量持续提升所致,预计后续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康明斯2022年1-9月上险市占率为19.65%,相较于2021年的16.67%提升2.98pct。提升较明显主要系2022销售国六产品,而康明斯在国六发动机布局更早,产品及服务更强的原因。发动机企业前四名一共占据70.20%市场份额。

三、2023年展望之结构:自主品牌加速崛起+电动智能车进入“1-10”的新淘汰赛

3.1、整体市场:自主品牌份额整体继续提升

新能源乘用车加速渗透,自主品牌有望借势永久性崛起。历史上国内乘用车自主品牌在2008-2009年和2014-2018年分别经历了两轮市占率提升,分别主要受益于小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刺激政策,以及消费升级带来的SUV渗透率提升红利。然而,当合资(外资)品牌加大车型导入力度后,自主品牌销量仍处于承压状态,在与合资(外资)正面竞争过程中仍处于下风。2019-2022年1-9月,依靠电动智能化方面的领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由41.2%提升至48.1%。我们认为,智能电动车时代,自主品牌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品牌形象提升,电动智能新品快速迭代,自主份额有望实现持续提升,未来3-5年有望提升至60%(电动智能车55%,其中自主70%;传统车45%,其中自主50%)甚至更高.

(一)技术层面:电动动力系统技术优势显现,智能驾驶布局领先

混动技术:比亚迪DMi、长城柠檬DHT、吉利雷神等加速追赶,自主混动放量打破日系车企垄断地位。早期日系车企在混动技术方面独树一帜,近年来以比亚迪、长城、吉利为代表的头部自主品牌密集发布自研混动系统,在能效、动力性能、及成本三个维度均与日系本田、丰田混动能力相当。从混动架构来看,国内主流车企混动开发方向从P2单电机转向P1+P3架构,并基本均选择了双电机DHT技术方向。双电机DHT混动系统技术使整车在能耗、动力、平顺、NVH四个方面的表现超越燃油车的同时,将车辆动力系统的三大核心部件转变为混动专用发动机、双电机DHT和混动专用功率型电池,自主品牌或将通过混动路线的切换实现此前外资技术的封锁突破,从而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二)品牌力:混动放量及新势力突围,自主价格区间上移品牌整体向上

10-15万元为自主品牌主要竞争价格区间,新能源车型拉动15万元以上市场份额。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升级,10万元以下市场逐步萎缩,自主品牌纷纷发力10-15万元市场,出现了长安CS75、吉利博越、上汽名爵MG5等爆款车型,自主品牌在该价格区间内的市占率由2015年的6.2%提升至2022M9的18.4%,累计提升12.1pct,为目前自主品牌主要盘踞的价格区间。2022年1-9月,我国自主品牌在15-20万元/20万元以上市占率分别为5.7%/5.2%,分别较2019年+3.5pct/4.2pct;同期,合资品牌15-20万元/20万元以上市占率分别-1.1pct/+3.7pct。其中,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2019年至2022年1-9月15-20万/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内市占率分别提升3.0pct/7.8pct,新能源乘用车对我国自主品牌单车均价拉动明显。

15-20万元:混动放量,自主品牌市占率有望快速增长。随着头部自主车企混动系统自研进展加快,混动车型自2021年起车型密集发布,售价主要集中于15-20万元,带动混动车型快速放量。2022年1-9月自主品牌33.5%的混动车型销量位于15-20万元价格区间,较2019年增长7.1pct,价格区间内竞争激烈。预计自主品牌15-20万混动新车型逐步放量,将进一步带动自主品牌在该价格区间内的市场份额。

20万元以上:新势力车企依托客户运营率先实现品牌突围,率先切入20万元以上市场,自主品牌价格带借势上行。早期造车新势力以高举高打,高端突围为战略目标,主要布局高端车型,打破了此前20万元以上价格带主要由合资品牌主导的局面,销量持续向好。此后,传统自主车企纷纷独立设计高端品牌,力求品牌向上突破,如吉利极氪、上汽智己、长城沙龙、北汽极狐和小康塞力斯等,售价基本在20-30万元区间,部分车型超过40万元,实现了自主品牌品牌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新车迭代:自主品牌电动智能新品和推出迭代比合资更快

3.2、新能源市场:“1-10”阶段的新淘汰赛开启,不同价格带竞争情况不同

2023年电动智能车整体竞争加剧,领先企业进入“1-10”的新淘汰赛。(1)2018年之前,国内电动车市场由自主品牌主导,传统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市占率60%以上,2018年CR10超过80%。(2)2019-2020年,上汽/广汽等一线自主品牌加入,造车新势力、合资品牌车型开始投放,市场格局一度分散,CR10降低至70%以下。(3)2021年至今,比亚迪新车周期放量,2022年1-9月比亚迪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市占率达到30%。目前,头部车企已经完成电动智能发展的0-1阶段,展望2023年,自主/合资/造车新势力等均在电动车型上发力,供给端新品增加,预计行业竞争将加剧,头部车企进入“1-10”的二次淘汰赛。

分价格细分市场看:25-30万元纯电轿车和30万元以上纯电SUV目前渗透率较高。从2022年前9月乘用车细分市场新能源渗透率看,10万元以下和25-30万元纯电轿车渗透率较高,30万元以上纯电SUV的渗透率较高。在全体乘用车中价格带和车型结构不变假设基础上,按照当前乘用车总量体量预估,预计10万元以下/10-15万元/15-20万元/25-30万/30-35万/35-40万/4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市场潜在空间为233万辆/447万辆/118万辆/95万辆/47万辆/47万辆/18万辆/57万辆,新能源SUV市场潜在空间为212万辆/302万辆/187万辆/131万辆/62万辆/84万辆/28万辆/38万辆。

新能源分价格带空间与车型竞争格局:纯电市场:20万轿车与30-35万SUV格局恶化,10-20万SUV、30-35万轿车、35-40万SUV细分市场机会较大。(1)10万元以下价格带:轿车与SUV区分度较弱,市场空间仍然较大(223万辆)预计五菱宏光/比亚迪海鸥/长安糯玉米有望放量。(2)10-20万元价格带:轿车竞争更加激烈,比亚迪/埃安/深蓝有望持续放量,特斯拉可能推出ModelQ;纯电SUV空间较大(245万辆),竞争尚不激烈。(3)20-30万元价格带:轿车已有Model3/P7/汉等成功爆款,预计特斯拉降价对新进入者影响较大,市场竞争激烈,SUV较多新车推出。(4)30-40万元价格带:轿车中车型较少,蔚来ET5大概率放量,SUV领域35-40万区间尚可,ModelY/阿维塔11/小鹏G9均为30-35区间.(5)40万元以上价格带:豪华品牌纯电产品将在2023年陆续推出,格局恶化。

混动市场:10-20万元混动竞争激烈,20-30万元轿车与30万以上市场机会大。(1)10万元以下价格带:考虑到成本因素,预计短期内暂无产品推出。(2)10-20万元价格带:混动轿车市场空间大,比亚迪/长安/吉利有望放量,SUV较多新车推出,竞争较为激烈,不排除价格战的可能。(3)20-30万元价格带:混动轿车市场空间大,竞争尚不激烈,25-30万轿车市场较为空白,比亚迪以外的其他品牌强势产品较少,混动SUV市场竞争较激烈。(4)30万元以上价格带:混动车型渗透率较低,理想L系列有望持续放量。

四、2023年展望之技术:主机厂高阶智能驾驶分化,新技术高压快充等有望加速

4.1、行业整体:行车辅助配置提升快,分车企广乘智能化配置提升较快

4.1.1、行业整体渗透率变化:燃油车产品迭代+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提升,智能配置渗透率稳步提升

顺应智能化浪潮,2022年乘用车各智能化配置渗透率均逐步提升。(1)在行车辅助领域,疲劳驾驶提示、巡航系统(渗透率达到75%以上)以及高精地图(渗透率仍不足1%)的渗透率变化较弱,其余功能的渗透率随着燃油车迭代升级和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的提升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边际提升。(2)在泊车领域,驾驶辅助影像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0%以上,边际变化较弱;遥控泊车渗透率随着比亚迪的放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3)在智能座舱领域,全液晶仪表随着汽车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边际提升;中控彩色屏幕/语音识别控制系统的渗透率分别达到90%/75%以上,边际变化较弱;HUD数字抬头显示的渗透率为11%左右,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4)在智能网联领域,车联网和OTA升级的渗透率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5)在空气悬架领域,由于成本较高,目前渗透率仍然较低,约为2%。

行车辅助功能:受益于燃油车产品迭代和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提升,乘用车各行车辅助功能渗透率呈上涨趋势;高精地图渗透率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提升。2021年5月至今,乘用车零售端,各行车辅助功能的渗透率均呈阶梯状上涨趋势,主要驱动力为:(1)在燃油车领域,自2022年3月份开始,各功能的渗透率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预计主要由于各车企陆续推出了2022年的改款车型,对于配置进行了升级;(2)除疲劳驾驶提示和巡航系统,其他各功能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均高于燃油车领域,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各功能渗透率的提升。乘用车高精地图渗透率自2021年10月份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提升,目前约为1%,其中新能源车高精地图的渗透率提升速度更快,目前约为2%。

泊车辅助功能:受益于比亚迪放量,遥控泊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在乘用车/新能源车中的渗透率分别达到7%/20%。泊车系统中,驾驶辅助影像渗透率最高且保持稳定,在乘用车、新能源车、燃油车中均达到80%以上;遥控泊车渗透率出现了显著提升,其中比亚迪遥控泊车的搭载量占全部乘用车搭载量的80%以上,是该功能渗透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智能座舱:液晶仪表渗透率稳步提升,HUD市场空间广阔。智能座舱中,中控彩色屏幕/语音识别控制系统渗透率较高且保持稳定,在乘用车、新能源车、燃油车中均达到80%/70%以上;液晶仪表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显著高于燃油车,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提升和燃油车的产品迭代,该配置渗透率稳步提升;HUD抬头数字显示目前渗透率在10%左右,与其他配置相比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空间依然广阔。

车联网和空气悬架:燃油车边际变化较弱,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升高是渗透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车联网和空气悬架在新能源车中的渗透率显著高于燃油车,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的逐步提升,OTA升级在乘用车的渗透率达到46%;空气悬架成本较高,目前渗透率较低,约2%。

4.1.2、新品周期驱动智能化配置渗透率快速提升

新品周期助力智能化配置在各大车企快速提升。(1)广汽乘用车:随着影豹和AION品牌的销量占比提升,各大智能化配置均出现较为明显边际提升。(2)长安自主:Uni-V销量节节攀升,驱动行车、泊车辅助功能渗透率更上一层楼。(3)吉利集团:极氪助力品牌向上,带动驾驶辅助、空气悬架渗透率提升。(4)蔚来:随着ET5、ET7产品的放量,部分功能渗透率出现明显的边际提升(其余功能均为标配,因此没有边际变化)。(5)理想:随着L9的逐步交付,疲劳驾驶提示、高精地图、HUD抬头显示以及空气悬架渗透率出现了同步的边际变化,其余功能均为标配,因此没有边际提升。

广汽乘用车:随着影豹的销量占比提升,行车辅助功能渗透率快速攀升;智能座舱、OTA升级的渗透率提升主要得益于AION品牌放量。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影豹上市之后销量迅速攀升,在广汽乘用车的销量占比最高达到21%,该车型除入门版之外,均配备了L2等级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带动了行车辅助功能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座舱、OTA升级渗透率的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则是AION品牌的放量,自2022年3月份以来,AION的销量占比稳定在45%左右。

长安自主:Uni-V销量节节攀升,驱动行车、泊车辅助功能渗透率更上一层楼。Uni-V在零售端表现亮眼,销量节节攀升,在长安自主的销量占比最高达到12%,带动了行车、泊车辅助功能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吉利集团:极氪助力品牌向上,带动驾驶辅助、空气悬架渗透率提升。2021年吉利集团发布旗下高端品牌“极氪”,并推出首款车型极氪001,随着该车型销量的提升,目前在吉利集团的销量占比达到7%。该车型售价29.9-38.6万,搭载MobileyeEyeQ5H(算力48TOPS)和空悬悬架,带动相应配置渗透率提升。

造车新势力:新一轮产品周期到来,智能化配置渗透率逐步提高。2022年造车新势力今年陆续进入新一轮产品周期,其中蔚来汽车陆续推出ET5、ET7等车型,该两款车型均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单车算力最高达到1016TOPS,并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了升级,同时ET7标配空气悬架,随着新车型的逐步上量,驱动各项智能化配置渗透率稳步提升;理想汽车陆续推出了L9、L8以及L7车型,随着L9的不断交付,助力公司各项配置的渗透率上扬。

4.2、主机厂智能技术:23年整车厂L3及以上智能化能力将分化

小鹏率先落地城市领航辅助功能,其他车企在加速推进。在电子电气架构领域,各大车企相继推出基于中央计算平台+区域控制器的架构,目前小鹏率先在G9上实现量产落地。在智能驾驶领域,车企主要聚焦于(1)行车领域的高速领航辅助和城市领航辅助;(2)泊车领域的自动泊车入位、遥控泊车、远程召唤等功能。目前小鹏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已经率先落地实现城市领航辅助。

2021年发布全新一代域融合电子电气架构“星灵”,由三大核心计算机群组+四大区域控制器构成,支持L4级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2021年广汽发布全新升级的“星灵”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采用域融合方案,包含中央运算单元(负责新能源和车身控制)、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信息娱乐域控制三大核心计算机群组,并搭配四个区域控制器,通讯总线采用车载以太网和CANFD,同时支持5G通信以及车-云协同,该架构预计2023年二季度正式量产,首款车型为AIONLXPLUS。

2022年发布普赛OS和ADiGO生态系统,并启动Robotaxi商业化运营。普赛OS是面向全车跨域的标准化操作系统,包含SOA跨域服务、高性能中间件、车云镜像和异构执行调度四大引擎,将三大计算机群组在软件层面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具备高效协同、极简复用、车云统一的特点,有效提升软件的兼容性和复用性。ADiGO生态系统包含ADiGOSPACE(智能座舱)和ADiGOPILOT(智能驾驶)两大部分。ADiGOSPACE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在语音能力、音效体验、生态内容以及场景解决方案四方面进行了提升。ADiGOPILOT分为高算力、中算力和智驾L4三大平台,配备了39个智能感知传感器,支持NDA(NavigatedDrivingofADiGOPILOT)、超级泊车、无人驾驶三大功能,都将于2022年下半年实现量产落地。在高算力平台下,NDA可按照导航路径,实现自动上下匝道、自动换道、自动超车、自动避障等功能,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高速公路以及核心城市的快速路和主干道。中算力平台主打超级泊车,聚焦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智能驾驶。在智驾L4平台中,加强自动驾驶前瞻预研,Robotaxi车队已于2021年6月份进行示范应用,逐步推进商业化运营。

4.2.2、长安自主:发布全新SDA架构;城市领航功能预计2024年推出

4.2.5、蔚来:整车集中式架构预计2024落地;发布第二代智能驾驶系统NAD

跟随汽车智能化浪潮,从分布式向整车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演进。蔚来电子电气架构分为三代,分别对应NT1.0/2.0/3.0平台,第一代为分布式架构,搭载车型为ES8、ES6以及EC6;第二代为域集中式架构,包含动力、底盘、座舱、自动驾驶等域控制器,搭载车型为ET7和ET5;第三代为整车集中式架构,由中央计算单元(拥有1000TOPS以上的算力,预计采用英伟达Orin芯片,并由ES7上搭载的Adam超算平台迭代而来)、4个区域控制器构成,通讯总线采用高速以太网,该架构预计2024年量产。

从高速场景切入辅助驾驶,目前升级至NT2.0技术平台和NAD自动驾驶系统。2017年12月蔚来发布第一代智能驾驶系统NIOPilot,搭载于ES8/ES6/EC6三款车型,后续蔚来持续升级智能驾驶系统,陆续释放了HWP(高速路自动驾驶)、TJP(交通拥堵自动驾驶)、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等功能。2021年,蔚来发布二代智能驾驶系统NAD,在软件优化的基础上升级硬件配置,技术平台从NT1.0升级为NT2.0,新平台产品ET7/ES7/ET5搭载的芯片切换为英伟达OrinX,雷达与摄像头等感知硬件也持续升级。另外,蔚来NAD中增加C-V2X感知模块,这意味着公司在车路协同领域的提早布局。

4.2.6、理想:域控架构实现量产落地;发布第二代ADMAX智能驾驶系统

域控制器架构完成量产落地,积极布局中央计算平台。理想电子电气架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分布式架构,搭载车型为理想ONE;第二阶段为域控制器架构,包含中央控制(包含动力、车身以及部分底盘功能)、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大域控制器,目前已经配套L9实现量产;第三阶段为中央计算平台(CCU)+区域控制器架构,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以及车辆控制融合到一个控制器中,实现硬件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区域控制器主要实现数据和能源网关的功能。除电子电气架构之外,软件方面,理想同时布局车端和云端,同时逐步推进自研汽车操作系统和软件算法。

从AEB主动安全切入辅助驾驶,2022年升级为第二代ADMAX智能驾驶系统。(1)理想汽车早期主要通过与供应商合作方式发展智能化,2019年理想ONE上市时,智能驾驶芯片及视觉融合方案来自Mobileye,软件基于易航智能。(2)2021年理想开始强化智能驾驶的自研能力,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切换为地平线J3,并在5月引入高清地图,在12月交付NOA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并优化AEB功能。(3)2022年理想智能驾驶系统升级为第二代ADMAX,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软件为全栈自研,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升级为两颗英伟达Orin-X处理器,总算力达到508Tops。

4.2.7、小鹏:率先完成中央计算平台落地;2022H2实现城市道路NGP上线

领先市场,率先完成中央计算平台+区域控制器架构落地。小鹏电子电气架构经历过三代,第一代为分布式架构,2018年搭载G3完成量产;第二代为域控制器架构,2021年配套P7实现量产;第三代为中央超算+区域控制器架构,包含一个中央超算(C-DCU,负责车控、智驾、座舱三大功能)和两个区域控制器(就近配置原则,分区接管相应功能,大幅缩短线束),通信总线采用千兆以太网,目前已配套G9实现量产。

4.2.8、上汽零束:中央计算平台2024年量产;融合智驾计算平台预计2023年底量产

基于中央计算平台的银河全栈3.0电子电气架构预计2024年量产。上汽目前量产的银河全栈1.0电子电气架构共有三个域控制器,分别为中央计算(车控及数据融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同时保留了较多的分布式模块。下一代银河全栈3.0架构完成了进一步集中,由两个高性能计算单元和四个区域控制器组成,预计将于2024年实现量产。

零束科技智驾计算平台预计2023年底实现量产,上汽AILAB发布2.0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架构,助力上汽Robotaxi落地临港。上汽智能驾驶领域中,零束科技主要聚焦于量产车辆,上汽AILAB主要聚焦于Robotaxi车队。零束融合智驾计算平台基于银河全栈架构,可以覆盖高速、泊车及城区全场景的融合智驾体验,预计将于2023年底实现量产。上汽AILAB发布2.0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架构,将于年内搭载在上汽Robotaxi2.0上,规划运营规模200台,将在临港开启运营。

4.2.9、比亚迪:E3.0域控架构完成落地;与Momenta成立合资公司,发力智能驾驶

基于域控架构的E3.0平台实现量产落地。比亚迪E3.0平台采用域控制器架构,包括智能动力、智能车控、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四大域控,目前已经配套海豚、海豹实现量产。

与Momenta成立合资公司,发力智能驾驶。2020年比亚迪发布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主要聚焦于L2级自动驾驶功能,目前已经完成量产落地。2021年底,比亚迪与Momenta成立合资公司“迪派智行”,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等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发力智能驾驶赛道。

4.2.10、吉利:2025年推出中央计算架构;高速领航即将落地,布局芯片+软件+高精地图

基于中央超级大脑的GEEA3.0预计将于2025年推出。GEEA2.0基于域控制器架构,已搭载星越L实现量产,GEEA3.0基于中央计算平台架构,预计将于2025年推出。

高速领航即将落地,完成芯片+软件+高精地图全线布局。吉利高速领航系统将率先在博越L上实现量产,预计10月下旬开启全国公测,该系统基于24颗高性能感知硬件,融合高精地图的数据定位和高通8155芯片,能够覆盖100+高速/高架场景。此外,公司积极布局芯片,将于2024-2025年推出5nm车载一体化超算平台芯片和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达到256TOPS)。软件方面,将和亿咖通、Zenseact合作,实现整车操作系统以及核心软件算法自研能力。高精地图方面,吉利自建低轨卫星高精度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完成305座高精时空基准站的部署,计划2026年前,实现全球无盲区的通信及厘米级高精定位覆盖。

4.2.11、长城:中央计算架构预计2024年量产;城市领航完成落地

GEEP5.0中央计算架构预计2024年量产落地。长城电子电气架构历经五代,由最初的硬线架构逐步进化为中央计算平台,GEEP5.0基于OneBrain架构,由一个中央大脑和五个区域控制器组成,预计2024年量产。

发布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小魔盒3.0,已配套摩卡DHT-PHEV实现量产落地,支持城市NOH。2021年长城发布第三代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小魔盒3.0,该平台基于高通芯片打造,算力360-1440TOPS,该系统已搭载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上市,支持城市NOH。

4.3、新配置趋势:天幕/域控/线控/空悬/激光雷达/AI芯片渗透率继续提升,高压快充/钠离子电池/车内AR有望成为新趋势

4.3.1天幕/域控/线控/空悬/激光雷达/AI芯片渗透率继续提升

1)域控制器

福瑞泰克推出ADC20、ADC25及ADC30标准化中央域控制器产品。福瑞泰克基于ADC中央计算平台为客户提供不同场景下NOA行泊一体方案,包含ADC20(支持L2.9)、ADC25(支持城区场景)、ADC30(支持L3-L4)三个版本,能够支持高速场景下的上下匝道、自动变道、城市道路的堵车自动跟车、低速场景下的自动泊车等功能。ADC20作为福瑞泰克新一代面向主机厂SOA架构下的标准化中央域控制器产品,定位于L2-L2+的软硬件一体可迭代可演进的智能汽车技术,目前已进入大规模量产上车阶段。而ADC30是福瑞泰克第三代的域控制器,定位于L3级别中央计算平台,通过11V5R3L1D配置,能够提供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定点国内一线知名车企,将于明年量产上市。

2)线控制动

3)激光雷达

4)AI芯片

AI芯片算力持续刷新高。近日,英伟达发布了一款重磅级自动驾驶芯片——DRIVEThor(雷神),其算力达到了惊人的2000TFLOPS,是Orin的8倍,特斯拉FSD芯片的14倍。去年英伟达发布了Orin升级的自驾芯片Altan,后者的算力提升至1000TFLOPS。将于2024年推出的最新一代NVIDIADRIVESoCThor,计划2025年量产并直接代替了原计划于2024年量产的Atlan。目前已经宣布使用Thor的主要为国内车企。其中,极氪是最早宣布定点的,预计2025年将实现上车。此外,小鹏与自动驾驶公司轻舟智航也已经确定将使用ThorSoC。

5)天幕玻璃

天幕渗透率持续提升,产业趋势进一步明确。伴随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电动车天幕配套趋势明确,天幕渗透率呈现持续加速态势。2022年9月天幕整体乘用车渗透率达8.6%,其中电动车/燃油车渗透率分别达25.7%/2.4%。后续多款天幕配套车型上市,以及特斯拉、新势力等等主力配套天幕车型放量,预计天幕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6)空气悬挂

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加速,零部件供应商产品横向拓展。当前空悬渗透率伴随高端电动车追求差异化卖点带来快速放量,空悬渗透率呈现加速提升趋势。伴随自主品牌主机厂降本诉求逐步凸显,空悬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加速。同时拓普、中鼎、保隆等均获众多订单,同时产品从单一核心部件向空悬其他核心部件拓展,产品往总成化发展趋势明确。

4.3.2高压快充/钠离子电池/车内AR有望成为新趋势

1)高压快充

高压快充:有望成为下一阶段较优补能方案,海内外车企均加紧布局。当前电动车续航焦虑仍为其较大短板,高电压相较大电流方案综合效率、成本、技术提升难度等方面优势更明显,有望成为快充主流技术路线。国外车企以保时捷和现代起亚为代表,国内自主品牌快速跟进,各车企集中于2021年-2023年推出800V平台。

产业影响1:高压快充带动热管理系统功率和复杂度提升。热管理方面:800V架构下整体制冷/制热功率增大,导致水冷板使用面积提升,其结构配合电芯不断优化。随着800V平台发展,充电功率提升,散热量有增加趋势;冷媒流量流速/流量增大,电子膨胀阀控流范围扩大,同时需保证高精确度,大口径高精度电子膨胀阀有望成为行业趋势,阀口径处设计以及配合传感器、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是难点。

产业影响2:高压快充驱动功率器件升级体现在SiC替代IGBT趋势。SiC基功率器件替代Si基功率器件主要应用于电控逆变器、DC/DC转换器、OBC以及充电桩部位,能够提升工作频率、降低损耗、减小体积、提升部件功率密度,并且耐高温高压。重点为电控逆变器中SiCMOSFET替代SiIGBT。

产业影响3:高压快充需要整车安全性要求升级从而驱动相应部件升级。高压连接器保障高压回路连接安全,液冷快充桩将成为高压连接器未来技术难点;数字隔离芯片与不同元器件结合,应用于不同高功率电子设备,进行电气隔离,有集成趋势;薄膜电容由于其在耐高压、储能效果、寿命等方面综合优势,取代电解电容成为新趋势;高压直流继电器搭配智能熔断器为整车提供安全冗余。

2)钠离子电池

3)车载游戏

车企加快智能座舱布局,车载游戏成为重要规划部分。车载游戏作座舱设计的一部分,突破对车辆空间原有的功能定义,将智能交互座舱立体打造成为除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工作空间(第二空间)之外的智能第三空间,满足用户娱乐的需求。小鹏P5搭载的X-Play娱乐场景给用户带来车载游戏的体验,车内配备极米车载定制超清投影仪,车载模式精准对准幕布光线柔和,支持有线、无线双投屏,杜比音效+DTS,满足更加多样化的需求。特斯拉、理想L9、三星DigitalCockpit等设计的游戏可以使用汽车中控、前后排娱乐屏等触摸屏来进行休闲游戏娱乐。各大整车厂目前都在积极布局车载游戏以完善智能座舱功能、给用户带来更个性化的体验。

车载AR互动

蔚来ET5首次应用全景数字座舱AR/VR技术,与创新AR设备企业NREAL联合开发了专属的AR眼镜,可投视距6米,等效201英寸的超大屏幕;与NOLO联合开发了NIOVRGlasses(汽车专业VR设备),使用Pancake光学镜片,可实现双目4K显示和毫秒级延时。理想将ARHUD技术运用于L9车型上,车内交互层面有多种功能,用HUD和方向盘上的一长条安全驾驶交互屏来取代传统的仪表盘、用3DToF隔空手势来实现后排乘员对娱乐屏的操控、多块高标准的OLED屏幕、通过声场实现侧向预警等。车内交互方式趋于多元化,带给消费者沉浸式交互体验。

THE END
1.30万的超豪华SUV怎么选,6款经典合资燃油推荐,开出去面子拉满虽然内饰的配置可能比不上第1款,但会有一个小鸭尾的造型,还有独特的轿跑设计,会吸引无数的年轻消费者。 英菲尼迪QX55 最低售价:30.98万起最高降价:8.00万 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 懂车分暂无懂车实测暂无车友圈1212车友热议二手车17.50万起 |6辆 阿尔法·罗密欧Stelvio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4142000686632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