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万亿

在汽车领域卷土重来,富士康已迈出激进的一步。

在10月中旬的企业科技日上,富士康一口气对外公布了多个野心勃勃的电动车计划,并提出了5年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如果说,年初与菲亚特克莱斯勒(以下简称FCA)成立合资公司仅仅是观望阶段的“小打小闹”,那当下的富士康已走过厉兵秣马的酝酿阶段,棋局里即将落下的每一颗棋子,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

“将台湾的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

这句看似打鸡血的口号,正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在发布会现场立下的flag。2019年,他接任一把手后就开启了内部改革,将富士康的转型升级为“3+3”战略,即积极切入电动汽车、健康医疗与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抢滩人工智能、5G和半导体三大新兴技术。此次发布的电动车愿景,正契合最新布局。

按照刘扬伟的说法,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也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但是在2025年到2027年间,他们要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或服务。

此举决心很大,野心也不小。据悉,围绕着电动车领域的生产链条,富士康已经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就合作进行谈判,按照一把手刘扬伟自己的估算,2027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0万辆新车将被深深打上Foxconn的烙印。

“造车梦”,从郭台铭到刘扬伟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代组装商,也是苹果产品的主要组装商。大多数人对该公司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深陷舆论漩涡的“血汗工厂”,而掌门人的形象,也依旧停留在创始人郭台铭阶段,但实际上,如今的富士康已被刘扬伟接棒,且正在试图打造出比“苹果组装厂”更加多元的身份。

最近几年,该公司频频试水汽车领域,并试图在电动车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占据核心地位。囿于笔墨,我们对富士康早期联姻北汽探索汽车租赁、收购安泰电业试图蚕食汽车电子市场等“旧事”暂且按下不提;而业界曾经频传富士康与吉利、裕隆等汽车制造商接触,商讨合作造车的可能性,但却被一再否认的诸多“传闻”,在此也略过不再赘述。

最早,从造车新势力的襁褓期开始追溯。

在造车新势力们尚在孵化酝酿的阶段,和谐富腾成立伊始,就吸引了包括原英菲尼迪总经理戴雷、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前CEO付强、以及主导过宝马i8项目的集团副总裁毕福康的加入。随后,和谐富腾投资孵化了两个主要汽车项目,分别是主攻高端电动车的FMC(全称FutureMobilityCorporation)和主打经济型电动车的爱车(浙江爱车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公司)。

然而行至中途,富士康反悔了。

后面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有人评价富士康是悬崖勒马,提前嗅到造车的风险,回归代工老本行才是明智之举;但也有人批评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卸磨杀驴,扔下烂摊子,又让陷入债务危机的和谐福腾屋漏偏逢连夜雨,回想昔日“铁三角”的豪言壮语,难免扼腕叹息。

再次回归公众视野,已是2020年

虽然此次合作的具体投资金额尚未确定,但富士康方面将持有合资企业50%的股份,FCA则持有其余剩下的股份。刘扬伟彼时曾则向彭博社等外媒透露,该公司将在新的合资公司里承担设计、零部件和供应链管理的角色,按照他个人的预测,从长远来看,汽车业务将占集团总销售额的10%。

与FCA官宣“联姻”的一个月后,富士康又表示将与台湾裕隆汽车成立合资企业,并与裕隆旗下的另一家子公司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富士康可能会为这合资企业提供零部件组装服务。

要做“电动车界的安卓”

把镜头拉回当下,富士康打算怎么玩?

在近日的“鸿海科技日”上,富士康正式对外发布了纯电动底盘平台MIH,作为计划中的开放式平台,MIH粗线条勾勒了富士康对电底盘以及汽车软硬件未来形态的大致轮廓。按照富士康披露的信息,他们必须尽快建立开放平台,为汽车制造商生产包括电池和汽车互联网服务在内的关键电动汽车零部件。

一言以蔽之,成为电气化时代的安卓。

富士康的现任技术负责人魏国章曾为苹果开发了多款核心软件,他在科技日现场介绍MIH新平台时表示,新项目具有“软件定义”、“软硬分层”与“开放生态”三大特色,能助力阶段电气化时代中短期的发展痛点。未来,将通过“软件定义”持续为汽车更新升级,在“软硬分层”的构架下,开发周期被缩短,效率得以提高,开放平台又降低了进入门坎,让更多伙伴可加入电动车产业的开发和创新探索。

根据现场PPT和外媒的公开信息,新的底盘平台能兼顾横跨B级车到E级车,支持前驱、后驱和四驱车型,配备的电池包电量暂时被划分为93kWh、100kWh和116kWh三个级别。前驱电机与后驱电机也能通过灵活的搭配,提供不同的动力输出。

但是,这似乎不能喂饱富士康的野心。

他们已把目光聚焦到电池板块。刘扬伟对外介绍,富士康还计划在2024年前推出一种商业化固态电池,这有可能取代当下电动汽车领域常用的锂离子电池。

从锂电池技术的发展路径来看,锂电池能够实现的能量密度已经逐渐接近了极限,而固态电池可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且能突破当下锂电池的重量与成本瓶颈,更好地解决安全隐患,有望将锂电池的发展带进一个新的时代。

东瀛日本算是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起步较早,最早入局的丰田在2008年就与固态电池创企伊利卡(Ilika)展开了合作,而在2019年,他们又宣布与松下合作研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虽已推出固态电池原型产品,但真正走向市场化商业应用预计要到2025年左右。除了技术维度的不算完善,固态电池当下的高成本也是一大难题。

据丰田方面给出的数据,固态电池原型产品在充电速度上相较于现有锂电池具有明显优势,电量从0到100%仅需15分钟。而在电池寿命方面,丰田汽车计划其生产的固态电池在使用30年后仍保持90%以上的性能。

刘扬伟曾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富士康正在努力在中国和美国建立供应链,以实现其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多元化。

转型承压,狠话易变笑话?

门口的野蛮人们,在进军汽车行业之前,总是会喊出最亮的狠话。从乐视造车,欲将生态一统天下,到宝能等地产商动辄“几百亿造车、几万亿产值”,以及各大新势力构建起千万辆级电动车产能。然而狠话落地不成,便是最响的笑话。

富士康自投资和谐富腾开始,到小鹏股权退出,已经是上一轮笑话的深度参与者,显然它还不肯放弃这个回合抛出狠话的机会。

究其本质,鸿海/富士康造车的难点,在另一面便是催生其染指汽车产业野心的根源。原来放出狠话的动力,和沦为笑话的诱因,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转型压力来临,富士康无法固守原有阵地,必须朝着汽车产业拓展;而既有的痼疾和欠缺的汽车制造根基,又增大了失败的风险。

截至目前,鸿海约有一半的销售额来自美国的苹果公司,但是其智能手机制造部门的利润率已在近年遭遇继续萎缩。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富士康依靠苹果的代加工业务在销售额方面一度超越华为,但利润表现却普遍偏低。

特别是2016年以后,由于智能手机竞争日趋激烈,各品牌之间的价格战也越来越激化,利润贡献更是持续逆风。在2018年,该公司全年合并纯利润为1290亿台币,同比减少7%,成长模式和盈利业务的转型迫在眉睫,到了2019财年,富士康净利润下滑11%,跌到1153亿台币,连续3年下滑。

及至2019年,鸿海创始人郭台铭辞去董事长一职,刘扬伟履新,上任后即在同年11月的集团总结会议上提出“减少销售毛利率不到10%的业务”等建议,直言要努力减少对代工制造业的依赖,表明了该公司上层从郭台铭时代的重规模向未来重利润的经营转换的决心。

实际上,鸿海系旗下的台湾面板子公司群创光电就已在电视市场日渐收缩的大环境下,率先在业务上向汽车板块转移。富士康此前也曾多次试图面向电动汽车业务进行变革,但这些尝试并不算成功,据悉,以2020年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为契机,该公司将在电动车业务板块启动更多集团层面的资源。

2019年,鸿海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销售额接近95亿新台币,该公司希望到2025年,汽车和其他新业务能帮助毛利率提高到10%,并设定了五年后销售额达到1万亿新台币的目标。

台湾北极星研究院(PolarisResearchInstitute)院长梁国元表示,富士康的智能手机业务利润率不高,所以一直希望能入局附加值更高的事情,电动汽车是一个理性的候选。

然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0%电动车市场谈何容易?谈何容易?谈何容易?

要做汽车中的谷歌安卓,实际上这样的企业大有人在,并且多数实力极为强大,都是在各自领域中的领跑者和巨头。

在系统供应商层面,不但有百度、谷歌和苹果这种老牌汽车系统供应商,还有风头最健的华为鸿蒙,正挟5G优势半路杀出。而三电层面,宁德时代/LG的电池实力远胜于富士康旗下的锂电科技(1%的宁德时代股权并不能让富士康左右竞争态势)。IGBT方面,海外的英飞凌、博世和国内的中车、斯达都已经构筑起技术壁垒。电控领域有联电等领跑。更不用说还有比亚迪这家既有电动车整车业务又有最完整供应链的全能选手,从电池电机电控到IGBT一应俱全。

二是中美纷争影响苹果,而苹果影响富士康。当美国政府极力打压华为,一方面是利益诉求使得这个霸权国家竭力阻拦中国2025技术升级战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苹果为首的美国公司在创新方面露出疲态,以及害怕输给中国后起之秀的胆怯。那么,来自中国对美国的反制,以及一直以来在科技层面的赶超,势必从中长期对苹果业绩产生冲击,那么很大程度依附于苹果而生的富士康,又将谈何远大理想?

最后,无论是10%市场,还是30万辆销量,都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2019年,全球电动车总销量230万辆,超过30万辆销量和10%份额的品牌仅有特斯拉一家,36.78万辆领衔所有车企。而亚军比亚迪为22.95万辆,略低于10%份额,排在三四位的北汽上汽分别为16万辆和13.77万辆。

随着电动车越发从政策市走向正常的市场,以往暴涨速度不再,2030年全球销量可能比原先给出的居高数字为低。如果富士康要达成那个目标,则必须实现垄断特斯拉级别的技术供应,或者至少拿下北汽加上汽。只是,如今新能源供应商和整车制造商一样,在不断涌现更多强者,使得富士康的野望愈发显得虚无缥缈。

回看富士康昔日在汽车领域立下的“投名状”,后来要么以失败告终,要么蜻蜓点水并无实质性突破,或是在“合纵连横”的整合之路上雷声大雨点小。

当狠话越凶狠,则最后破碎的笑话越好笑。富士康的远大目标诚然不必原教旨主义式的嘲弄,但门口野蛮人们大多已经遭遇行业规律的挞伐,那么富士康如今又能作出怎样的深耕稳行举措,以免狠话沦为笑话?

文/北岸

---------------------------------------------------------------------------

准万亿的二手车市场最终落入传统还是电商?

近日,商务部发文表示,汽车后市场持续复苏,二手车、汽车改装、报废机动车、共享出行、充电设施等领域实现交易额超1万亿元,有力地拉动了汽车消费。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二手车已经成为汽车消费增长的主动力之一。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政三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就在二手车上。

市场快速复苏

单独拿出二手车行业,事实上已经是准万亿市场规模的行业。2019年,国内二手车市场累计交易金额达到9356.86亿元。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二手车市场交易金额下降5%,但仍有8888.4亿元。随着疫情影响的降低,二手车市场已经快速回暖。2021年1月份二手车交易量相比2019年同比增长19.52%,交易金额为918.52亿元。

客观看待,市场格局未成型

目前,国内二手车仍以个人交易+经济模式为主,其中4S集团占比为8.2%,车商销售占比为36.6%,个人交易占比最大,为55.2%。个人交易占比高是因为部分“背车”行为没有分拣。

对比美国二手车流通数据,美国汽车市场上,二手车交易新车经销商、二手车经销商和私人交易之间的占比大约是5:5:4,而且最近的几年的比例都比较接近。

目前国内二手车经销、经济规模都不大,2020车商营商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库存规模低于30辆的占比为83.5%,库存100辆以上的占比仅2.6%。车商人员规模超过10人的占比仅为14.2%。

目前国内二手车交易市场+小车商为行业主流形态。交易量2万辆以下的市场占比为90.6%,交易量大于10万辆的市场占比仅为1.4%。

从百强交易市场发展状态反映出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年交易2万辆以下的市场在逐年减少,2019年,百强交易市场中已没有2万辆以下的市场,其中5~10万和10万台以上的市场在逐年增加。

目前国内新车经销商的二手车业务大多数停留在置换层面。对比美国,美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AUTonATION2019年二手车零售是批发收入的16.9倍。

经销商二手车经营活动大都是以经纪的方式完成,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采用经纪模式。在112份有效问卷中,只有一个样本车辆收购进入公司名下,其他经销商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个人“背户”的方式。

市场运行,增长态势确立

2020年二手车共交易1434万辆,同比下降3.9%,交易额同比下降5%。2020年汽车市场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响。但观察最近几年的二手车交易情况,近几年二手车市场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从最近三年的二手车经理人指数可见,通常从8月份开始,二手车市场进入旺盛期。

2020年交易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市情况如图,其中排名前三的省份为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交易量分别为205.3万辆,134.3万辆和121.2万辆。

在跨区域迁出的省市中,北京为最高,迁出占比为54.91%,后面四个省份依次为安徽、四川、浙江和辽宁。

市场虽在上升,但二手车电商的战场渐已冷却

十年硝烟本以为是三分天下,耗资数百亿的大战,最终却是没能角逐出一个行业寡头?最终行业再次回归到车商时代。

在资本的热潮退去之后,对于无法盈利的整个行业来说,如何活下去,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头号难题。借着自媒体这股东风,很多车商都转型成新型二手车商,什么叫新型二手车商呢?更多的是思维的新,认知的新,从传统的线下市场拉客、寻找买卖车辆显示,从而变成拍起了短视频,把业务搬到了网络上。车商的成功转型,从防守转变成进攻,被动变主动,二手车电商市场很可能已无仗可打。

电商似乎并没有带来整个二手车行业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也没有解决这个行业不诚信、无法标准化、检测标准有漏洞等固有的问题。

二手车电商的时代,已经落幕了。汽车,不论新车或二手车,这个庞大的准万亿市场,可能真的是互联网最难颠覆的行业。

未来几年行业比较有前景:

一、云计算

企业向云端迁移是大势所趋。可以看到:

1)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增长依然齐头并进,不是零和博弈;

2)IaaS层面:拥有多元化的商业应用生态圈越来越重要,如亚马逊、谷歌、微软等;

3)SaaS层面: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OA、CRM、市场营销、B2B大宗商品采购等领域,如SalesForce、Sap、Oracle等;

4)PaaS层面:没有出现独立巨头,未来更可能由IaaS巨头向上或SaaS巨头向下延伸。

国内云计算市场还处在萌芽期,市场蛋糕正变得越来越诱人。我们预测:

1)虽然阿里、腾讯、华为等IT巨头等纷纷进入,但中国企业级市场的复杂性使得IaaS层面依然存在机会;

二、大数据

大数据行业的融资总额2013-2015年分别为8亿美金、15.4亿美金及20亿美金;2013-2015年融资事件分别为10起、42起及超过50起。“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大数据+零售”、以丁香园为代表的“大数据+医疗”、以搜房网为代表的“大数据+房地产”等等。该领域我们的投资策略为:

1)对于资源型大数据公司:数据资源足够庞大完整,数据价值足够有想象空间,数据挖掘整合能力足够强;

2)对于技术型大数据公司:技术门槛够高,并足以让公司快速形成规模效应、网络效应,从而快速占领足够市场份额;

3)对于应用型大数据公司:应用市场足够大,公司成长性好且可实现性强。

三、虚拟现实

我们认为虚拟现实行业已经处在爆发前夜,从一个简单的逻辑来看,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于2D画面和3D影像的服务。虚拟现实其实是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一个全景环境,让用户在这个崭新的环境下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产生人机互动,给用户带来完美的沉浸感,同时用户可以在该环境里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去进行创造。

目前全球虚拟现实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仍处于早期起步阶段,供应链及各类配套设施还在摸索。然而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引人想象,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如游戏、影视、教育、体育、星际探索、医疗等等。当前各大咨询机构均看好虚拟现实在未来5年将实现超高速增长,爆发近在咫尺。我们认为:

1)短期内,能够布局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厂商,从硬件设备、内容生产到平台分发,均具备投资价值;

2)从长远来看,虚拟现实的内容将是行业灵魂存在,投资成熟内容产业厂商将充满机会。

四、人工智能

根据Tractica预测,2024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11亿美元。初步的技术积累和数据积累已经在过去有了比较显著的规模效应,因而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业的大潮即将来袭,并引发新一轮IT设备投资。

1)计算机视觉识别(以人脸识别为典型);

2)计算机自适应(以各类机器人为例);

3)各项细分底层技术领域(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

五、3D技术

经过过去几年3D打印的投资热,3D打印技术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应用市场仍有待突破。专家预测2016年,中国3D打印机市场规模预测将扩大到100亿元;与此同时,Wohlers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70亿美金。如果应用市场能够打开,到2020年该市场有可能突破一千亿元甚至达到二千亿元,仅以医疗行业为例,预计到2015年仅该市场规模可达19亿美元。

接下来新一轮的3D技术的投资热点,包括:

1)3D打印专用材料及其工艺技术;

2)3D建模和个性化定制设计软件;

3)围绕3D打印技术出现的行业模式创新企业(即3D打印与教育、医疗和工业4.0等行业的结合)。

六、无人技术

无人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美国蒂尔集团预测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会从2015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亿美元,发展态势迅猛。无人驾驶汽车至今仍未揭面纱,但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该领域将会有2000亿美元到1.9万亿美元产值,届时中国无人驾驶汽车产值空间至少也在万亿规模,潜力无限。

2)无人机领域,我们将重点挖掘部件制造与总体设计细分领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提供商中非常有潜力的优质企业。

七、机器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工成本急剧上升以及整体经济结构面临转型,机器人未来的崛起及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已经被各大机构认可。我们认为未来无论短期或是长期,机器人行业的投资机遇巨大,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均有十分可观的市场规模:

1)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将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化能力,向更细分的领域和结构进行创新延伸;

2)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协同工作并且广泛应用在生活中各种领域,属于“跨界”的产物;

3)服务机器人则没有上限,具有远超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潜力,我们认为助老和医用的服务型机器人将领先发展。

八、新能源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同事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大力度的财政补贴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走向成熟,蕴含丰富投资机会:

1)锂电池在中国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游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巨大;

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5年实现井喷式发展,产销量均超过3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0%,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3)超级电容在快速充放电、高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方面相比较锂电池有明显优势,能够广泛用于城市公交、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石油钻探、港口机械等领域。

九、新材料

新材料是新经济的基石,我国在军工、高铁、核电、航天航空等尖端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基础材料领域的突破。随着基础化学、基础材料、纳米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实力的不断积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点将不断涌现,新材料将成为数万亿产值的市场:

1)石墨烯的柔性、力学、光学、电学和微观量子特性与目前现有材料相比整体有明显优势,未来应用行业横跨电子、生物医疗、军工、精密制造业、化工等;

2)碳纤维是应用相对成熟的新兴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品质好,重量轻,未来需要在降低成本、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方面继续努力;

3)新型膜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废气治理、锂电池等多个领域;

4)生物基材料,用于齿科、骨科等,可取代、修复人体组织器官功能。

十、医疗服务

2016年医疗服务行业的驱动因素来自于药品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以及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分级诊疗和医生多点执业的推动下,公立医院借助民营资本盘活存量资产创造增量价。医疗服务业务为新技术提供了商业化的出口,而新技术给医疗服务业务提供了高附加值的项目。我们投资逻辑是:

1)符合医院利益诉求、以医为本的商业模式,比如康复医疗、检验领域,以及高端医学影像领域;

2)具有一定门槛的连锁专科医院如妇儿、辅助生殖、眼科、骨科、医疗美容等;

3)连锁第三方服务如健康管理、第三方诊断等;

4)一线城市的具有核心技术和专家资源的高端医院。

十一、生命技术与生命科学

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生物制剂与生命科学技术正在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制剂方面,越来越多的单抗药物对肿瘤、糖尿病等疑难杂症产生突破性疗效,“重磅炸弹”级新药频出。2014年全球销量前十大药物中,有7个为生物制剂,其中阿达木单抗位居全球销量首位,年销售额达110亿美元;生命科学方面,全球范围内,基因测序市场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细胞免疫疗法等新兴技术也日渐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

1)先进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公司;

2)技术驱动型生物制剂公司;

3)与基因测序解读、个体化给药相结合的精准医疗公司;

4)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新型生物治疗方式,如CAR-T细胞免疫疗法等。

十二、医疗器械

1)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高端医疗器械;

2)国产创新型医疗器械;

3)智能家用医疗器械;

4)现有成熟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产品。

十三、互联网医疗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各个行业的巨大变革,也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机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快速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时代。同时,中国医疗行业特有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低、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都有赖于凭借互联网技术加以改善。

1)医药类电商平台;

2)医疗大数据分析公司;

3)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在线平台;

4)智能及可穿戴式医疗设备。

十四、健康养老

健康养老产业受需求迫切和政策鼓励双向驱动,将迎来十分确定的发展机会。未来我国政府和个人将面对很大的养老压力,截止2014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4亿,占总人口比重10.1%,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2.6亿。同时,养老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部分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我们将沿着国家提出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挖掘投资机会:

1)涉足养老核心产业---康复医疗,并已具备可行性和连锁化潜力发展模式的企业;

2)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模式的企业。

十五、体育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各路巨头开始瞄准海外优质体育标的资产(尤其是赛事转播权和体育运营公司),渐渐向成熟体育盈利模式靠拢–门票、媒体转播权、赞助和体育衍生品,如乐视购得香港英超和MLB三个赛季转播独家权益;万达购得盈方体育传媒和世界铁人三项公司(WTC)成为万达体育;阿里体育获得NFL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转播权等等。因此,拥有优质赛事资源和广大受众的体育行业标的将会持续收到资本的追捧。

1)体育各个细分领域拥有优质体育赛事IP的运营公司;

2)冲击传统体育的电竞行业,包括内容方和直播平台;

4)聚焦大众健身的互联网健身上下游公司。

十六、娱乐

1)拥有优质IP内容(生产或购买)和强大IP运营能力的公司;

2)有海量用户及盈利能力的自媒体和新媒体;

3)文化娱乐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公司;

4)二次元内容聚合社区;

5)泛娱乐直播平台等。

十七、教育

1)顺应高考改革而生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优质线下培训机构;

3)(性价比高的)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课堂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公司(硬件+软件+内容);

THE END
1.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份额趋势深度解析经济概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的数据,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各种品牌、车型和技术的竞争异常激烈,而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https://www.zcqtz.com/news/1974297.html
2.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产销量及重点企业经营情况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 1、市场规模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其中,2018年和2021年增速高达75%、76.5%。截至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达6千亿元,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汽车电动化是汽车市场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自主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新能源作为汽车市场的必争之地,各大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112680529010409988
3.2022为了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企业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 2022-2028年中国汽车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基于科学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全面剖析了汽车行业现状、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汽车报告探讨了汽车产业链结构,细分市场的特点,并分析了汽车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通过科学预测,揭示了汽车行业未来的https://www.cir.cn/R_JiaoTongYunShu/05/QiCheDeXianZhuangHeFaZhanQuShi.html
4.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一算吓一跳,原来我们都算错了而我们常说的狭义汽车后市场通常是指汽车维修保养市场,而汽车维修保养市场是指与汽车维修保养相关的汽车维修、汽车保养、汽车美容清洗、汽车DIY及改装、汽车配件、汽车用品和电子等市场。因此汽车后市场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细分领域特别多,任何一细分市场都是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市场规模。那么汽车后市场到底有https://m.yoojia.com/article/9590752466889309786.html
5.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一、行业市场规模 从产业规模看,中国汽车产量2016年为2812万辆,2020年达到2523万辆;同期,中国汽车销量2016年为2803万辆,2020年达到2531万辆。2020年初,新冠疫情对汽车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汽车产销量都有所下降。自2020年4月以来,汽车销量持续保持增长,全年汽车销量达到2531万辆,销量蝉联全球第一。 http://fzzx.jl.gov.cn/gzdt/yjdt/202110/t20211015_8248477.html
6.2024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规模及细分市场规模预测分析(图)中商情报网讯: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近年来,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规模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规模5.4万亿元,2019-20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40322/163526271109652675146763.shtml
7.新能源汽车行业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达23.1千亿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燃油车成本的上升,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推动了厂商产品力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在2017年到2021年逐年上升,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6千亿元,同比增长76.5%,预计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始终呈https://www.iimedia.cn/85854.html
8.谁在进口中国汽车欧盟、OPEC组织和金砖国家是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欧盟不仅是中国最主要的汽车出口目的地,也是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长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目前全球主要汽车进口市场仍然是欧美等发达市场,新兴市场中智利、印度尼西亚兼具市场规模与成长潜力。中国目前在中亚、东盟国家的汽车进口市占率较高,且中国在中亚、金砖国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86630
9.中国汽车后市场汽车工具类平安好车主产品分析报告根据易观分析,中国汽车后市场电商包括配件用品电商、维修保养服务电商、汽车工具、汽车金融等多个细分领域,各领域发展阶段不易。汽配用品电商平台发展最为成熟,而维修保养服务O2O+的领域发展较为稳健,速度也较快。其中汽车工具类应用持续收到市场关注,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商业模式仍然处于探索期。 https://www.jianshu.com/p/9d53360facf2
10.新能源汽车之电驱动系统篇:产业链重构,千亿赛道群雄逐鹿图3: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 资料来源:中汽协、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4:纯电动汽车成本分析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招商银行研究院 电驱动市场有望保持高速发展,市场规模达千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速增长,电驱动系统市场将实现快速增长。不同级别车型可选择配置不同类型电驱动系统,其单车价值量在7000-10000元不等。根https://www.esmchina.com/marketnews/4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