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今年10月,一汽-大众销量为14.16万辆,相较去年同期下滑8.79%。今年1-10月,一汽-大众销量为127.4万辆,相较去年同期下滑13.5%。
销量下滑的背后,是市场主导地位的丢失。从1-10月销量排名来看,一汽-大众仅排在第五位,位居其之前的分别是比亚迪、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而在2023年,一汽-大众还能位列第二位,更早之前,一汽-大众则一直是榜首的主要竞争者之一。
中国市场对一汽-大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后续发展到底是触底回升还是继续下滑,关系重大,而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新能源转型滞后市场竞争应对不足
这种滞后使得一汽-大众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较低。以2023年为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大幅增长,而一汽-大众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在其总销量中的比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一些重点城市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榜单上,其身影也较为少见,这无疑对其整体销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整体市场份额逐渐被新能源领域发展迅猛的车企所蚕食。
此外,面对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以及新势力车企如蔚来、小鹏、理想等的崛起,一汽-大众在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等方面未能做出及时且有效的调整。
在产品策略上,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车企不断推陈出新,针对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推出了各种特色鲜明的车型。例如,比亚迪凭借其在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打造了一系列续航里程长、充电速度快且性价比高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车企则更注重车辆的智能化体验和个性化服务,如蔚来的换电服务、小鹏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等。而一汽-大众的产品策略调整相对滞后,未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推出具有针对性竞争力的产品。其ID系列电动车虽然在外观设计和制造工艺上保持了大众一贯的水准,但在产品特性方面缺乏突出亮点,与竞争对手相比,在续航里程、智能配置等关键要素上存在差距。
在价格策略上,自主品牌凭借成本控制优势和对国内市场的精准把握,能够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新势力车企虽然部分车型价格较高,但通过提供独特的服务和体验来增加产品附加值。一汽-大众在价格调整方面不够灵活,其新能源车型价格往往缺乏竞争力,在同等配置下,价格相对偏高,这使得消费者在购车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更具性价比的品牌,导致其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
核心高管挑战大人才结构与转型不匹配
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一大挑战。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一汽-大众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人才体系,涵盖了发动机研发、车身制造、传统汽车销售等多个领域。这些人才在推动一汽-大众燃油车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汽车行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原有的人才结构逐渐暴露出诸多不适应之处。
电动化技术出现瓶颈智能化技术不足
一汽-大众的电动化技术在多个关键指标上与领先的新能源车企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在续航里程方面,目前市场上一些优秀的新能源车企已经能够推出续航里程超过600公里甚至700公里(NEDC工况)的车型,而一汽-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其续航里程有一部分集中在400-500公里(NEDC工况)左右,这使得消费者在长途出行需求时会有所顾虑,影响了其对电动车产品的购买意愿。
电池管理系统也是影响电动化技术的重要因素。优秀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延长电池寿命、提高电池安全性并优化电池性能。然而,一汽-大众的电池管理系统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的衰减幅度相对较大,影响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和整体性能,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对其电动车产品的购买意愿。
在智能座舱交互方面,其产品表现也不够出色。车机系统是智能座舱交互的核心载体,但一汽-大众的车机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黑屏、死机、断网等稳定性问题外,在交互体验上也欠佳。例如,语音识别准确率不高,用户发出指令后往往不能准确执行;界面设计不够人性化,操作流程繁琐,使得用户在使用车机系统时感到不便和烦躁,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新能源车型竞争力不足燃油车产品老化
一汽-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虽然在外观设计上延续了大众品牌一贯的简洁、大气风格,车身线条流畅,整体造型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在制造工艺方面,也保持了大众的高水准,车身的装配精度、车漆质量等都表现出色。然而,在产品特性上却缺乏突出亮点,与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车企的同级别新能源车型相比,在多个关键方面处于劣势。
在性价比方面,自主品牌凭借成本控制优势和对国内市场的精准把握,能够提供价格更为亲民的新能源车型。例如,某自主品牌同级别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可能比一汽-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低2万-3万元,同时还配备了更为丰富的标准配置,如更大尺寸的中控屏、更多的安全气囊等,这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会觉得一汽-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性价比不高。
在续航里程上,市场上不少新能源车型已经能够达到较高的续航里程,而ID系列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相对有限,这对于有长途出行需求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智能配置方面,新势力车企往往会在车辆中配备大量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和智能座舱交互功能,如自动泊车、语音控制全车功能等,而ID系列电动车在这些方面的配置相对简单,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体验的需求,导致其销量未达预期。
在外观设计上,捷达车型多年来变化不大,依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方正造型,与现代消费者追求的时尚、动感的外观设计理念相去甚远。在内饰设计方面,其内饰材质一般,布局也较为陈旧,缺乏现代科技感的元素,如大尺寸中控屏、全液晶仪表盘等在现代汽车内饰中常见的配置在捷达车型上要么缺失要么配置较低。
在配置方面,捷达车型所配备的安全配置、舒适配置等相对现在的市场标准也较为落后。例如,一些新上市的同级别车型可能已经配备了主动刹车、自适应巡航等先进的安全配置,而捷达车型可能还停留在基本的安全配置水平上;在舒适配置方面,像座椅加热、自动空调等配置在捷达车型上也不是标配,这使得消费者对其的吸引力下降,销量出现下滑。
品牌形象固化品牌溢价降低
长期以来,一汽-大众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与燃油车紧密相连。大众品牌在国内市场深耕多年,通过捷达、宝来、迈腾等经典燃油车车型,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质量可靠、工艺精湛但相对传统的品牌形象。奥迪品牌作为豪华车品牌,也主要以燃油车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盛誉,其品牌形象侧重于豪华、稳重、性能卓越。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自主品牌的崛起,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更加多元化。过去,一汽-大众凭借其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以及在燃油车领域的优势地位,拥有一定的品牌溢价能力。例如,同级别配置的汽车,一汽-大众的产品价格可能会比一些自主品牌高出20%-30%,消费者仍然愿意为其品牌买单。
然而,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自主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研发创新以及提供优质的服务,逐渐缩小了与一汽-大众等合资品牌的差距。在同等配置和性能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比如,某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与一汽-大众同级别燃油车在配置上基本相同,但价格却低了不少,这使得一汽-大众的品牌溢价能力有所下降,影响了其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