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发布《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以下简称《评价规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通过专业化测评帮助消费者购车提供理性决策依据,促进消费市场形成理性认知。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汽车产品,叠加汽车企业不断推陈出新的市场营销活动,广大消费者该如何挑选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汽车?
众所周知,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汽车市场保有量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随着各类电动化、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使衡量一款车型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也悄然发生变化。
此前,发动机马力、车辆空间等指标是消费者评价一款车的重要指标。但当车辆使用功能向智能网联化延伸,原有的评价标准显然不适用于目前的汽车市场。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评价标准已变,目前消费者了解车辆信息的渠道依然是厂家提供的传统车辆配置信息表,其中仅包括车辆尺寸、性能参数、功能配置等基础产品信息,而消费者想知道的更多关于产品的关键信息无从获取。这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车辆品质的认知需求。
在智能网联化时代,一款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其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有无使用盲区?以上问题消费者无从寻找到答案,自然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
专业技术评测是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吴博峰/摄
吉林省长春市消费者王春雨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市场上自动驾驶事故不时发生,这样的负面消息对于消费者购车肯定会产生影响。我原本希望购买一辆极具科技感的智能网联汽车,但现在来看恐怕购买后也不敢轻易使用。”
面对消费市场的困惑,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专业的汽车品质信息该如何获知?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专业机构检测。
透视车企过度营销
在智能网联化时代,一辆车的智能化水平关系消费者的用车感受。事实上,这绝非消费者通过肉眼可以辨别的。
在汽车市场中,汽车企业推出的各类辅助驾驶系统不胜枚举,甚至已经成为部分车企产品打造的核心卖点,但这些功能实际使用效果无法通过宣传让潜在购车者充分感知。比如:对于辅助驾驶系统而言,车辆跟车能力、组合控制能力、紧急避险能力、基础泊车辅助等多项基础行车辅助必须项能力,关系着消费者的用车安全。
对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这是汽车企业过度营销的行为。
相比传统车辆使用功能,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智慧座舱等概念相对较新,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不仅涉及娱乐、交互、操控,还会影响行车安全。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部长周博雅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规程》的发布是围绕着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的需求导向展开调研。智慧座舱技术规程测评板块的推出,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遴选“智能好车”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进入电动化时代以来,关于“新能源车电磁辐射可能会危害车内人员”的说法始终存在。
为此,《评价规程》对包括车内空气、电磁防护、续航表现等消费者用车过程中的环节展开测评,还原车辆的健康、能效水平。
推动汽车品质提升
对消费市场而言,提及《评价规程》并不感到陌生。
早在2006年,中汽中心开启C-NCAP车型碰撞试验以来,截至目前进行了1600次左右碰撞测试,如今该项试验已成为消费者买车用车的权威参考。其中,对安全带提醒装置有1.5分的加分,促使各大车企在新车研发时将此安全配置成为“标配”,如今市场上安全带提示配置比例为100%,成为消费者用车安全的重要保障。
同时,随着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提升,安全性已成为人们购车时的优先考虑对象。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一辆车若没有安全为基础,其他方面表现再出色也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汽车工业数据显示,5月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三成。与此同时,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量同比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新能源车辅助自动驾驶系统搭载比例达48%。
可以预见,随着汽车市场发展转型升级,以电动化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要购买对象。“我认为未来会将车辆信息交互功能应用到更多场景中,它不只是解决安全的问题,还要解决出行效率和乘坐舒适性等内容,特别是在座舱方面后续也可能有拓展空间,这需要对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周博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