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懂车帝”新能源车冬测被华为余承东怒怼,随即多家车企发文指责懂车帝测评标准不公平,事件连续登上热搜。
据权威数据,各大网络平台上的测评账号已达300多个,其中超九成涉嫌存在“标准问题”、超五成涉嫌存在“以商养测”的问题。“懂车帝”车评风波之下,我们不禁要问:第三方测评靠谱吗?
车企与机构爆发测评标准之争
近日,“长城硬刚懂车帝”“余承东怒怼懂车帝”“多家车企质疑懂车帝冬测”“懂车帝回应冬测标准”等多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
事情要从12月6日说起。当日,“懂车帝”发布了《2023懂车帝冬测》系列视频的第二篇《方程豹豹5亏电油耗7.41升,插混和增程谁才是更好的混动模式?》视频中,懂车帝对市面上的混动车型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纯电续航里程谁最长”等内容。
参与这次测试的混动车型共有19辆,品牌包括比亚迪、长城、领克、吉利、理想、问界等新老车企。在所有能够参加该类测试的车型中,纯电达成率由低至高的前三名分别是问界M7增程版、领克08EM-P、银河L6,纯电达成率分别为31.60%、31.68%、32.32%。另外,吉利、长城旗下的多款车型在测试中续航达成率均不到40%。
有意思的是,起亚中国一名高层日前也发朋友圈称,起亚的某款车型希望参加冬季测评却被“懂车帝”“拒绝了”。一时之间,懂车帝冬季测评的公平性受到了多方质疑。
“懂车帝”除这次冬季测评引发争议,其夏季测评同样引发了争议。
在今年夏季进行的“2023懂车帝夏测”中,理想对旗下车型在测试中“车内甲醛含量均超过国标值”表示质疑,对测评标准、过程以及测评工具均不认可。另外,哈弗品牌执行副总经理乔心昱对这次测评中的“馈电油耗测试”环节表示了质疑,认为“懂车帝”使用的“加油跳枪计算方法”不准确,会造成较大误差。
“懂车帝”受到“收费测评”质疑
上游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懂车帝”是一个汽车资讯内容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专业汽车资讯、短视频等服务”,同时,“也为用户提供选车、用车、养车等答疑解惑服务。”
天眼查显示,“懂车帝”的主体运营公司是北京空间变换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李飞,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今年10月,“懂车帝”“巨懂车”又宣布推出“金轮计划”,号称“助力商家收获生意结果。”
“懂车帝”一边做测评一边做经营,引发了不少业内的质疑声音。就在本次冬季测评争议期间,12月12日,有博主发文称:“懂车帝这个冬测价格确实让人震惊,相对来说,手机圈的DxO(手机行业测评机构)简直是过家家。”附图是一张黑色背景的宣传页,右上角有“懂车帝”“巨懂车”的标识,左上角有“冬测商业合作档位”,图片显示,档位越高,测试所包含的内容就越详实,品牌车型所露脸的机会也就越多。
这张网传图片将“收费测评”的质疑引向高潮,不过发布这一图片的博主也表示,上述图片是自己看到他人发布转载的,真实性存疑。对该网传图片,“懂车帝”官方目前没有回应。
超九成第三方测评或有标准问题
在“懂车帝”冬季测评中,“懂车帝”作为第三方机构,其专业性和公平性都受到了质疑。
“懂车帝”的测评行为是典型的第三方测评,即购销双方之外的独立机构对产品性能进行的测评。但这种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评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主要通过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
有媒体指出,这种第三方测评与我国现行的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企业委托的检验检测不同,是独立于国家司法部门、行政机关、经营者和消费者之外的民商事行为,具有非官方特征。
有观点认为,第三方测评的结果客观上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客观公正科学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反之,则可能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不客观、不公正以及不科学的结果还会损害经营者商业信誉,破坏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国外机构可接受赞助但必须公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述四个原则有一定变化,但不少国家对第三方测评机构依旧有明确和严格的要求。总结看,国外监管机构对影响者营销的管理核心是,要求影响者明确披露与品牌方的利益关系,他们甚至可以接受赞助,但必须全部且真实公示。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监管机构,2019年发布了《社交媒体影响者披露101》文件,要求社交媒体影响者充分披露与营销主体的利益关系,在财务上需要披露是否接受品牌方提供的报酬、免费或打折的产品及服务、赠品或奖品等等。
国际消费者保护和执法网络2016年发布指南,规定社交媒体影响者应确保所有的付费内容都得到清楚显著的披露。
业界呼吁建立完善的测评标准
今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第三方测评”发展规范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协同发力,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二是平台方需进行账号身份认证,强化问题账号审核;三是消费者需提高测评作品的鉴别力,拒绝“只评不测”。
目前,这场新能源车冬季测评风波还在持续发酵,何去何从尚不可知,未来是否可能推动对第三方车评机构加强规范和监管,推出车辆测评标准,甚至针对所有第三方测评行为,建立明确而细致的行为指南?我们拭目以待。
上游新闻记者杨波部分内容综合自正观新闻、新闻晨报、每日经济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