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众日报|沿着水网看山东发展之美联网、补网、强链,绘就人水和谐斑斓画卷
老岚水库枢纽工程全面完工,具备蓄水条件
沂河之源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俯瞰齐鲁大地,黄河入海浩荡奔涌,江河湖泊碧波荡漾,堤防大坝筑牢屏障,渠系纵横扮靓沃野,日臻完善的现代水网正守护安澜,惠民兴业。
去年11月底,山东省水利厅联合多部门和中央及省主流媒体,正式启动“沿着水网看山东”品牌建设,以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主线,通过媒体采风、专题记录、学术交流、典型选树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融媒体展现山东河清海晏、百业兴旺、山河秀美、幸福底色、通江达海、人文之盛、澎湃动能,奏响治水兴水强音,一幅幅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铺展。
强基础,惠民生,春修水利正当时。齐鲁大地上,筑堤坝、建水库、建灌区、畅渠系,水网建设大干快干,热潮涌动。
山东现代水网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8月,山东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全省上下抢抓机遇、迅速行动,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打造“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体系。
高位推动
四水统筹筑牢现代水网之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水网建设。2022年1月,省政府印发实施《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推动水网建设纳入全省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标志着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进入实施阶段。2022年8月,我省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省政府印发《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为现代水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实地调研现代水网建设,高规格召开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四水统筹”总体目标,以系统观念推动治水理念实现重大转变和深度拓展。2023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的意见》,部署实施“水网+”行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对现代水网建设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
根据规划,山东现代水网建设通过“纲、目、结”并举,加快构建形成“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省级水网总体格局。“一轴三环”是指以黄河为主轴的引黄供水体系,依托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胶东半岛片形成3个环形调水格局,是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骨架;“七纵九横”是指沂河等7条纵向骨干河道,小清河等9条横向骨干河道,是全省水网的主动脉;“两湖多库”是指南四湖、东平湖以及大型水库,是全省雨洪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主节点。2022—2025年,规划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智慧化水网4大类任务,涉及重点水利项目1000多个,计划完成投资2500亿元以上。
纲目结并举
投资持续发力屡创历史新高
在2022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50亿元的基础上,2023年完成投资682亿元,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完成投资、落实资金、投资增幅均居全国第2位。
数据无声,却是最好的见证。自启动现代水网建设以来,山东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制度化保障,通过投资拉动,全力推进规划项目落地实施。
防洪体系持续完善——实施流域系统治理,小清河综合治理顺利完工,全省跨市骨干河道、市管河道的重要河段防洪标准普遍达到50年一遇。89座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小型病险水库实现动态清零,成功应对多场大范围强降雨过程,连续4年实现全省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重要湖泊无一出险。
供水能力明显提升——老岚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太平水库、官路水库、双堠水库加快建设,长会口水库、黄山水利枢纽计划今年开工;37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全部开工,已完工12处;稳定保障了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率均居全国前列。
河湖面貌持续改善——8条重点河道生态流量(水量)高标准保障,大汶河连续两年全年不断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程)7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34平方公里。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离不开资金要素的有力保障。山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举办项目推介会、政银对接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2023年利用金融贷款103.79亿元、社会资本206.22亿元,分别是2022年的1.74倍、2.85倍;其中,社会资本利用量居全国第2位。
示范带动
“水网+”行动构筑“三网四带”总体格局
去年7月1日,断航26年的小清河迎来首次全线空载试航,重新激活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内河航运能力,相当于再造一条胶济线。这不仅是小清河航运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山东实施“水网+”行动的生动写照。
统筹推动水网建设融合发展,我省创新实施“水网+”行动,将水网建设与文化旅游、交通运输、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加快构筑水安全保障网、水民生服务网、水生态保护网,建设水美乡村示范带、内河航运示范带、文旅融合示范带、绿色发展示范带,推动形成“三网四带”总体格局,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推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创新实施65个效益河湖试点建设,打造主题公园226个,带动项目落地510个,惠及群众630多万人。强化节水产业支持,与金融部门联合打造“节水贷”融资服务,发放“节水贷”4.13亿元;强化合同节水管理,新增合同节水管理项目34项,居全国首位。协同发展涉水旅游,以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打造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236处,居全国首位。协同发展内河航运,利用天然河道改造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达到1117公里,全力抓好小清河复航水资源保障。协同布局抽水蓄能产业,推动文登、潍坊等一批抽水蓄能项目按期建成投运,新型储能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协同发展湖库生态渔业,科学规范发展休闲垂钓、休闲餐饮等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现代水网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水网,随着水利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数字水网应运而生。山东坚持全省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把数字水网建设与物理水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着力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数字孪生大脑方面,聚力数字赋能增效,实施“智水齐鲁”水利大脑建设,建成山东水利数据中台,发布全省水利“一张图”。数字孪生流域方面,大汶河、沂沭河流域率先建成“三道防线”,数字孪生小清河洪水预报时长控制在“分钟级”。数字孪生水网方面,启动建设省级数字孪生水网平台,建成水量智慧调配等5项关键应用,实现多业务“四预”功能全覆盖。数字孪生工程方面,5522座水库全部实现雨水情自动测报和视频安全监控,骨干引调水工程均开展了智能应用场景构建,6个数字孪生灌区国家试点加快推进。
水润齐鲁,泽被万物。如今,日臻完善的山东现代水网正默默守护山河安澜,惠及上亿百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诚邀社会各界沿着水网看山东之美、之富、之强、之变、之通。今年,山东水利系统将牢牢锚定“四水统筹”总体目标,聚力实施“水网+”行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00亿元以上,确保到2025年,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现代水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为国家水网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1.凡本公众号所发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以其他形式发表,违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