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些备考知识点。
1.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深刻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2024军队文职备考资料+问题答疑↓
2.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人的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企图摧毁苏区消灭红军。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已取得完全的领导,全盘否定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反“围剿”开始时,他们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企图御敌于苏区之外,令红军进攻白区国民党军之坚固阵地屡战不胜,丧失主动权。继而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企图以“短促突击”顶住国民党军的进攻。这样,红军虽然在苏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苦战一年,但终未能打破“围剿”。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
3.长征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7月初,第二、第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进而出现一个新局面。
4.南方八省红军坚持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于1934-1937年坚持在赣、闽、湘、鄂、豫、浙、皖、粤等八省进行武装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于同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5.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红军长征途中,由于张国焘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拒不执行中共中央北上的方针,率部向西康边界地区退却,给党和红军造成严重损失。在中共中央的耐心批评教育下,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刘伯承等坚决斗争和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要求下,张国焘被迫放弃反对党中央的活动,表示愿率部与第二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在第一方面军接应下,第二、第四方面军同第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和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6.抗日战争的背景
931年9月18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并于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满洲国”伪政权,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随后又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占领热河地区,策动华北五省“联合自治”,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
国民政府对此步步退让,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
7.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1937年6月,日本驻屯军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剑拔弩张。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战争的标志,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8.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9.百团大战
10.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阴谋造成的,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当局摧残抗日力量,投降卖国的无耻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