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成功引起了市场和市民的注意。
一位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次“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行程,全程6.3公里,耗时13分钟,最终费用令人惊讶——仅3.11元。
一方面是日常出行需求迎来新选择,而且价格更低,大家跃跃欲试,另一方面,网约车司机感觉危机重重,糊口的生计遭受毁灭性打击,烦闷不已。
那么,问题来了。萝卜快跑无人车,会抢走司机的饭碗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两个热搜。第一,7月7日,“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相撞,让大家对其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抱持观望态度。第二,一则网传文件截图显示,武汉的出租车司机们集体写了一封公开信,强烈抵制这些无人驾驶车,再次拷问技术背后“人如何存在”。
怎么理解技术“抢走”饭碗这件事?无人驾驶,是技术在与人为敌,还是技术在为人服务?
如果整个社会,为了保存现有工种,而放弃对可能性的探求;如果企业家,为了此刻的温情,放弃对行业的战略性思考,这并不利于整个社会创新力、生命力的激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的是技术更快地迭代,提升其在复杂道路、复杂天气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把事故的风险尽量降低。
可这并不意味着,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们的担忧不值一提。当技术的发展快于商业伦理的进步、社会认知的提升、法律制度的跟进,问题和争议就在所难免。技术巨轮碾压而过,人不应该成为弃子。就算想要建立一个新的公共出行秩序,也不能无视既有从业者的权益。
前不久,北京出台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在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等服务的同时,也明确规范了自动驾驶违法行为和事故处理。这,便是一种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制度性补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