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耿昭杰,这一切无从谈起”|一汽与大众合资谈判始末上

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公司之间最初牵手,究竟是顺其自然的巧合占主导,还是冥冥之中有其必然?东西方两个公司的合作最早从何开始?对当时双方掌门人耿昭杰和哈恩在北京王府饭店持续3个半小时的洽谈,又有多少人了解?那场在柏林举行的关乎合资命运的15万辆轿车项目的关键性谈判,双方有着怎样的交锋、折中与妥协……

魔鬼总在细节中,而细节又总被湮没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自始至终参与此事的译者马怀琪,为我们解密这些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今年80岁的马怀琪决定还原这段历史,其动因非常简单。

耿昭杰——一汽人心中永远的“耿厂长”——是一汽第六任厂长,执掌一汽帅印14年(这一纪录迄今无人打破),带领十几万一汽人打赢了解放换型和上轻轿两大战役。而在一汽上轻轿的第三次创业中,他以百折不挠的坚韧、不计个人得失的担当,以及常人难以企及的魄力,推动一汽克服种种困扰,最终与德国大众修成正果。今天的事实充分证明耿昭杰的这一抉择的正确。

这从两个节点可窥见一二:

一是1987年10月,哈恩首次访问一汽后,耿承诺一汽代表团两周内回访,结果却在临出发前,因上面发话而暂时停摆。但仅半个月后,上面又改口称“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是自己的事,我们(政府部门)不加干涉”,回访得以重启。若不是耿昭杰的坚持和睿智的运作,一汽和大众的合作或许止步于此。

二是双方预定于1990年7月20日在柏林草签合资合同,但在19日一汽代表团临出发之前,却得知头一天谈定的CKD(全散件组装)价格,因双方各自理解不同而惊天逆转。一夜之间,谈判从其乐融融到几近决裂。去不去柏林签字委实让人为难——去了,若没谈下来,有失尊严;不去,则意味着谈判破裂,且再难转圜。“狼堡风冷云黑,气氛颇为悲壮”,两难之下,耿昭杰顶着压力前行,最终完成合同草签。其中冷暖悲喜,唯亲历者自知。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立场观点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对成败是非的判定也不一样。”在马怀琪看来,“很多人在讲述这段历史,但不同的信息汇在一起,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万花筒,就如同AI——越进步、越发展,离真实越远。”基于此,他才愿意敞开心扉,还原当年真实情景。

确切地说,是一个人和一段情义引出了这次难得的口述访谈。“有人称他(耿昭杰)为汽车大王,有人称他是一个传奇。在我心中,他是一个让我景仰的英雄,一个让我觉得有些悲壮的英雄。”马怀琪说,这位悲壮的英雄,既有心系十几万一汽人而无视个人仕途前程的侠义情怀,也有未能施展更多雄才大略的遗憾,可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时也,命也!

如今,一代汽车人虽已退隐江湖,但他们又何尝不是“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

2024年6月20-21日,马怀琪在北京寓所附近的一间茶室,接受帮宁工作室的口述历史访谈。在两天十余个小时的往事追溯中,他为我们还原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一汽与大众合资谈判的内幕和细节。

马怀琪对没能留在耿昭杰身边、多为一汽做些事情表示遗憾。耿昭杰说:“我内心非常感谢你,我也后悔没有尽最大努力把你留下来。”其情其景,令人感慨。

1971年,马怀琪复员进入一汽,1993年从一汽退休。期间,他作为一汽的翻译,亲历了一汽与大众从合作到成立合资公司(一汽-大众)的所有重要谈判,并将所见所闻所思写在日记中,让我们今天得以真实触摸那段历史。

从今日起,帮宁工作室分3次刊出访谈节录。谨以此向那一代汽车创业者们致敬。

▲耿昭杰近照,2024年7月14日摄于其长春寓所。图/张学东

我的第二大学

1944年,我出生于山东淄博。1963年,从吉林省实验中学考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到新疆军区。1971年8月,复员进入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

因为喜欢看书,我原本想去吉林省或长春市图书馆工作,结果阴差阳错进了一汽,被分配到科技部情报科。文革中,设计处和工艺处合并为科技部,后来这两个处又分开,情报科归属工艺处。

当时的情报科科长是窦英伟,我们都叫他“老窦”。被李岚清称为“青年翻译家”的老窦,与孟少农、李刚、陈祖涛和潘承烈组成一汽五人筹建小组,被称为“最早的一汽人”,可以说是一汽元老中的元老。他为人正直,孤高耿介,一身傲骨,我一直把他当成楷模。

▲2024年6月20-21日,马怀琪在北京接受口述历史访谈,并带来大量原始日记和照片

1973年,我随一些俄文老翻译一起,被派到援阿(援助阿尔巴尼亚)办公室工作。援阿项目全名为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恩维尔机械厂扩建工程,相当于新建一个汽车拖拉机零配件制造厂,由一汽负责。项目涉及的所有技术文件、资料,从工厂设计、土建、厂房,到零部件设计图纸、加工工艺,包括工艺卡等,都要翻译成俄文。文件译好后,交由何光远(后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和国斌校对审核。

我是学文科的,对汽车生产管理和制造技术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在援阿办公室翻译实践4年,从头到尾学习了一遍有关汽车生产制造的各方面知识,等于又上了一次大学。尽管我学到的知识还很肤浅,只能算是皮毛,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铸造车间传动链吊钩,俄文叫小狗,有翻译在图纸上直接标注为“小狗”。再比如,机械加工车间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冷却液和润滑油,最后都流到一个大铁皮槽子里,在俄文中,槽子跟澡堂是同一个词,有人就直接译为“把这些废液排到澡堂里”。

援阿工作快结束时,印象中是在1976年底,情报科的德文翻译小李(李增祜,为人爽直,既能干又肯干,德文水平非常高,远非我这半吊子德文可比)被调到北京,跟李岚清、方劼等领导一起筹备三汽(重型汽车厂,1980年下马)。厂里没有德文翻译了,老窦便派我到上海机械学院举办的科技德语进修班去学德语。

从1977年初到1978年7月,我在上海机械学院学习了3个学期。学德语我算是半路出家,只能说是个半吊子,但教我们的老师戴鸣钟和赵学铭,都是中国德语教学方面的顶尖名师,因此,我所获所得终生受用。

学完德语回到一汽,我思想上有些波动,觉得没有用武之地,还像俄文那样,笔译没什么问题,但缺乏口译实践,算不上一名合格的翻译。我利用出差机会,到三汽筹备组办公室,问他们还需要翻译不?他们说,可以考虑,但没有明确表态。

回厂和老窦一说,他不高兴了,说,送你去学习,最少得在一汽服务3年。我也有些不好意思,觉得有愧于老窦对我的栽培和期望,从此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工作。

说来也巧,那时中国和东德进行易货贸易,换来两台老式计算机(仅机房就需要100多平方米),一台给北京汽车厂,一台给一汽。一汽专门成立了电算处,最初主要用它来计算工资,后来汽研所和设计处等单位才逐渐引入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

计算机引进后,东德专家到一汽,对技术人员进行程序语言和操作培训。操作手册近300万字,都要被翻译成中文。于是,从1979年底开始,我到电算处整整干了3年,除在课堂上和现场培训中担任口语翻译外,还笔译了大量资料。除了电算处的人,一汽其它单位和外地一些厂家也派人来学习,大家都叫我“马翻译”。

这样,通过电算处的3年实践,我的德语口语基本过关。

▲马怀琪(右)接受帮宁工作室访谈

组合机床项目延续了好几年,包括实习、培训、电气、验收等,我跟了四五次。一汽引进的目的,是解决解放CA141后桥大王销孔的加工问题。德国机床实行模块化,一个一个部件相组合,就像搭积木一样,通用化和组合程度都很高。而当年国产机床在加工精度、刀具材料硬度,以及管线密封性等方面,跟德国机床难以相比。

在现场,我们看到机床的管线排列非常规整,便向他们索要图纸。对方说没有图纸,都是工人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量度、自己排列的。我们非常惊讶,这就是德国的工匠精神。还有他们对技工的培训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组合机床项目结束后,我又参与了解放卡车仪表板软化件项目。当时老解放要换型,驾驶室仪表板原来是个大铁壳子,要搞软化件,用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做表皮,用PU(Polyurethane,聚氨酯)发泡,引进德国技术。一汽设计处和坐垫厂的工程师、技术员到德国培训实习,我担任翻译。

随后,一汽准备引进焊接机器人,我作为翻译陪同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在德国库卡公司工作了3个月。

也就是说,接触一汽-大众项目之前,我和德国企业已经接触过多次。这些德国企业的客户主要在汽车行业,每次去,他们都请我们参观使用其产品的汽车企业,如大众、奔驰、宝马等。尽管没有直接接触,但通过这些项目,我和一汽很多技术人员都对德国汽车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只是,我从来不曾预料到,一汽竟然将和一家德国公司合作合资生产轿车。

回访一波三折

一汽跟德国大众公司第一次官方正式接触是在1987年2月12日。那天,上海大众德方经理Paul(Hans-JoachimPaul)和德国大众公司驻北京首席代表李文波来访。在我印象中,双方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

但那一次,我对自己的翻译极不满意。Paul语速很快,南德口音较重,因为有德籍华人李文波陪同,他根本不考虑我能不能听懂。一般来说,我没听明白的话,都请对方重复一遍。但他丝毫不客气,根本不重复,而是直接说:“李文波,你来翻(译)。”搞得我非常紧张。

2月14日,我在日记里追记了这件事,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12日,VW(大众公司)驻北京代表李文波先生和上海大众德方经理Paul先生来访,耿昭杰、韩玉麟、范恒光接待,双方就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我担任翻译,对自己非常不满意。在这样重要的会谈中,我的翻译水平尚达不到领导的要求,有时还有译错的地方。

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自然很多,但努力不够是肯定的。许多人认为,在德文方面,汽车厂里我是第一,老是听到一片赞扬声,于是自己头脑中渐渐习惯了这样的赞扬,逐渐自满了,放松了努力。这次虽然没有任何人批评我,但自己知道是翻得很不好的。12日夜里,难以入梦,思来想去,别无他,唯有发愤。

昨日又陪他们参观了几个厂,他们下午离厂。

这里有个背景值得提及。那时,上海大众(现为上汽大众)虽然已经成立3年,但桑塔纳国产化进度缓慢,大众公司很不满意。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哈恩(CarlHahn,卡尔·H·哈恩,下称哈恩)的战略布局是要开拓亚洲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

Paul和李文波访问一汽后,见识到一汽的技术实力和基础,为促成哈恩10月造访一汽埋下伏笔。所以,这是一汽与大众合资的真正的起点。此前,大众和一汽之间不但在地理上相距遥远,而且互不了解,就像隔着一道墙,是李文波率先打破了这堵墙,可以说功不可没。

▲1987年10月20日,哈恩率大众高级代表团首次访问一汽

双方第二次重要接触是在1987年10月20-21日,因当时实在忙得厉害,我只能在10月24日进行追记:

20至21日,哈恩先生率一高级代表团来访,在北京受到李鹏副总理等接见,来厂当然也受到非常的重视。耿厂长亲自陪同参观,谈了有关双方合作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帮助上海实现桑塔纳的国产化,二是生产奥迪100。

德方的态度很明确,对我方的要求基本上满足,下一步要看我方是否迅速决策。耿厂长已同意,在两周之内向德方提出访问大众的代表团名单,不知是否会让我当翻译?我这两天翻得比上次Paul来时强一些,对方也称赞了好几次,但我自己仍然是极不满意的。这和紧张有关,因为到底是很重大的事情啊。

我敏感地意识到,此事对一汽太过重大。一汽已经制订了明确的轿车发展战略:从中高级轿车起步,轻轿结合,挡住进口,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最终达到30万辆经济规模。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作为先导工程,形成3万辆中高级轿车生产能力;第二步,选择国外合作伙伴,建设符合规模经济的轿车生产基地。

和大众接触之前,一汽为发展轿车,已经在和美国克莱斯勒洽谈合作,并引进了对方的488发动机。接下来,继续引进装用该发动机的道奇600整车,当为顺理成章之举。哈恩来访后,一汽正式将奥迪100纳入视野,准备以此为先导工程。我当时想,这一转变,着实有些惊世骇俗,上上下下不一定都能理解。耿厂长作为一汽负责人,需要怎样的远见和魄力,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啊!

随哈恩到访的代表团成员有:Borgward(大众公司质量董事)、Posth(MartinPosth,马丁·波斯特,上海大众副总经理)、Weber(大众公司合作部部长)和李文波。他们走后不久,耿厂长就确定了回访大众的人员。

1987年11月5日

下班前,赵振海主任找我去谈了两件事:一是厂里决定派林敢为总工程师、李中康副厂长和徐兴尧所长(汽研所所长)出访西德,我做翻译。二是厂图书馆划出后,我的工作安排问题。

访德之事,是10月20日哈恩先生来访时定下的。我思想上有所准备,但对访德是否带译员没有把握,因为事关重大,有些领导可以直接用英语谈,现在任务落到我身上,顿时感到肩头的沉重。

这次出去访问的结果,将对厂里下一步的工作发生重大影响,也许会成为一个重大事件。成与不成,都是值得一记的。

▲在德国俾斯麦旧居留影,从左到右为:徐兴尧、林敢为、李中康、马怀琪、郑镜彤

1987年11月6日

一上班,即到徐所长处听取指示。所长告我:出访的名义是为解决红旗(CA)775发动机问题而进行考察,以考察奔驰560发动机为主,同时考察一下法国的雪铁龙、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并洽谈购买一批样车。而实际上是10月份同VW会谈的继续,即耿厂长答复对方的“下一步让我们进行实质性的工作”。

所长交待完后,我立即去外经办,起草了出国申请报告,然后到123栋请厂长批,耿厂长当即批了“同意考察”,并指示此事办得“越快越好”“速去速回”。

1987年11月7日

下午,我又起草了要求提前进行政审的报告,林总签字后,又到文化宫请耿厂长签批。到此为止,前期手续基本完成,就等省里的批文了。

1987年11月9日

早上一上班就去外经办问,邀请电仍未到。回到所里给李文波挂了长途,他告诉我此事须VW从国内发来,因前两天是休息日,故不可能立即发来。这样,今天又办不成什么(事)了。本想先把护照调出,我去北京预先办签证,订机票,但外经办小孙说,无省里批文,护照调不出来,而无邀请电,又无法送省里批。这也就无法可想了,只好等。

估计有什么变故,不然不应如此。

1987年11月10日

1987年11月11日

事情变得有些复杂。我在日记中写道:“从一汽这次出访的名义,到李文波的迟疑,都可看出,此事不大可能一帆风顺。VW和上海已经合资,由于国产化的问题,屡遭非议,形象并不太好。要是一汽和VW合作,对上海又会发生影响,特别是产品向上向下问题,会有冲突,所以估计北京对此问题会有不同看法。我们未必能顺利成行。”

为了不让大众为难,又要尽快成行,我们决定请马勒公司(Mahle,活塞厂,在Stuttgart)发邀请电。结果,刚收到马勒的邀请电,回访却又被叫停。

1987年11月13日

1987年11月14日

Mahle来了邀请电,可我们也走不成了。估计是北京的干涉起了作用,或是我厂打算更慎重一些,还是等到北京开了绿灯以后再说……总而言之,停摆了,等等再说。是啊,虽然企业有了些自主权,可没有上边的支持也难办。越是大企业,越是有难处。

后来我们了解到,哈恩访问一汽后,回到北京就受到一位领导的指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海而去长春,并让他们把手从一汽撤回来,说一汽有自己的合作伙伴。

对一汽同VW接触,上海方面不太高兴。中德双方10月会谈后,曾有人问我,VW为什么要和一汽合作,而且应允一些优惠条件?

我的理由有二:第一,VW同上海的合作,开展得不顺利。上海方面认为德国人卡上海的国产化进度;德国人认为对方水平太低,不是一个好伙伴,甚至断言“在上海这个地方生产不出高档轿车”,所以想找一个更好的伙伴。

第二,更根本的理由,上海是德国人好不容易插进中国的一只脚。中国汽车工业主要有三大家——一汽、二汽和上海,如果一汽、二汽和美国或者日本某家企业合作,上海很容易被挤掉。可如果VW能够和一汽、二汽中的一家合作,那么三分天下有其二,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容易了。

对大众来说,和一汽、二汽中的一家合作,不失为有战略远见的明智之举。而要达到此目的,不花点代价肯定不行。亦因此,一汽和大众各有所求、各有所需,因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

“眼下,显而易见障碍重重。”我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有我们的需要,他们有他们的目的,而上海方面又横在里面。这轿车之战,蛮有意思。”

这一停就是半个月。要是换作别人,也许就此罢手,但耿厂长没有停,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还是继续向前推动。这期间,他做了哪些工作、用什么方式打动上面,我不得而知。但结果是,半个月后,上面改口称,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是企业自己的事,我们政府部门不加干涉。

12月初,项目重新启动,出访名单中增加了郑镜彤。我克服了种种困难,硬是在7天内办完出国手续。

1987年12月1日

所长告诉我,重新开始办理出国手续,争取10号走出去,不然的话,过不了几天就是圣诞节了。另外,除原定的4个人外,再加上郑镜彤。

忙乎了一天,填完了办手续用的各种表格,政审批件也完成了。这样,只要拿到郑总的护照,8号有可能走出去。

1987年12月2日

办理护照事宜。给北京李文波处挂了个长途,一是请速发5人邀请电,二是请帮助加速签证。现在关键看明天能否拿到护照。事情一到我这里就是急的。

偏偏好事多磨。12月3日,我到吉林省外办取护照,结果被对方“卡”了一通,理由是,郑总年龄较大,且又从一线退下来了,不宜出国。

其实是他们心里对一汽有些意见。一是,有些出国总结、汇报、文件不报给他们。二是,有些护照归还不及时。按照规定,因公护照应该在5天内归还。

没办法,只好请李中康副厂长出面协调。对方一位姓郭的处长,径自去洗澡,硬生生把李厂长晾在那里半小时。好不容易等来了人,对方说话还大喘气,先说:“经研究,不同意他出国……”把我们都噎了一下,然后再说照顾汽车厂云云。好歹事情总算办妥,当晚我就奔赴北京。

好不容易等到12月7日,周一,大众新任驻京代表冯思丹(ChristinaGr?finvonFinckenstein)从二汽回来。这样看来,此期间大众应该也在跟二汽联系。她虽然有些拉肚子,但仍帮忙打印一份邀请电送到大使馆。这样,我第二天就可以拿到签证,9日就能成行,可在德国待十几天。

当天,林敢为、李中康、徐兴尧、郑镜彤到中汽联跟李刚见面,回来后,他们交代我做好以下几件事情:①这次出去,一定要把几个问题摸清,特别是模具的数量、质量、价格。②技术转让的范围和条件。③事先准备好备忘录及有关资料、文件。

12月8日上午,我取回完成签证的护照和机票,总算一切就绪。

晚上,我们到李文波处做了沟通。林总先介绍我们此行的计划和意图,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了解清楚产品情况:①奥迪100同道奇600比较,有哪些优点;②系列化方面的情况;③奥迪100装用克莱斯勒发动机后,其基本性能如何,比如最高车速、加速性与舒适性如何,最好有些试验数据。

▲装用克莱斯勒(488)发动机的两辆奥迪100

李文波提出一些建议,其主要意思是,为避免同上海方面的麻烦,价格方面不能与上海方面有大区别,但这事要跟哈恩谈,请他解决。大众方面认为,一汽有能力吸收掌握大众技术。此外,上海的模具全都翻修过,所以贵,而给一汽的模具不用翻修,因此用不了那么多钱。总之,李文波对双方合作持乐观态度。

而我们则希望取得实质性进展,方不虚此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上海大众是国产还是合资上海大众是合资车。上汽大众是一辆中德合资汽车,由SAIC和德国奥迪公司共同经营,双方占股份的一半,上汽大众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上海安亭,主要生产和销售大众和科斯塔汽车。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区别:1、制造商不同:上汽大众是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合资的德国合资汽车生产企业;一汽大众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德国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233988207972631&wfr=spider&for=pc
2.一汽大众是国企还是央企?一汽大众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大众是合资车,属于德国品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 关键词:一汽大众是国企还是央企一汽大众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上汽大众好还是一汽大众车好上汽大众车型有哪些http://news.cfiex.com/news/2023/0331/100033269.html
3.大众是国产还是合资车?大众车的优缺点及特点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就听过“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虽然如今桑塔纳已经辉煌不再,但很多人依旧对大众品牌情有独钟,只不过很多不清楚的是,究竟大众是国产还是合资车? 大众是合资车,准确来说“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旗下的产品都属于合资车,是大众分别与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合资打造出来的,目前市面上https://www.yoojia.com/ask/3-9876251309129537405.html
4.合资品牌40年——伴你成长的那些车(16):奥迪100(上)与生产建设同步进行的还有双方第二阶段的合作项目,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可行性研究及谈判,一汽和大众在1990年签署了第二阶段15万辆轿车的合资项目合同,这也是一汽大众合资公司和国产捷达车型的诞生。随着奥迪100国产化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下降不可避免,由于奥迪100在一汽只是许可证生产,奥迪方面并无权参与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354329957016961571
5.一汽大众捷达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捷达是合资车,不属于国产车,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汽车品牌。以下是有关一汽大众捷达的简介:1、捷达(Jetta)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旗下汽车品牌,其第一款产品捷达(Jetta-MK1)于1979年在欧洲上市。就其结构来看Jetta(包括后来的Ventohttps://auto.china.com/mip/602404.html
6.车无完车给汽车品牌的1000条善意的意见0154 听说在将开办的北京车展上,一汽大众迈腾2.0TSI将亮相上市,很期待。但希望大众这次定价要慎重。 0155 进口迈腾与国产迈腾,从打开车门的一霎那,发现二者之间稍有区别。 0156 月销5000辆的水平绝不是迈腾的真正功底。 0157 后备箱内的毡子不够环保产品。 https://news.jsyks.com/info/2008-04/142238007102.html
7.一汽大众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轿车生产企业,是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一汽-大众在长春、成都、佛山三厂共有三大生产基地,包括轿车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https://baike.sogou.com/v441964.htm
8.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展历程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正式成立,1996年全面建成投产,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德国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中国)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轿车生产企业。2004年12月,一汽-大众轿车二厂正式建成投产。 从1991年生产第一批捷达轿车至今,一汽大众从一个注册资本只有37.12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发展到现在http://cctvenchiridion.cctv.com/special/C21099/20080420/1014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