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锅炉房老王尼伯龙根工厂2017-06-23
这是一个着重于细节变化的小专题,并不想在技术细节和历史上着墨过多,所以只在开头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大众82越野车(VolkswagenTyp82)是大众甲壳虫轿车(当时被称为KdFWagen)的变型之一,同样也是斐迪南·保时捷博士的经典设计。这是一种承载式车身结构的、专门为军事用途设计的轻型越野车,采用后置风冷发动机和后轮驱动的形式,可乘4人,在二战时被德军广泛使用。1942年开始,82越野车逐渐开始替代各类型号杂乱的轻型越野车和重型挎斗摩托,成为了一种制式主力车型。除了载人之外,该车也可以被用作电台或维修设备等专业技术设备的载具。
1943年,保时捷博士在布拉格试车。
从1940年2月开始量产到1945年4月工厂被盟军占领为止,在大众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各种型号和用途的大众82一共生产了50435辆。比起侦察和通信部队之前常用的重型挎斗摩托,82越野车除了最高时速较低,越野性能、车身容积、生产便利性和经济性都要好得多。战争结束时,82/166这一系列的载人越野车一共生产了6万多辆,占到德国二战期间载人越野车总产量的32%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主力。
大众82有“桶车”(Kübelwagen)的绰号,但这并不是因为它长得像桶,而是因为在设计之初,这种车是没有硬质车门的。为了防止乘员在行驶时跌落车外,为其专门设计了类似于水桶形状的包围式座椅,所以被称为“桶座车”(Kübelsitzwagen)。久而久之,大家嫌这个绰号太拗口,就去掉“座”字,直接称其为“桶车”。
Typ62:
这是第一种根据KdFWagen改装的越野车辆,较多地保留了轿车的流线型特征。
可见Typ62的桶状座椅以及开放式的车身结构,备胎也从前行李厢里面移到了车头上方。
经过测试之后,武器局认为Typ62这款车辆的机械性能过硬,但车体设计不适合军事使用。保时捷为其换装了由安比-布德(Ambi-Budd)车身制造公司重新设计的新型厢式车身,并缩短了后轮轮距,抬高了底盘离地间隙。经过修改的Typ62在1939年末再次进行了测试。
更换了新车体的Typ62,外观已经和后来的Typ82非常接近了,注意该车的备胎嵌入车首,而且一开始是没有门的。
Typ82
经过改进的Typ62设计最终被武器局接受,其厂内编号变更为Typ82,武器局将其归于特种车辆Kfz.1(小型制式越野乘用车)的范畴,同属于此范畴的还有一些结构较复杂的制式越野车辆。1940年2月,大众厂开始批量生产Typ82,但因为生产设备还没有完全到位,一开始的生产进程非常缓慢,1940年一整年只生产了1000辆,这些车中有一部分参加了当年的法国战役,经历了战火考验。
初期的Typ82
最初生产的82越野车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和后来的生产型有所区别,其车体基本结构和布局被一直沿用到停产为止。
这一时期的Typ82特征如下:
前挡风玻璃框架上部带圆角,下部雨刷安装位有梯形的实心结构。
备胎安装基座有较明显的“X”状加强筋,一直延伸到备胎范围外。
转向指示器在挡风玻璃框两侧,右侧的探照灯安装在挡风玻璃框架基座处。
油箱加油口在车头右侧,凸出车外。
喇叭固定在挡风玻璃框架下面。
前后的牵引钩内侧都带有三角形的加强结构。
车门下方的侧板没有千斤顶插孔。
排气管消音器横置,动力室底部护板形制与后来的不同
轮毂带有装饰性的金属盖子。
只有一个挡风玻璃固定点。
铲子固定在车头左边
大型头灯
1940-1941年间生产的Typ82
在北非的战事爆发之后,Typ82的产量才开始出现增长。
期型特征如下:
雨刷安装位下移,原来的两个梯形结构取消,一部分车辆的车头上缘为放倒风挡玻璃后的雨刷臂留出了两个凹槽。
雨刷电机电源线改到车外放置。
燃油加注口挪到车头上表面油箱上方,并为口盖加装防止丢失的链条。
在生产过程中,车辆两侧靠前位置增加了三处凸起的点状固定位,用于安装车外设备。
一种不同的喇叭型号。
探照灯位置下移。
牵引钩内侧的三角加强结构被取消。
车尾的小反光灯被改成用杆状结构固定。
生产过程中后挡泥板被延长。
生产过程中挡风玻璃的固定位被从一个改为两个。
1942年生产的Typ82:
这一年大众82的产量突破了5000大关,也是外观变化较为明显的一年。在这一年还出现了非洲军的专用型号。
第5000辆Typ82的下线仪式,这是为非洲军生产的气球胎型号,目前所见的气球胎起码有三种,有的带胎纹,有的则不带。
现存的车辆在修复后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考证问题,如靠上一辆车用了错误的篷布支架,靠下一辆车的铲子型号错误,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在下面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望读者明鉴。
1942年生产车辆特征:
铲子被挪到左边。
生产过程中取消了右侧的探照灯。
生产过程中喇叭被移到靠前位置。
生产过程中将转向指示器和后视镜挪到了车体两旁的架子上。
新型千斤顶出现后在两侧车门下方侧板上设置插孔。
旧式的千斤顶,和一般小型汽车自带的千斤顶差不多。
新型的千斤顶及其插孔和存放位置。
千斤顶的使用方法,将侧面长杆插入插孔后用手柄摇起即可。
某些车辆开始不装轮毂盖。
部分车辆在动力室进气口处安装整流罩,以导引气流从动力室上方吸入。
6月时换装新式的纵置消音器,同时在车厢内侧下方增设暖风管道。
6月时换装了大型的动力室底部护板。
夏季时将动力室内收纳工具的帆布包改为金属盒子。
夏季时将燃油加注口改成了尺寸较大且没有口盖链条的形式。
冬季时缩短了备胎基座加强筋,并在备胎下方靠前位置安装一个加强衬板。
1943年生产的Typ82:
82越野车的发动机功率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外观开始出现简化的趋势。
1943年生产车辆特征:
1月起在前后牵引钩之间加装防撞杆,为此牵引钩下缘造型也发生变化,部分车辆后防撞杆中央有一为启动摇杆设置的凸起,上表面有脚踏板。
1月起在动力室内增添一启动燃料油壶,用于在寒冷天气情况下快速启动车辆。
2月起取消转向指示器,并将后视镜挪到风挡转动的枢轴上。
2月将大型头灯换成尺寸较小的型号。
使用大型头灯的车辆。
1943年出现的从挡泥板内部走线的小型化头灯,这一年开始,很多其他车辆也开始换装这种尺寸的头灯。
3月起开始使用大众166水陆车的仪表板,原有的仪表板一直使用到8月份库存告罄为止。
早期沿袭自KdFWagen的仪表盘。
和166水陆车通用的仪表盘。
3月起将原有的0.985升汽油引擎镗大缸径,排气量增加到1.13升,动力从23.5马力提升到25马力——经过这样的改进之后,82和166两款车的引擎型号就被统一了。
夏季:
开始将原有的油浴式空滤换为管状的旋风式空滤。
旧式的油浴式空滤。
新式的管状旋风式空滤。
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门把手。
早期样式的外侧门把手,末端有凸起。
后期样式的外侧门把手,末端没有凸起。
雨刷电机连线又被改回车内,留下的孔洞用金属板填充,直到彻底取消钻孔为止。
风挡玻璃被改成四方形,上方的圆角取消。
帆布顶篷横向撑杆由两根改为三根。
旧式的帆布顶篷支撑结构,只有两根横向撑杆。
改进过的有三根横向撑杆的支撑结构,多出的一根横向撑杆改变了帆布篷的外貌(上图白车身为近年的复制品)。
取消了外延的车牌照和尾灯,将尾灯安装在引擎盖板上,同时将牌照直接喷涂在尾灯下方的空间。
牌照和尾灯外延的形式。
尾灯被安装在动力室盖板上面,牌照喷涂或固定在尾灯下方。
动力室盖板/行李厢盖板(此两部件为通用件)表面的两条冲压加强筋被缩短。
出现了一种两片式的风挡玻璃结构。
1944年生产的82:
这一年的改进基本都是为节省工时做出的“断舍离”——只有减项,没有增项。从底盘号推算,1943,44两年生产的82可能要有3万多辆,占全部产量的大头。大众厂从1944年末开始自行生产车体组件,不再由车身生产商提供。
这一年发生的改进有:
夏季时取消了车身右边的点状固定位。
11月时取消了车身左边的点状固定位。
年末时把前排座位后面的扶手由螺栓固定改为焊接固定。
用螺栓固定的形式。
用焊接方式固定的形式。
风挡框架两侧不再预留方向指示器安装位。
在方向指示器取消之后,留下的螺孔被用螺丝封堵(窗框上的两个一字平头螺丝)。
这一辆车的风挡框架上面的方向指示器安装位已经取消了。
车首原来为前牌照预留的凸起框架取消,前车牌改为直接喷涂在车首。
有凸起框架的车首。
没有凸起框架的车首。
车头灯的电线改为从灯后方的挡泥板上穿洞通过。
随车工具改为放置在动力室底部。
前后的防撞杆在生产中被取消。
车尾的反射灯大约在年中被取消。
部分车辆的车篷后窗边缘改为圆弧状。
新型的,上下重叠的焊接车门铰链逐渐取代了旧的铆接铰链。
旧式的铆接铰链。
新式的焊接铰链,目前可以看到有前门铰链在上和后门铰链在上两种形式。
1945年的82:
战争到了最后的时刻,1945年4月9日,最后一辆为德军生产的82装配完毕,3天之后,工厂被美军占领。从5月份开始,工厂继续为美英占领当局生产82/166车和甲壳虫汽车。
这辆车其实是1945年战后生产的Typ21,是一种货运型,但和战时的生产型区别不大。
1945年生产的82具有如下独有的特征:
前后牵引钩被换成和166水陆车类似的,可以折叠收起的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