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春,新能源汽车市场捷报频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至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29.4%。市场预测,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再创历史新高。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光环背后,市场感受到,国有车企声量弱于民营企业。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国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发展还不够快。问题何在?
??全部国企销量占比不足三成
??2023年冬,武汉室外的气温微冷,西郊的东风集团岚图汽车工厂里的产业工人干得火热。半月谈记者来到工厂车间入口处,一块智能屏上显示着今天产量计划是350台。这座占地2400余亩的智能工厂在原东风雷诺工厂基础上进行多项升级改造而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翻开东风集团财报,形势却不容乐观。3月,东风集团公告显示,集团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亏损不超过40亿元”。公告称,合资非豪华品牌的市场空间被大幅挤压,集团新能源业务还处于战略投入期等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东风集团内部管理人员向半月谈记者透露,公司正经历转型阵痛。
??东风集团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汽车央企。除东风外,一汽集团、长安集团同属此列,被行业称为三大汽车央企。2023年,东风、一汽、长安旗下乘用车销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如果单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其市占率分别为5.5%、5.1%和2.5%,与比亚迪、特斯拉等存在较大差距。统计发现,国资车企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不到全国总量的三成。
??张玉卓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表示,将对所属三家汽车央企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一开始投入会比较大,如果对它考核当期利润,就不太容易去全速推进”。
??一家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生产线牟宇摄
??“国资车企造新能源汽车,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有些央企晚集都没赶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说。国资车企负责人对此也不讳言:“行业流传一句顺口溜:新能源汽车央企不如地方国企,地方国企不如民企。”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产业,国企有能力也有义务发挥引领作用。当前,亟需上下合力、扬长避短,避免国资车企在新能源赛道“失速”。
??技术“捂坏了”,销量“靠市长”
??燃油车时代积淀深厚的车企,形成行业壁垒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优势和路径依赖,而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需求下,这种传统优势成为大型车企的负担。面对日新月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些国资车企经营决策调整慢、响应市场变化慢、资源配置效率低。
??在油车时代,销售是整车企业业务的结束,而在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新能源汽车时代,销售是服务的开始。半月谈记者在大型汽车国企走访发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企并非受困于技术短板。但即便掌握领先技术,因缺少市场化机制,车企只能等自产车型上马才能应用,技术迭代速度也由此受影响,一些前期研发技术容易“捂坏了”。
??汽车产业链长、体量大、关联性强,对地方政府稳增长、保就业、增税收有重要意义,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保护过度。半月谈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年底车企销售冲量,部分城市发动本地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置换本地车。一些国资车企“拉销量靠市长”,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其市场开拓意识不强。
??新能源汽车出口海外姜克红摄
??业内人士认为,国资新能源车性能、舒适度并不输市场“爆款车型”,但其在短视频营销、网络话题制造等营销新方式上跟不上,拖累其市场表现,“混乱的商业营销让国企比较被动,没有流量就没有销量”。
??别让国资车企掉队
??从近期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来看,国资车企销售形势正在向好。今年1至2月,中国一汽整车销量再攀新高;东风集团旗下新能源品牌岚图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85%;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同比高速增长超54%。从产业布局来看,不少国资企业与华为等企业整合资源,与广东深圳等地展开政企合作,升级新能源战略。
??为擢升国资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杨治等建议,不宜简单考核国资车企的造车数量、资产增减,而要以产业链要素控制程度、产业技术引领程度、产业价值贡献度等为核心指标,鼓励国资车企以技术和品质优势获取更大市场份额。
??朱西产等学者建议,鼓励国资车企将燃油车和新能源业务进行合理拆分,赋予新业务经营自主权,以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